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4的簡介與發展史
GPT-4是OpenAI發布的最新大型語言模型。它并不是一種普通的聊天工具,它可以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系統(NLP),使用先進的模型和算法捕捉并處理信息。這個模型不僅可以消化日常的普通對話,還能對用戶語言的上下文進行整合,從而給出更加“對癥下藥”的答復。更加令人吃驚的是,它似乎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和體驗的歷史數據進行個性化定制,允許用戶自行“調教”自己的GPT-4以達到更加適配的目的。GPT-4是四次迭代的產物,OpenAI最初在2018年發表了GPT-1的算法模型,可以被用于和監督任務無關的NLP活動,比如對語句進行判斷和分類。經過改進,GTP-2可以使機器學習社區,并在生成方面展現出強大的天賦,可以用來聊天、編故事、寫新聞、在網上角色扮演等等。
隨后到來的GPT-3在參數上有了突飛猛進,可以消化更大的數據集,并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完成問題搜索、閱讀理解、翻譯、文章生成等任務。
圖片來源:Lex Fridman @youtube再一次改良之后,GPT-3.5可以更加真實無害且服從用戶的意志,但其理解能力依舊欠缺,于是ChatGPT應運而生。ChatGPT基于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進行訓練,專門應對人機問答,對答如流,無所不能,剛一問世就風靡,兩個月就有了上億的注冊用戶。然而在一些刁鉆的問題面前,還是無法保證ChatGPT不會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所以迭代的流程還在繼續。六個月后,GPT-4問世了,它可以處理的文字量從原來的3000字飆升到25000字,算力也大幅增長,容錯率和可操作性都較原來有了飛躍性進步,也有類似于記憶力的功能。同時GPT-4支持視覺輸入,比如使用圖像來指定和視覺相關的語言任務等。
研究表明,GPT-4在各種專業和學術基準上均取得了人類水平的表現。
OpenAI的CEO Sam Altman有一句話"Trust the exponential,flat looking backwards,vertical looking forwards." —— 一開始并非顯著,隨著時間的向前而獲得巨大增幅。這大概就是GPT走過的路,擁有遠見,然后堅持執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ChatGPT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神經元處理信息的方式,創造了一種自發學習的模式,它可以輕易完成資料的收集、文本的摘要、圖片內容的捕獲、信息的過濾、概念的解釋、代碼的生成、情景的模擬等任務。就像一個私人小助手,可以被應用于社交、商業和學習等各種場合,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詳細內容請見https://openai.com/research/gpt-4圖片來源:https://openai.com/research/gpt-4
ChatGPT的出現也使人們對AI二元對立的態度轉了風向,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人們紛紛稱贊起這個新型AI來。瀏覽網頁,諸如,“GPT幫你節省一半時間”、“人工智能太好用了吧”,此類的詞條比比皆是。然而盡管ChatGPT功能越發強大,GPT-4依舊擁有局限性,比如它推理的“事實”不一定完全可靠,這種誤差浮動于用戶的語言輸入和對上下文的捕捉中,從而生成不準確信息或有害建議。機器人由于情感缺失而造就的直言不諱、非黑即白的道德觀很容易引導人們產生錯誤,不過這一點也正在改進中。
再者,人工智能會傾向于經驗主義的客觀決定,過度使用人工智能會使人們生活失去主觀決策的樂趣,失去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作性,這點在建筑、藝術設計領域的影響尤為深遠:人們傾向于“一鍵生成”的機械答案,而削弱了自己人格的呈現。
悄悄侵入建筑設計、藝術界的人工智能
貝納茲·法拉希:“我讓 AI 想象一個女人的身體,上面有松垮的氣球……”
圖片來源:https://www.stirworld.com/see-features-midjourney-in-the-middle-of-the-universe-and-multiverse-of-ai-imagination
AI正在悄然改變建筑界,自從去年科羅拉多州的一場美術比賽中選手用一幅由Midjournery生成的《Théatre D'opéra Spatial》將大眾的視野轉移到AI對藝術界的影響上,如今,AI已經成為了設計師們的心頭好,在多所事務所和高校得到了火爆的反饋。
圖14:Théatre D'opéra Spatia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
諸如像Midjourney、Autodraw、DALL·E、Imagen 和 Stable Diffusion等,和ChatGPT聯動,只需要幾個關鍵詞,人們就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設計。

