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拉蒙劇院(圖源:https://www.paramountoakland.org/)
02/中國的Art Deco建筑圣地
暫時沒空去紐約也沒關系,在我們中國也有不少Art Deco風格的建筑,在上海、廈門、武漢、天津、青島這些城市都可以看到。
特別是在上海,Art Deco風格建筑的數量僅次于紐約,從銀行、辦公樓、商場、住宅到電影院、劇院、博物館、體育場等,上海的Art Deco風格建筑幾乎涵蓋了所有建筑類型。
和平飯店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一座Art Deco風格建筑,和平飯店北樓原名華懋飯店,1929年由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克多·沙遜在匯中飯店對面建造,故又稱沙遜大廈。這棟大廈高10層,局部13層,地面至頂端的高度為77米,有“遠東第一”的美譽。它的奢華在于材料本身的色彩,細部的精美和裝飾題材的多樣性。像是作家陳丹燕在《成為和平飯店》中所寫的:“對上海人來說,大概沒有一座紀念碑,能比和平飯店更勝任做上海的紀念碑。不論那些過往如何在堤岸被移花接木,它總面江而立,呈一個巨大的“A”形,好像一條載著無限往事顛簸前行的大船。”
和平飯店(圖源:微博@上圖歷史文獻中心)
和平飯店的內部,銅雕花的大門、大理石地面、墻面拼花、鐵質欄桿扶手、幾何裝飾的燈具……也都將Art Deco風格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電視劇《和平飯店》劇照(圖源:豆瓣)
建于1930年的上海國泰電影院也是典型的Art Deco風格建筑,由上海當時著名的建筑師事務所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采用紫醬紅色的泰山磚,白色嵌縫,主立面頂部呈現階梯狀的凸起,是從瑪雅金字塔造型中獲得的靈感。
上海國泰電影院(圖源:微博@上海國泰電影院)
還有美琪大戲院,時至今日,它裝飾上的線條感依然讓人嘆為觀止。美琪大戲院的設計者為中國第一代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筑系的范文照先生。美琪大戲院當時有“遠東最先進的藝術影宮”之美譽,造型簡潔,融合了現代與古典美之精華,高敞寬廣、富麗堂皇的觀眾休息大廳,建筑中部五扇通高的長窗,使入口大廳成為立面的焦點,表現出全新的現代建筑風貌。
美琪大戲院(圖源:微博@上圖歷史文獻中心)
外灘唯一一座由中國人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Art Deco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由中國建筑師陸謙受設計,建筑高17層,頂部覆以屋脊平緩、藍色琉璃瓦的四角攢尖頂,屋檐下飾以石材斗拱,立面簡潔平整,窗戶的排列從整體上強調豎向線條,窗戶采用漏窗、浮雕和欄桿等中國傳統元素。建筑在濃郁的中國固有式的裝飾氣息中透露著摩登新潮的氣質,充分體現了Art Deco風格本土化的趨勢。
中國銀行大樓(圖源:上海檔案信息網)
Art Deco風格的建筑見證了百年前的輝煌,但也正是讓它耀眼的元素,比如工藝和稀有的材料,導致了它的衰敗,因為它的服務對象是上流社會。盡管這種風格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但仍讓我們記起那個樂觀浪漫的黃金年代。
03/Art Deco風格的繼承與保護
Art Deco風格之所以能夠風靡一時,在于它對工業時代藝術時尚美的把握。Art Deco風格的某些造型手法、細部做法在當代的建筑設計中也經常被借鑒。
Art Deco風格建筑的折線形、放射形、流線型等造型手法有助于打破方盒子式的現代建筑給人的沉悶感,賦予建筑高度的可識別性,從而使建筑具有獨特的魅力。從技術角度講,這種立面上不斷后退的手法可以更好地保證建筑的穩定性以及街道的采光,所以在高層尤其超高建筑中被廣泛使用。比如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美國電報大樓,便是借鑒了Art Deco風格,塑造了新穎的建筑形象。
美國電報大樓(圖源:Archdaily)
Art Deco風格還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要尊重各種不同的民族文化。Art Deco風格通過不斷地吸收各種文化的優點和長處,才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格。
上海金茂大廈,是Art Deco風格建筑在上海的復興,而設計者自稱是從中國古代的密檐塔中得到的靈感,這間接地說明了中西建筑藝術具有很多共通之處,中國的傳統建筑藝術也可以在當代建筑中被發揚光大。
上海金茂大廈(圖源:SOM)
雖然Art Deco風格曾經的輝煌已經被塵封在歷史中,但今天,依然屹立著見證這段歷史的老建筑,它們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篇章。
由于有些建筑依然在使用,它們不可避免地受到商業招牌和空調等設施的破壞,大部分建筑的立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擋。如何保護這些歷史建筑,就成了新的課題。
保護性利用對于歷史建筑來說,是一條很好的出路,歷史建筑可以成為城市街道中的活躍元素,同時其自身創造的經濟效益又可以用來維護建筑。
上海外灘美術館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外灘美術館建筑的前身是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大樓,也是亞洲地區最早以博物館為目的建造的建筑,今日我們所見的大樓,由英國建筑師George Wilson于1933年設計,保留著很多Art Deco風格的細節。在2010年開館之前,外灘美術館請英國建筑師David Chipperfield把它改造成了一個當代美術館空間,它不但被注入了新的功能,還增添了更加簡潔、優雅的新氣質。
(圖源:unsplash)
回望那個遙遠的摩登時代,一切仿佛都被鍍上了金色。那些高聳挺拔的建筑,像是人們蓬勃向上的心。
我們今天再去尋找Art Deco風格背后的歷史緣由,是為了能更好地看懂建筑,發現身邊那些被忽略的藝術之美。
作者|孫琬童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Art Deco的源與流—中西“摩登建筑”關系研究》(作者:許乙弘,出版:東南大學出版社)
《95年前的今天誕生了Art Deco裝飾主義風格,從建筑到吸塵器無所不能》(公眾號:IDEAT理想家)
《一口氣看懂魔都的建筑》(公眾號:意外藝術,作者:意公子)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hz@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