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9日,第五屆河北國際城市規劃設計大賽(滄州)國際學術交流會與專題研討會在河北滄州成功召開。
會議聚焦“城市更新與品質城市”以及“建筑風貌和城市設計”兩個議題,通過搭建學術平臺,為城市管理者、決策者提供諸多前瞻、多元、有啟發性解決途徑,為滄州、河北乃至中國各級城市的發展模式提供實施方案。
十余位知名城市規劃、建筑、景觀領域知名專家研討交流,河北省各地市、雄安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部門負責人等百余人參會。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金橋主持會議。會議有幸邀請到了來自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內知名高校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美國、荷蘭等全球著名設計機構的建筑師,共同探討城市更新、建筑風貌與城市設計等話題。


會議現場
領導致辭

滄州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勇
滄州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劉勇在致辭中說,當前,滄州正在繪就城市發展新畫卷,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以城市品質提升為主線,總投資1330億元的城市更新項目全面展開,加速推進。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的大力支持下,城市更新與品質城市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學會和以建筑風貌與城市設計為主題的專家研討會,有幸邀請到國內外城市設計、建筑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創新型城市規劃背景下的城市發展策略,為滄州的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寶貴機遇,增添了新的活力。
滄州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設計、高標準建設,努力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的完美結合,城市文化與建筑風貌的完美結合,城市品質與宜居環境的完美結合,充分展示獅城的獨特魅力。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鮑龍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鮑龍表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2018年起,河北省先后在秦皇島、邢臺、邯鄲、唐山成功舉辦了四屆規劃設計大賽,分別聚焦港口轉型升級、新城新區建設、舊工業區改造、舊城更新等重點發展區域,以新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技術方法破解城市發展難題,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成功塑造了城市河北規劃的賽事品牌,搭建起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為推動河北城市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本屆規劃設計大賽邀請了6家國內外設計機構,以“站城融合”為主題為滄州老火車站區域和高鐵西站區域進行規劃設計,為滄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全省“站城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主持人: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金橋
會議概況
城市更新與品質城市國際學術交流會6月9日上午9:00-12:00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曾鵬
城市更新是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城市品質需要系統性、針對性的實施方案。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張文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張文忠教授表示宜居是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國城市發展的目標。

他隨后提出如何理解和測度城市的宜居性的問題,結合案例從概念、理論基礎、宜居城市測度指標體系構建等角度角度進行解釋說明,加強宜居城市的建設的可實踐性,可從使用者的角度研究對城市生活的關注點,探究不同屬性的居民對宜居關注重點有何不同。

他最后以居民個人屬性與居民幸福感作為切入點,結合圖表說明調研不同身份的居民幸福感以及居民擇居行為,引出“城市遷移影響指數”的概念(城市遷移影響指數約高,意味著城市自身特質更容易讓居民產生遷移意愿。)說明城市宜居性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再次強調了宜居城市建設為人們生活帶來的福祉。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董事長李存東表示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主題和未來競爭高地,想要推進我國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制定兩全雙碳綜合解決方案,即全生命期降碳和全產業鏈降碳。

他表示在“雙碳”目標下,未來城市的發展重點也將從“拆舊建新”轉向“可持續發展” ,存量項目的改造、升級與利用的配套政策必然將不斷完善,通過標準制定和政策導引,為城市更新項目提供低碳材料選用和低碳技術支撐,這是地方政府實現碳排放管理的必經之路。

我國作為全球既改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在減碳節能方面有很大發展空間。他通過住建部大院某住宅21天裝修改造示范項目、2022冬奧會崇禮空間品質提升項目等多個室內外環境更新案例分別展示了裝配式內裝技術體系應用與負碳景觀技術體系應用。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呂斌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呂斌表示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城市高質量發展給城市空間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我國老舊城區既有城市更新模式的困境,城市更新應重塑老舊城區空間的社會價值。城市更新范式更應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創新,具體可以圍繞社會、金融、行政這三個方面深入研究。

