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地區氣候,新校園也將更加綠色、更加生態,從而營造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
人民小學/直向建筑,擁有一片森林的校園,樹和孩子一起成長。
直向建筑的設計圍繞著場地中的一片樹林開始。人民小學位于深圳市中心福田區的核心地帶,周圍樓宇緊布。二十多年前這里是低矮的工業廠房,由于城市建設的需求,工廠遷移,土地被用作堆置土方。如今,土丘上人工種植的榕樹已長至一、二十米高。
在直向看來,這片位于城市脈絡中的森林映射著深圳幾十年城市化進程的歷史記憶。因此,保護住這片森林,將有益于實現城市空間發展的連續性。同時,這片“小森林”也能成為校園中具備特殊品質的教育場所類型。陽光、風和四季等自然元素能夠在這里被更生動地感知,成為學生們童年學習生活具體而美好的記憶。

設計需要在南北高差近5米、面積有限且榕樹密布的場地內完成一所36班小學的任務。為了最大化的保留住樹林以及傳統小學的平面格局并適用,設計師選擇了占地面積最小的垂直集中型建筑體量,采取三面圍合的總平布局。教室圍繞樹林在東、南、北三個方向展開。


垂直運動場地系統將傳統校園中的大尺度的體育空間分散設置在屋頂和半地下。運動跑道被架起,僅有結構部件落地。跑道與“小森林”相互嵌套,學生將漫步或奔跑于樹冠形成的傘蓋之下。


為了充分適應深圳當地氣候條件,在集約型建筑的體量內置入了一個尺度相當的半戶外公共平臺,它提供了完善的避雨、防曬、通風等功能。半戶外平臺在校園的不同位置與跑道相連,跑道上的師生能夠透過平臺上的開口看向城市景象,城市街道上的人們又能望向校園內的小森林。

事務所官網寫道:“我們相信,空間也是教育的一種方式。這所擁有一片森林的校園,會與即將在這里度過6年小學生活的孩子們,以及深圳這座城市在未來發生一種更為積極的聯系。”

設計團隊在新洲小學的設計中主要希望打破環境質量和建筑容量的二元對立,解決原有學校容量不足、活動場地缺乏、城市交通沖突等問題,創造親近自然的高密度校園。



基于深圳濕熱的氣候,結合小學生活動需求,“疊園“的概念被提出。通過垂直設計創建立體化的公共活動場地,穿插形式多樣的立體綠化系統把自然引入到建筑各層,從而引導使用者進行社會交往、活動健身、親近自然等活動。

利用生態設計,通過降噪立面構件、立面綠化、遮陽構件、室內風扇、自然通風組織等策略等為綠色校園提供實施保障。

02/連接城市
相較于傳統封閉的校園,新校園嘗試重新思考與城市的關系,將校園生活與外界環境相互滲透,營造共同的城市記憶。

REMIX認為每座校園都是一座小城市。這所位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區的校園不僅需要考慮紅線內各建筑體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還需要策略性的處理校園與其所在城市街區的關系。


已有的城市肌理是東高西低的天際線,因此維持了田徑場靠西布置的格局,將主要建筑體量沿東側布置,避免對西側城市公園界面形成壓迫。操場逆時針扭轉15°而在場地西南側形成放大的入口廣場和更加宜人開放的公共共享城市界面。

操場被抬升至一層高,與教學樓裙房延伸相接的看臺整合了校園中重要的室內外運動文化設施和開放空間。
看臺向上翻折,在下方容納了展覽中心和運動中心前廳向社會開放,并營造了一個連續的風雨廊式的城市界面。起伏的廊橋和坡道將人們從街道高度帶入操場層高度,也提供了與對面中央公園的人行天橋的連接。

位于場地的西北側的操場下方灰空間則成為地面臨時停車區和家長接送等待區,最大成熟度的內化和緩解學校為周邊道路帶來的潛在交通壓力。


在教學樓的空間策略上采用分層共享、垂直校園的概念,營造了一個立體開放的社交空間格局,在高密度的校園環境中最大限度的引入自然,強化建筑與景觀,室內與室外的融合。
空中活動圈“THE LOOP”不是一個簡單的連廊系統,而是一個由樓梯、坡道、大階梯、架空層,屋面花園、攀巖墻等串聯起來的連貫的社交空間體系。
03/空間融合
新校園還與空間系統的組織相關。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教育需求激增而土地資源稀缺,這時,垂直發展似乎成為一個解法。豎向空間需要變得更加連續與流動,不同功能之間也會逐漸交錯融合。