圖片來源:https://www.stirworld.com/see-features-midjourney-in-the-middle-of-the-universe-and-multiverse-of-ai-imagination
圖16:midjourney,ZHA CODE, Tim Fu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638649687_121123925
前段時間小紅書上很流行的一個帖子也生動詮釋了AI的靈動,甲方將寥寥幾筆勾勒的草圖放入Stable diffusion和Control net程序里,就可以生成栩栩如生的渲染感效果圖。同樣的,ChatGPT和midjourney兩款軟件的結合也備受追捧,它們可以極速生成多個設計,遠超常人的能力,可見AI的效率已經達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
而當AI聯動Metaverse,又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通過輸入描述,計算機自動完成繁瑣的任務,人們可以在精致營造的虛擬場所中徜徉,解放自己的想象力,新鮮感層出不窮。在一個又一個的烏托邦里,不用囿于現實,這對創意的推動是很有幫助的。

圖片來源:https://metatelegraph.com/
不僅如此,AI在工程建設業也頗有建樹。比如當ChatGPT和BIM聯動,可以實現有針對性的資料采集和分析、流暢且無縫的信息交流和最終成果與指標的準確呈現,ChatGPT輔助BIM三維建模,為BIM從業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hBw77CATkY
見識過了AI的能力,那么因為AI的存在,我們所學所知是否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呢?在這個問題上,ChatGPT也給出了答案。

圖片來源:zhihu
引入AI是一把雙刃劍,辯證地來看,AI可以用于擴展眼界,提升效率。比如用于攝影師一鍵修圖,建筑師一鍵渲染等,或者用于規劃一些與設計關聯性小的空間,諸如洗手間,停車場等邊緣空間。
圖22:created by Razvan Ghilic-Micu using Midjourney, an AI-enabled art generator圖片來源:https://www.tatlerasia.c
而且AI可以更有指向性得到人們想要的答案,傳統的搜索引擎也可能會被淘汰,人們無需大海撈針。
但是從AI的性質來看,它提供的成品終究是大數據的集結,或已有要素的重新組合,并不具備人類充沛的情感,設計對于AI僅僅是一個按流程順水推舟的產物,而不是熱情的結晶,人格的體現,人腦永遠有計算機無法模仿的點。
著名作家余華在談到用ChatGPT寫小說的話題時表示:“寫的很完美,其實很平庸”。這是個引人深思的說法,“我們現在的很多偉大的文學、藝術創作,其實都是有敗筆的,因為人腦總是要犯錯的,但這也是人腦最可貴的地方,因為它不按常理出牌”,他說。

圖22:用想象力證明自己不會被AI取代
圖片來源:weibo
不過對于AI的態度不必過于保守,不必擔心傳統的沒落,這就像是手工繪圖到計算機輔助的過程一樣,基于時間的優勝劣汰,都是為了輔助設計師更為高效地實現目標。
如何正確利用AI,不使其喧賓奪主,不被其替代,是當下建筑師亟待思考的問題。
你是如何看待AI在建筑設計中的前景的?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
專欄編輯|Mel
發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Xzn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https://ithelp.ithome.com.tw/articles/10310593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02473-openai-footprint-chatgpthttps://openai.com/research/gpt-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_s896nvuKM
https://www.ithome.com/0/682/464.htm
https://www.stirworld.com/see-features-midjourney-in-the-middle-of-the-universe-and-multiverse-of-ai-imaginati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90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