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 The 5th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IDF2021”)是由浙江省廣播電視局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專業紀錄片盛會,是集紀錄片推優、提案展播、論壇、工作坊于一體的高品質人文藝術平臺,本屆年度主題為“感·知”,于2021年10月22日-25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
年度主題——“感·知”(Perceiving,Knowing)
上古以感為因、知為果,中古以知為因、感為果。在電與核的當代,知經由實驗抵達,感并非生成知。兩者相互隔離、相互支撐。手握攝像機和話筒,指尖調動軟件萬千指令,紀錄片工作者始于感,抵達知,紀錄片始于對物質世界的復制而抵達生成。
紀錄片大會是與公眾共享“感”與“知”的平臺。這是IDF的集體理想。
IDF組委會引用陸九淵語錄贈予各位:
“古人質實,不尚智巧,言論未詳,事實先著。”
“事·情”“世·界”“東·西”“生·活”“感·知”,IDF 試圖以一種延續性的主題引導,不斷建立與普及紀錄美學本體精神。
“記錄之光”展博單位——展播數量歷年之最 多部作品首映登場
“紀錄之光”展播單元是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為培養全城市民觀影習慣、聚焦國內外優秀紀錄片藝術思想而設置的紀錄片閱讀單元,旨在圍繞國際優秀作品的展播與映后交流、傳遞學術視野、培育紀錄片觀眾、形成前沿話題的討論,將全球優秀紀錄片的文化魅力滲透至百姓生活中,以此打造一場全民分享的紀錄片藝術盛宴。
“紀錄之光”作為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的窗口,是最具公共性的版塊,將高質量的展播片目與深層次的映后交流相結合。本屆“紀錄之光”展播單元共展播紀錄片47部,為歷年之最,其中長片28部,短片13部,系列片6部。本次展播片單兼顧了海內外成熟導演和新銳作者,多位知名導演新作在中國首映,展播片目風格多樣、話題多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片單中,全球首映5部,亞洲首映11部,中國首映15部。本屆“IDF提名”評優單元所有入圍的紀錄長片均為中國大陸首映,又如《1970》《堡壘》《山寨屏幕》《瓶裝歌曲》等多部優秀紀錄片則為亞洲首映,長片與短片首映率達95%。此次展播場地包括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象山校區,并首次與杭城文化地標之一的蝴蝶劇場合作,拓展了西湖周邊公共空間的展播場地。在注重防疫工作的同時,本次展播活動將延續線上線下結合的映后交流方式,增設部分場次的導賞和映后對談環節,入圍導演將通過網絡,越洋與西湖的觀眾交流創作感悟。其中紀錄杭州城中村拆遷的短片《瓜山》讓人印象深刻:
《瓜山》
The Drifting-Away Surroundings
導演:周佳鸝
攝影:謝逸杰
中國|40min|中文
瓜山預告片:https://v.qq.com/x/page/h3304af0es8.html

內容簡介:?個城市在成長著,總會有它的滯留物,瓜山就是這樣?個被折疊了的城中村。影?通過??的群像、散開的視?,以平靜克制的語?記錄下?個乏味的小村?和那?平凡的?常,在?次搬遷中,它們靜默地消失。“最深邃的是表?的?膚。”當攝影機以?夠的耐心去擦拭空間、凝視?們,?命和時間的動?,會像?個個漩渦?樣翻涌?出。

