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一般住宅項目為了實現效益最大化做出的強排方案,北京當代MOMA以名畫《舞者》為設計概念,用空中連廊的形式復現了互相連接的手臂,形成了“城中之城”的設計概念。除了在8棟塔樓中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Steven Holl利用連廊將建筑群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并內置了浴池、咖啡廳、游泳館和餐廳等多種多樣的生活功能,塑造一個“空中的理想社區“,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也十分有趣。不同于其他歐美的建筑大師,Holl一開始并沒有主動地進入中國市場找設計來做。北京當代MOMA的項目來自于甲方的主動邀請。2002年北京現代集團向Holl發出了一封邀請信,詢問他是否有興趣考察一個共8棟塔樓的公寓項目。對此,常年在美國靠競賽投標來贏得項目設計權的Holl感到十分不可思議,立即改變了行程計劃動身前往了北京。現代集團安排了奔馳專車在機場接待了Holl及其助理,并為其安排了豪華酒店,從房間便可以看到紫禁城全景。第二天甲方再次安排專車進行了接送,并在現代集團的主樓里面為其舉行了小型的歡迎儀式,在LED屏幕上滾動放映著“熱烈歡迎StevenHoll及其助手”等字樣。雖然Holl還未真正接下這個項目,等他來到項目規劃現場時,他驚奇地發現甲方已經在場地周邊豎起了巨大的印有他宣傳肖像的廣告牌。雖然那個時候每個建筑大師在中國都能享有同樣的待遇,這種做法還是讓Holl感到不可思議。在項目尚未開始之前, Holl就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除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之外,他希望甲方能夠提供足夠多的經費,雙方為之簽訂了協議。后續設計中,為了打破傳統的點式塔樓布局和封閉的社區形式,Holl在塔樓的14-19層用高低起伏的環形連廊將塔樓聯系在一起,這大大增加了結構造價,甲方花了足足兩個禮拜來進行預算計算并進行了研討論證,最終回復是只有短短兩句“雖然你的設計方案經費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預算,可是我們會盡量調整預算來滿足你的方案要求。”在現代集團最初始的設計要求中,場地中央的老工廠需要保留并改造為一座博物館。Holl在進行了分析之后發現原有建筑形式比例十分不協調,在新樓建成之后會成為場地中礙眼的存在,因此在第一次討論會議時,他便提出在這一點上不會依照甲方的設想進行設計,需要擁有操作的自由權,甲方最終接受再次簽訂了設計協議。在最終的方案中原有的工廠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巨大的倒影池,在水池一側建立了漂浮的影院,這一片天地成了社區最受歡迎的中央庭院,承載了居民的日常休閑生活。在首次方案匯報時,雖然Holl的方案在諸多方面突破了甲方的限制要求,但現代集團的總裁還是表示了認同。他表示“在方案中,Holl將人們的精神需求層面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深信,所有的公寓都會被銷售出去。”這樣的反饋既在Holl想象之中,但總又讓他覺得不那么真實。后續深入設計也開始有序地進行。在整個項目過程中現代集團對Holl及其方案的尊重態度讓Holl覺得十分詫異,在他的印象中大多數地產公司只是對“大理石地板配黃銅門把手”有著炙熱的追求,把建筑設計看作是一種赤裸裸的生意,而對城市空間毫無興趣。但在北京當代MOMA項目中,現代集團對建筑師的尊重和賦予建筑師的充分自由權讓他感受到了被尊重,他也切切實實一刻不停地在兩個月內為其創作了一個足夠精彩的作品。在樓盤銷售時,Holl充滿情感化的細膩設計讓業主紛紛為之慷慨解囊,甲方的良苦用心終于得到了回報,而2021年的今天小區均價已經達到了13.6w/㎡的天價,成為了諸多明星買房的首選。在12年的運營中,為了管理之便,Holl部分設計理念并未能完全實現。其一,由于每棟塔樓的獨立管理導致8棟塔樓之間可穿越式的連廊產權問題充滿了爭議。筆者于2021年8月調研時環廊已全部關閉,內部服務設施也難以再得到充分利用。其二,Holl設計時希望小區能夠擁有自身服務屬性并向公眾開放,以促進商業繁榮,然而半開放的理念并未完全實現,為了保障安全小區設置了僅供內部人員使用的門禁。這樣最終又變成了Holl所反對的“小區設有護欄和警衛,他們鼓勵并且反都市化。”總而言之,雖然當代MOMA的后續運營與Holl的最初設想存在出入,但整個項目設計和建成過程中甲方對設計師的尊重讓2021今天的我們無比艷羨。除了不是每個設計師都擁有讓甲方甘愿折服的大師光環,當下增量項目減少而設計師大量囤積的供求關系也讓今天的建筑師喪失了部分話語權。希望每一位設計師都能遇到好的甲方,創造出雙方滿意的精彩設計!關于Steven Holl更多故事,推薦大家閱讀《錨:斯蒂芬·霍爾作品專輯》。以及紀錄片《The body in space》。
作者|安安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著作:《Steven Holl: Architecture Spoken》
紀錄片:《The body in space》
期刊論文:《北京當代MOMA 聯接復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