工作難找 政策支持
年輕人掀起擺攤熱潮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街小巷擺攤的主角換上了年輕面孔。你可能也想不到,自己光顧的烤肉攤的攤主,幾個月前還是辦公樓格子間盡職盡責的“打工人”。

圖源網絡
2023年1月30日,北京制定實施商圈外擺經營管理規(guī)則,在重點商圈組織開展外擺試點;2月21日,上海允許在“設攤開放區(qū)”有序設攤;此外,杭州、昆明、廈門、成都等地近年也紛紛探索商業(yè)外擺模式,增強市場活力。網絡傳言各地攤販營業(yè)額翻倍增加,擺地攤成為了“新風尚”。

圖源 中新社
和傳統(tǒng)印象中,一張方布上鋪滿貨品的“擺地攤”不同,年輕人的小攤大都走的是“精致”路線。咖啡、雞尾酒、盲盒手辦、懷舊零食……自從有了年輕人的加入,地攤逐漸變得豐富和“洋氣”起來。

圖源 中新浙里
咖啡紅酒:


圖源網絡
手工公仔:

圖源 西安晚報
塔羅牌占卜:

圖源網絡
還有火遍全網的“賣兒子”蛙蛙:


圖源網絡
年輕人擺攤,不只追求地攤本有的物美價廉,更是要別出心裁地營造更多體驗和場景,在逼仄空間里玩轉創(chuàng)意,有些「新消費版擺攤」的味道。
進階的“地攤空間關系”
小而美 煙火氣
盡管新型地攤越來越多,但目前的擺攤模式依然較為傳統(tǒng):固定攤位和流動攤位。
固定攤位
固定攤位往往依附于早市晚市、農貿市場或商業(yè)市集。它對環(huán)境依賴性高,有些需支付高額攤位費,但好處是不缺人流量,而且便于回頭客找尋。

圖源 小紅書:紙質青年
隨著年輕人的加入,不少成熟市集開始關注形象管理。整齊的空間排布、統(tǒng)一的攤位裝飾、溫柔的燈光,讓顧客單純逛逛也能感受美的氛圍。

廣州碼頭夜市 圖源 小紅書
近年來,市集流行“傍上”商業(yè)綜合體。潮流市集、文創(chuàng)市集、音樂市集、咖啡市集...各式各樣的商業(yè)市集以一種“小而美”又不失“煙火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各大城市的商場內外。

海口萬象天地 圖源 小紅書
“原生市集”多為商家自主形成,缺乏規(guī)范管理;而與商業(yè)體合作能形成規(guī)模化和秩序化的經營模式:市集帶來人流量,商業(yè)體提供配套和管理,營業(yè)時間大多集中在下午至晚上。這既能帶來舒心體驗,也利于商圈形象打造。

深圳灣萬象城市集 圖源 小紅書
有些固定市集即使非營業(yè)時間也不完全“收攤”,色彩繽紛的棚架就是最有效的廣告:晚些這里將有一場熱鬧的聚會。

深圳翻身天虹 圖源 小紅書
一些主題市集布置精美,攤位也做成建筑的模樣,配以鮮花雕塑,儼然一個網紅打卡地。深圳灣萬象城的法式花園市集,白色小屋充滿地中海風格:


圖源 小紅書深圳灣萬象城
法式花園市集人氣高漲,后來又搖身一變,同樣的建筑披上粉色外衣,兔兔捧著粉色咖啡豆,成了粉色咖啡市集。


圖源 小紅書深圳灣萬象城
流動攤位
流動攤位一般聚集在地鐵口、公交客運站、學校、城中村或免費景點外。這種攤位更為簡陋,但靈活性高、成本較低,如果不賺錢可以隨時轉移陣地。
近年來,流動攤位還迭代出一種“后備箱地攤”,在空間利用和社交互動領域開創(chuàng)出新天地。

后備箱中放上置物架,拉出吸睛標語,圍上氛圍燈,再安排卡通人偶活躍氣氛。后備箱地攤將商品的陳列空間從車廂延伸至車廂外的攤位,展示空間更立體多元,還有不少人在車頂和車前蓋都擺滿了商品。

后備箱地攤還有一個神器,就是折疊座椅。許多攤主會放幾張露營椅坐在旁邊,再備幾瓶酒,聊得來的顧客可以坐下把酒言歡,沒顧客時就獨自小酌。

傳統(tǒng)地攤,顧客在攤位前停留的時間不過幾分鐘,攤主大部分時間都較為被動的坐在攤位后方。帶折疊座椅的后備箱地攤,巧妙地消弭商業(yè)行為和社交行為之間的界限。這些攤主很多并非靠此維生,擺攤賺錢只是順便,廣交朋友才是重點。

更有些地方,后備箱擺攤已形成組織,隨之演變出后備箱市集 。這種市集在宜家、山姆、沃爾瑪等自帶大型停車場的商業(yè)最受歡迎 —— 直接在停車場內劃出區(qū)域,車路變?yōu)槿诵械罒釤狒[鬧。

從傳統(tǒng)市集到新地攤經濟
“擺攤升級”對城市活力的影響
經濟指標之外,地攤對于城市還有更多的意義。
在人類文明早期,“城”與“市”是兩個概念。“城”是具有防御功能的堡壘;“市”是商貿與交流的場所。
2000年播出的《大明宮詞》中,14歲的太平公主在長安城元宵市集上初遇薛紹。



圖源《大明宮詞》
與西方城市不同,中國城市在歷史上少有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而街道則承載了大量的市民交流與交往的公共空間的功能。路邊攤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的《清明上河圖》就反映了開封繁華的市集與街道。

地攤是對街道空間的一種活化,它象征著一種市井的、草根的但卻開放的氣質,是城市社會性功能的一種延展,為鋼筋水泥叢林和車水馬龍的道路之間注入了煙火氣。

在中國城市化發(fā)展初期,許多地攤經營者為獲得更好的地理位置和更大效益,會占道經營,有時消費者也會隨意丟棄垃圾。地攤曾一度成為等同于臟亂差、影響城市形象、交通安全的負面詞匯。

城管治理流動攤販占道經營
然而如今的地攤經濟,大部分已完成轉型。上文提到的市集與商業(yè)體結合,或后備箱市集,都能與城市公共空間達成和諧,有些甚至起到了優(yōu)化地區(qū)形象的作用。

BFC 外灘楓徑周末市集 圖源 BFC 外灘金融中心
日漸壯大的年輕攤販,又為地攤經濟注入了全新血液。在熱門商圈、社區(qū)里,年輕人的攤位總是會被一眼看到。他們售賣著時下最新、最潮、最有趣的各類商品,為曾經千篇一律的地攤增添了多元化的趣味。

圖源網絡
在城市里,空閑場地、空閑時段成為了年輕人低成本、靈活擺攤試水的寶貴資源;而年輕人的“升級版地攤”,亦讓城市增添了一縷煙火氣。
“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有酒吧、咖啡廳,也要容得下一碗野餛飩。”
專欄編輯|Mel
發(fā)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XZn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lián)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重塑城市客廳——“地攤經濟”與城市空間活力》公眾號:未來城市 作者:李昊
《地攤經濟下的城市公共空間建設》 作者:彭小文、呂云鵬、潘慧
《年輕人追捧,政策利好,“新地攤經濟”融入城市肌理》風口財經 作者:牛曉芳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hz@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