在我們的記憶里,寬闊的操場是學校的主體,而建筑只占據很小的一部分。因此,紅嶺中學設計的出發點便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供學生自由活動的場地,還原這樣的體驗。

由于場地限制,地面沒有足夠的空間,抬升一塊地面便成為了一個可行方案。在設計中,操場被抬高2.5層,使它能夠更好地聯系各個樓層,也有助于解決建筑內部采光通風的問題。


在操場和老教學樓之間設計了一個多層系統,每一層的走廊都連接著公共活動平臺,使學生從老教學樓的每一層都能直接到達這個漂浮的“地面”,不需要任何中轉。這些有高差的空間在連接了教學樓的同時,它們的功能使用變得更加自然,不會太跳脫。抬升的地面成為了一個起伏的地景、延展的地面以及活動的空間。


教學樓四層架空層與抬升的地面相連,夾在上下各兩層的教室之間,讓學生在課間可以便捷地到達并利用這個空間。這個“地面”是完全敞開的,相當于一個避難層,是方便大家更快到達的安全場所。


井字結構被統一應用于西側運動場、風雨操場、報告廳等大空間,而在包含了像傳統的教室這些小空間的東側,則使用了正常的結構方式。建筑的外形和特征反映其功能的本質,在總圖肌理上會形成一個韻律——西側是一個面狀的體量,中間有一些線性的連接,到了東側則變成了塊狀。
04/創造活力
跳脫出傳統、規整的校園空間,新校園應該是更加有趣、充滿活力的。校園不僅僅是讀書的地方,也是學生們探索世界、放飛想象的樂園。
游樂園一般的校園

一十一建筑想象中的理想學校圖景是:孩子們充滿活力、面帶笑容地在校園各處奔跑和游戲。在新型教育理念中,教學的核心是“學生”,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和創新力。因此,整個小學的校園也應該是自由的、柔軟的,而非堅硬的。



建筑師為學校設計了多樣的“主題游樂場”空間,從景觀角度進行建筑設計。在校園里,有綠森林、浮橋、巷弄、三角山丘、圓頂城堡、入口山道、天臺農場等,孩子們可以在不同主題的空間里自由地開展與之相關的豐富活動。


順著這個思路,設計開始考慮適合兒童的空間尺寸,并專注于材料的顏色和質感。事務所在校園里一共放置了49件形態各異的景觀裝置,作為景觀家具或游樂設施使用。并創造交流的場所。這些裝置也創造了適合兒童尺度的空間。

教學樓通過雙面走廊、陽臺的設計,使樓面連通成一層層的平臺。因為有外陽臺,新沙小學的教室窗臺高度只有50厘米,一年級的學生坐在座位上也能看到窗外的都市景觀,教室從而開放成平臺上的活動空間。

新校園還提出了很多校園革新的策略。比如在福田機關二幼(施正建筑師設計有限公司)中將玩樂空間與自然結合;景龍小學(非常建筑事務所)以手指形建筑的形態來實現開放校園的概念;紅嶺中學(源計劃建筑事務所)通過屋頂景觀整合交通……等等。
校園應該是什么樣子?從深圳8+1開始,我們看到了更多可能。
作者|芒庫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http://www.vectorarchitects.com/projects/64
https://www.gooood.cn/futian-high-school-campus-by-remix-studio.htm
http://tanghuaarchitects.com/project/%e6%b7%b1%e5%9c%b3%e7%ba%a2%e5%b2%ad%e4%b8%ad%e5%ad%a6%ef%bc%88%e5%9b%ad%e5%b2%ad%e6%a0%a1%e5%8c%ba%ef%bc%89/
https://mooool.com/en/xinsha-primary-school-new-campus-and-new-community-by-11architecture.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50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