導演介紹:
周佳鸝,電影學博士。學者、編劇、導演。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教授,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紀錄片作品《瓜山》《建筑的身體》,編劇作品《一次虛假的告別》《云霄之上》《雨落屋瓦》,著有《生成的兩重面向——德勒茲影像理論研究》等。
導演闡述:
2018年我第?次到杭州城北的?個城中村調研,這個村?有?個很詩意的名字“瓜山”。 ??的四周是林?的?樓,它被城市圍繞,像??洼地,好像是城市?長過程中的滯留物。它是過渡的狀態,是“即將消逝“和“還未到來”的并置。盡管表?看起來,瓜山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和事,但它的“乏味”恰恰是吸引我的地?。我沒有主動賦予任何鏡頭以涵義,我想?影像本身的耐?,去反復進???,去擦拭這個空間,與那?的平凡待在?起。
《瓜山》劇照
后來瓜山拆遷了, ?度我有些沮喪,心想拆遷真是?個令?厭倦題材。我們沒有改變拍攝?式,??的?們,也像往常?樣,他們??地承擔著?活的往復,好像再沉重的東西,都可以靜默地消化。??被封住了,不被再允許進?了,我們也感覺鏡頭可以停在這?了。
我想這是?部所有期待的故事都沒有發?的紀錄?,也是?部需要抱著良善的?愿去觀看的??。總想到瓦萊?的詩“最深邃的是表?的?膚。”我試著通過事物?身的涌現,看到?命和時間本身。
影片短評:
觀看《瓜山》的過程,是非常令人驚喜的。面對“拆遷”這樣一個經常被鏡頭聚焦的主題,《瓜山》呈現出了非常不同以往的影像,在這部短片中,故事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人的故事,也不是拆遷這種社會議題下的沖突奇觀,而是人生活在這樣的空間中,與空間作為整體所共存共生的平淡真切的生活敘事。

《瓜山》劇照
片中的鏡頭大部分都以一種旁觀的,遇見式的感覺在呈現,平靜且克制的寫就了時空錯行的無言詩篇。雖然面臨拆遷,但瓜山生活的一切都還在繼續,菜市場依舊熙攘,孩子依舊在巷間穿行,人們工作后的傍晚還是會在路邊打上一桿臺球。

《瓜山》劇照
時間仍在慢慢地向前走,直到搬運和破拆的出現,才讓人真正地意識到這里的人們正在逐漸離開,這里的空間正在逐漸破碎。
《瓜山》劇照
時間不會停下,久存過往的空間轟然倒塌,最后水泥磚墻砌起,曾經鮮活的這一方空間已然消失。這種消逝在靜默的影像中,反倒變得更有力量,直抵人心。
《瓜山》現場映后談:
嘉賓:周佳鸝(導演)、謝逸杰(攝影師)、肥內(影評人)
主持人:蘇七七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蘇七七:為什么以“瓜山”這個城中村作為拍攝對象?
周佳鸝:瓜山是杭州城北黃金地段的一個城中村,它必然地面臨了拆遷的命運。當時的開發商特別有情懷,想要記錄點什么,于是我受到他們的邀請前去調查。在調研過程中,我接觸了到很多人與事,對瓜山的這個地方產生了很深厚的感情,所以雖然后來開發商的這個項目沒有進行下去,但是我個人還是決定把它拍攝出來。我覺得瓜山太值得被記錄了,這種值得是因為它太平凡了,像每一個我們生活過的地方,像每一個我們熟悉的城市的角落,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只有很日常的生活本身。
蘇七七:我們能在這部片中感受到一些影像上的探索性,所以想請問導演關于影像的觀念與方法是怎樣的?
周佳鸝:其實我是一個電影理論的研究者,主要做的是德勒茲的影像理論。在拍攝紀錄片之前,我正好遇到了理論研究的瓶頸,所以我希望以實踐的方式繼續去驗證和探索,我也希望努力拍攝出一部能夠呈現德勒茲電影觀念的紀錄片。

左:謝逸杰 右:周佳鸝
西湖紀錄片大會
在拍攝過程中,我和我的攝影師(她是我多年的學生)都特別容易被某種微小、樸素的事物吸引,也很容易被材料本身打動。雖然我們認為這些內容不一定能打動別人,但是我們覺得只要堅持用影像去洞見,影像本身也會顯示出力量。我不想賦予發生一切的內容太多解釋,影像本身就夠了,表象自然也生成了隱喻。
當然我們也拍到了瓜山相對戲劇性的一面,比如拆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最終我沒有選擇在片中放入故事線的原因,首先是我不太想關注拆遷作為一個普通社會事件的意義,其次我認為杭州人的生活本身不是戲劇性的,是很靜默的。就像片子那個扛柜子的鏡頭——特別重的柜子壓在人物很單薄的身型上,他在樓梯上慢慢往前走。圖像直接呈現出來的這種狀態,是我心中最符合瓜山的那種克服矛盾時安靜的、內在的力量。
-
以上就是本期在場的全部內容
此次西湖紀錄片大會之行
讓我們受益良多
我們也會繼續與大家分享更多
與建筑和空間相關的優秀影像作品
還請期待~
作者|鄭凡琪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