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建筑事務所于1967年由諾曼·福斯特和他已故的妻子成立,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有14家分公司,共有約1500名員工。福斯特事務所同大多建筑事務所一樣,采用合伙人制度,內部核心管理層是由福斯特本人擔任執行主席及第一股東(被收購前),另有179位合伙人。在這次Hennick & Company的收購之后,Hennick家族僅作為最大股東,不介入建筑事務及運營,事務所的執行權利仍歸福斯特所有。原有合伙人將繼續作為長期股東,履行各自的日常運營職責,同時提拔24位新合伙人,逐步擴大核心團隊規模。作為收購方的Hennick & Company是一家加拿大的私人家族投資公司,長期以來致力于房地產以及增長型企業的投資。公司由Hennick家族的人經營管理,公司領導人的Jay S. Hennick在金融圈內坐享一席之地,名聲赫赫。此外,Hennick & Company 還在今年2月收購了美國建筑事務所RATIO Design的股份并成為其第二股東。與同福斯特事務所達成伙伴關系相似,Hennick家族都是看重事務所自身持有的的品牌名片和設計實力,以獲取純財務回報為途徑對建筑事務所進行收購。2020年4月,疫情橫掃全球,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在優先考慮員工安全的情況下,宣布給所有不能居家辦公的員工放無薪假,同時所有分公司的員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20%降薪(年薪在25000英鎊及以下的員工除外),以此度過緊隨而至的財務危機。Hennick & Company的收購,也讓福斯特事務所從資金告急中”轉危為安“,既有資金引入可供安撫穩定設計團隊,也有益于招兵買馬,以標志性的公司名氣與形象吸引全球建筑人才。與此同時,有了資金的支持也更有利于事務所向新的發展模式轉型。考慮到86歲的福斯特本人還活躍在設計工作一線,但終將把自己的位置轉讓給他人,在此關頭,事務所是選擇傳承,亦或是向全新的模式靠攏,在此一舉。從長遠發展來看,此次私人收購是機遇,但是更多的是挑戰。
建筑設計公司/事務所的收并購早已在圈內屢見不鮮,各家事務所的“分分合合”仿佛也已成了常事。Callison 和RTKL 2016年的合并案例讓我們見識到了這兩家旗鼓相當的公司如何“化敵為友”,一步一步演變成今天的CallisonRTKL。Callison與RTKL 2004年同年進軍中國建筑市場,ARCADIS公司于2007年收購RTKL在先,之后于2014年收購Callison。彼時的Callison 關注“用戶導向型”的設計理念,項目類型以商業綜合體、酒店、辦公樓、城市設計為主,尤其在商業綜合體和零售商業設計上遙遙領先;RTKL則是放眼商業、酒店、住宅和工作場所等領域,成績斐然。自兩家公司合并以來,CallisonRTKL打造了上海虹橋天地、聯想全球總部(北京)園區、深圳萬科廣場和沈陽萬象城等建筑作品,深入人心。兩家公司“強強聯手”,實乃“眾望所歸”。亞特蘭大Centennial Yards總體規劃 ?Foster + Partners然而福斯特事務所的收購絕非相似體量的設計公司合并,而是對于純建筑設計事務所的股份收購。福斯特事務所不需要如SNC-Lavalin Group Inc收購英國的Atkins公司一般,通過建筑公司間的合并來彌補進軍市場的短板;也不需要像AECOM收購深圳城脈一事,以外資公司的身份攬得甲級設計院資質。福斯特事務所的設計理念和商業價值就是投資方回報率和利潤收入的最佳保障。Marina 大廈 ?DBOX for Foster + Partners好在2021年已接近尾聲,福斯特事務所頻傳喜訊,近幾個月內公布的設計方案,以多個“首個”引人注目:希臘首個綠色超高層“Marina大廈”方案,建成后將成為希臘乃至地中海沿岸的第一高樓;福斯特在智利的首個項目,圍繞二十世紀中的工廠廠房進行更新改造和沿途多功能街區的總體規劃設計;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擴建項目,分三期政府撥款,計劃于2024年完工;亞特蘭大市中心的Centennial Yards總體規劃方案也在7月公布于眾,協同Perkins+Will 公司為我們重新定義極具活力的漫步式城市街區。福斯特事務所自身的項目實力未減,也讓我們對其引入投資后的設計和核心團隊的擴容轉型,充滿著期待。La Fabrica 總體規劃項目 ?Foster + Partners諾曼·福斯特本人認為,事務所在被收購后演變形成的同Hennick &Company的新型伙伴關系將促進項目在可持續、基礎設施、城市化和回收利用領域的發展,進一步擴大項目所涉及的范圍及深度。此次出售股份的決定在股東大會上獲得了全體合伙人的一致通過,也讓我們看到了福斯特事務所共同應對“寒冬”逆境的樂觀與堅毅。希望往后的日子里,福斯特事務所在新的團隊運營模式下,可以走出更加體現公司風格、順應行業趨勢的道路。