他強調城市更新應更多地回歸城市生活本身,以重塑“空間社會價值”、 重塑“場所精神”為目標。在全球范圍新的不確定性的影響面前,安全的經濟增長和穩固的供應鏈發展的城市,還是缺乏韌性和包容性。因此,城市更新必須提升應對“不確定性”的動態適應性,公共利益保障是城市更新制度建構的關鍵,公共空間的提質增效是城市更新的關鍵切入點。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邱建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政府參事,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一級巡視員邱建圍繞人本空間設計論理論框架,以四川城市更新實踐為例進行解讀,展示基于人本空間的城市體驗、更新規劃,并闡釋了以安全為保障、以生態為保障、以安全為底線的三大原則。

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書記、副院長潘芳
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書記、副院長潘芳指出城市體檢是城市發展研究的重要手段和依據,針對省級城市體檢工作,要做好內容設計,成果應用,工作組織三方面工作,從而對城市更新提出建議清單,確定診療方案。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陽建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分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陽建強表示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城市更新需要做好城市整體功能結構、人性化公共空間的營造與提升、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以及城市生態環境的修復與綜合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美國AECOM高級副總裁、ESG可持續戰略與發展負責人張祺
美國AECOM 高級副總裁、ESG可持續戰略與發展負責人張祺提出城市失靈是源于對軟性服務要素的忽視,區別于傳統的以ESG導向的城市可以為城市空間增值,為城市軟性要素實現價值重構,是以量化城市表現的思維重新思考城市更新的方法。
建筑風貌與城市設計專題研討會6月9日14:00-16:30

學術主持人: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住建部原總規劃師唐凱
城市空間與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內涵與品質的表征,是歷史文脈的體現和延續,要重視延續歷史文脈、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華匯設計規劃總監、美國建筑師協會(AIA)成員黃文亮
華匯設計規劃總監、美國建筑師協會(AIA)成員黃文亮提出城市復育必然要從大拆大建轉向有機更新,需要大幅盤活低效存量價值,高質量落實人民生活實際需求,提升城市重點風貌形象,為城市競爭力奠基。

他通過臺北西門町街道更新、滄州大化廠再利用、滄州市總體城市設計及大運河滄州中心市區段詳細城市設計、上海奉賢運石河文化公園等多個實踐為例,為大家具體闡釋城市更新的諸多手段。

他在最后強調城市更新是運用綜合的、整體性的觀念和行為解決各類城市問題,要把握好六大原則以及七大成功要素,才能長遠且可持續地透過用途及容量的改變,為城市提質增效。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曾鵬
全國城市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曾鵬表示城市設計是不斷迭代的工具,當前社會正面向城市發展模式轉型,面向規劃體系轉型,面向AI 等新技術沖擊,城市設計的方法和技術不斷演進迭代。于此背景下,應面向全域空間引導的城市設計,將建成環境要素與全域自然要素有機融合,塑造獨具魅力的城市與鄉村風貌。

英國凱達環球執行董事、規劃設計負責人霍寧
英國凱達環球執行董事、規劃設計負責人霍寧表示現階段的城市建設已從追求宏大敘事,轉為精雕細刻。廣義的城市更新是對城市中的某一部分進行替換,以全新功能替換衰落區域,使之重新繁榮。她結合了舊城改造、工業區轉型等多個項目來說明城市更新對于區域振興的意義。

美國帕金斯威爾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王焱
美國帕金斯威爾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王焱結合了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文化糧倉、浦東新區世紀大道上海圖書館東館規劃等多個案例講述設計方法,強調城市設計要將國土空間管控與城市設計創新相結合:空間創新理念與特色項目運營相結合;城市水岸風貌與滄州特色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有魅力的城市。

荷蘭NEXT建筑事務所總經理、總建筑師蔣曉飛
荷蘭NEXT建筑事務所總經理、總建筑師蔣曉飛表示城市設計在高速城鎮化過程中被忽視,面對當今諸多城市問題,需要從城市印記、城市天際線、城市觀景點、街區風貌、城市交通解決方案、自然而然的城市環境、法律法規創新諸多角度切入解決問題,讓城市重新煥發處城市活力,展現城市特色。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設計所所長吳克捷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設計所所長吳克捷表示北京總體城市設計是對北京城市特質和文化內涵的提煉和表達,北京城市設計導則是對北京城市設計體系的全面梳理和整體思考。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為城市管理、設計者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助力城市高質量規劃建設。

研討會現場
主題演講環節結束后,各位專家學針對城市更新交流看法與意見。
本次會議由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河北省自然資源廳主辦,滄州市人民政府承辦,滄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北京山水風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策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