“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會走得更遠”。從上文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收購一事中,我們也讀出了不論規模,大至上千員工的國際建筑公司,小至不足10人的設計工作室都通常不是“一人獨大”。但是各個建筑事務所因自身情況不同,其運營模式及內部團隊的組織構架也不盡相同。不妨隨建道小編一起看看這5個建筑公司/設計事務所都是如何有條不紊地運營,他們在組織架構的設置上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呢?SOM 建筑設計事務所是享譽世界的跨國設計公司,代表作品有美國利華大廈、科威特的哈里法塔以及上海金茂大廈等,全球范圍內擁有850-1000名員工,機構分布于華盛頓、芝加哥、舊金山、紐約、洛杉機、倫敦、香港和上海。SOM取名自事務所最初的三位創始人——Louis Skidmore,Natha-niel Owings和John O.Merrill的姓氏縮寫,最初三人的定位分別是設計師、工程師和組織者。就是這樣的組合,深諳如何發揮設計的價值,懂得與業主溝通對接,同時能兼顧事物的管理工作,三人分工明確,協作中帶領團隊一同成長。目前,SOM共有30名合伙人,其中僅有20人持有公司股份。作為有限合伙人制公司(LLP),SOM是直接由簽署圖紙的合伙人承擔行事責任,公司承擔經濟方面的責任。同時,SOM公司的注冊州是紐約州,根據其州內規定,公司的持有者必須擁有設計執照(如建筑師執照、工程師執照等),所以合伙人團隊由27名建筑師,2名結構師以1名設備師共同組成。MAD建筑事務所于2004年由三位合伙人兼元老馬巖松,早野洋介和黨群在北京成立,在洛杉磯和紐約設有分辦公室,約有150名員工。MAD至今已在世界范圍內有許多代表作品,如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和夢露大廈等。三位合伙人都對建筑項目有總體把控,馬巖松主司匯報、講座、項目會以及關鍵節點的確認工作,奔波倒也成了常事;黨群兼顧管理設計團隊,勝任對外溝通和對內事務所的整體運營的工作;早野洋介則負責技術層面,專攻難題。2018年初,三位合伙人在MAD建筑事務所年度晚會上宣布將Flora Lee、傅昌瑞、何威、Tiffany Dahlen四人晉升為副合伙人。合伙人團隊的壯大,無疑為MAD注入了全新的血液,放眼廣闊的未來。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雖為大師事務所,但是規模卻是穩定在25人左右,由安藤忠雄本人全責監督,在中國辦事處有合伙人。代表作有住吉長屋、光之教堂等的安藤忠雄于1969年成立事務所,于1995年榮獲有“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獎。直到事務所成立第十年,事務所僅有大約10名員工,整個設計事務所以“游擊隊”的姿態存在。和美術館 ?HEM. Courtesy He Art Museum在個人事務所的背景下,他喜歡每個項目都有指定的全權負責人,做到點對點、高效有序的團隊溝通。五個不同的項目就會安排五個項目負責人,十個項目就安排十個負責人。他堅持親力親為,始終保持一對一溝通,同工地的聯系不會通過中間的管理層。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了小型設計事務所不同于大型建筑公司的一面,感受到了團隊交流和工作對接的單純關系。作品斬獲眾多設計獎項的ennead建筑設計事務所公司總部設立于美國紐約,并在上海設有分公司,總體規模在190人上下。ennead于2010年6月正式更名,前身為“Polshek Partnership LLP ”(波什克合伙人設計事務所)。公司名稱的更替標志著結束延續30年的組織架構設計領導團隊,向全新的模式轉型。近年來ennead為我們稱道的作品有耶魯大學美術館改造、紐約THE STANDARD 酒店以及上海天文館Planetarium等等。如今的ennead共有4位管理合伙人和5位設計合伙人,6位首席團隊成員,以及22位副合伙人。設計與管理團隊的分工明確,ennead采用“團隊成員(設計師)→高級主任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副合伙人→合伙人”的管理制度,與“所有員工共同擁有公司”的部分美國建筑事務所在組織架構上有所區分。西咸新區,共贏的都市森林 ? ZESOarchitectsZESO建筑師事務所是由創意總監托爾本· 尤爾和技術總監克勞斯·赫歌· 奧爾森在各自擁有20年建筑行業經驗的基礎上,理念一拍即合,基于同一個愿景下應運而生。ZESO自2008年于哥本哈根成立以來, 雖然僅有50+人的團隊,小而精悍,但是在其公司的組織架構上可是絲毫不含糊。 就如同它的兩位創始人一樣,ZESO看重建筑設計師和結構師之間的搭配協作,利用靈活的組織架構,確保“對客戶的需要與項目設計周期提供及時反饋與高速周轉”。除了兩位創始合伙人分別兼任項目技術總負責和創意總監的職位,在ZESO官網發布的團隊成員中的現合伙人同時兼管交通與規劃部門,協理合伙人則兼管商業部門。作者|Long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