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蘇圣亮
“我們所構想的未來教育新場景應當是知識、信息、活力相互交織的,共享性、多元性與復雜性相互包容的共同體。"
——朱培棟
在當下這股校園建設的新浪潮中,校園建筑在建筑形制和空間范式上表現出了某種類型化特征——它們大多圍繞線性的功能邏輯與日照、采光、間距等規范限定所展開,形成單元式、行列式、魚骨式或院落式等常規布局。建筑師們作為教育資源與土地資源矛盾的解決者與新興教育理念的踐行者,正在不斷地拓寬教育的邊界和維度。基于來自校方的非傳統教育理念的訴求、場地的客觀條件限制和建筑師的自我反思,我們嘗試在HIS杭州國際學校中提供一種新的解題思路——通過重新理解教育意義,實現以集約型用地和高效能空間為主要特征的、以共享與交流為空間主導的新教學場景構型。

?line+
新教學場景構型
——Education Hub(教育樞紐)
HIS杭州國際學校是最早進駐杭州的K-15國際學校,也是浙江省第一所只招收外籍及港澳臺籍人士子女的學校,由美國國際教育基金會(IFS)負責建設和管理,2018年于錢塘江南麓的白馬湖畔建設新校區,包含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部和獨立的ECE幼教。

總平面圖 ?line+

?line+
選址為一處L型用地,與南北朝向呈約45度夾角,業主方要求主教學樓和幼兒園在地塊內分開設置。在切除ECE幼教區域之后,緊張的用地使得如采用一般學校的常規布局,均受到日照間距等規范條件的多方掣肘,會對戶外的活動空間和運動場地產生大幅度的擠壓與限制,并面臨功能或者是體驗上的巨大缺失,而線性布局也會減少校園內師生動線的交集機會。

典型校園布局 ?line+

場地 攝影:陳曦

場地布局推敲 ?line+
新校區的建設要求滿足多元文化背景和國際教育體系,除各年級段教室外,還包含創新實驗室、2個體育館、2個劇場、食堂、泳池、圖書館等公共活動空間。學校采用“走班制”教學模式,賦予學生自主權的同時,也產生大量走班擇課時間的損耗。因此,如何圍繞“效率”留出更多時間供學生進行課余的交流與活動成為設計的出發點。

?line+
另一方面,國際學校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開放交流的教育理念,以及素質教育與拓展活動并重的教學制度,均對校園的功能模塊和教學場景產生了新的限定。

?line+
在前期與校方交談和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后,我們意識到未來教學場景應該是活力交織的,鼓勵孩子們自發性的交流互動,如同鄰里社區一樣融洽。如社會學家伊凡·伊里奇在《Deschooling Society(非學校化社會)》所言:學習存
在于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不斷被建立起來的動態關系之中,包括與師者、伙伴、物質和環境。

?line+
在面臨緊張用地限制和多元混合使用需求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同時滿足國際化教育理念和本土設計規范的要求。因此,我們嘗試跳出傳統校園構型,探索未來教育場景的新可能——“Education Hub(教育樞紐)”,以非線性、平臺化的方式統籌整合教學空間要素,從而創造更為高效、共享、平等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綜合體的形體策略以最緊湊的方式組織校園動線,滿足國際學校全天候全氣候的教學空間使用需求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釋放戶外場地。

攝影:蘇圣亮
在主教學樓中,我們將全校師生共享的活動空間置于集中式布局的中心,包括用餐、交流、表演、分享、體鍛等,統籌進一個巨大的箱體體量中。在滿足日照、排除遮擋、各年級獨立劃分的前提下,四支等長的教學組團與Hub樞紐空間呈45度斜角接駁相連,形成了功能場室圍繞共享空間的向心集中式組合,更有利于公共活動的開展,鼓勵聚集,促進交流。幼兒園建筑以用于集散、游戲、娛教的共享空間為放射中心,并在室外形成了面向四個不同界面的活動場所。
空間體驗即教育
——新場景與新體驗

?line+
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強調內部空間的豐富性和流動性,通過營造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行為模式的空間,激發他們對空間的探索欲與體驗感,從而打開人與人、人與建筑,以及建筑與環境、教育與環境的關系。不定性的教學空間經由師生的自發使用和多義闡釋,從而實現了以空間體驗成就開放教育理念的設計初衷。

一層軸測圖 ?line+


攝影:蘇圣亮
作為社交平臺的Hub樞紐
中庭樓梯是Hub樞紐的空間引導和組織者,同時與門廳大階梯、教學組團內的廊道等串聯成連貫的社交平臺,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們創造大量發生交集的機會。

主教學樓長邊剖軸測 ?line+

攝影:蘇圣亮
在矩形規整的方盒子體量中,通過交錯、對話等形體變化,其結構本身也是具有趣味性的空間景觀,打破冗長的流線,融入共享樞紐。

攝影:蘇圣亮


攝影:蘇圣亮
相似地,幼兒園的中庭樓梯采取類似滑梯的形式與環形走廊相連,在符合低幼兒童的游戲感中建立活動與交往平臺。出于幼兒的使用安全及空間的整體性利用考慮,樓梯通過二三層的拉結建構,使得上部受拉下部受壓,整體無立柱支撐。

幼兒園剖軸測 ?line+

?line+
作為活動平臺的Hub樞紐
Hub樞紐是一個由體育鍛煉、游戲活動、觀演排練、日常用餐等公共功能空間垂直疊放形成的“綜合體”,各學部師生的流線在此匯集重疊,實現深度交流和共享。
與一般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同,每天下午三點后是圍繞Hub樞紐展開的社團活動時間,在與伙伴的相處、合作、競爭中成長,在作為主角的“舞臺”上獲得自信,亦是Hub樞紐的設計初衷。

攝影:蘇圣亮
Hub樞紐的功能布局由中庭樓梯分隔成東西方向,分別容納智識拓展的文藝表演和身體拓展的體育鍛煉兩組功能、六大體量,注重身心教育的均衡發展。

主教學樓短邊剖軸測 ?line
Hub樞紐的西部依次容納25m*6泳道的游泳館(1F)、小學體育館(2-3F)和中學體育館(4-5F)。體育館的空間尺寸分別按照中小學生的身體尺度進行規劃,其中,小學部體育館在剖面上分離出一層室內活動室兼做室內看臺。中學部體育館含兩個標準籃球場尺寸,以體育競技為標準設計。
小學體育館通過空間合理劃分、結構荷載計算,設置了靈活隔斷,隨著授課內容、活動形式的變化,體育館可轉化成全開放式、半開放式的空間,滿足多樣的非結構化教學活動場景。
主教學樓的東西立面外窗采用橫向穿孔外遮陽百葉,通過一定角度的翻折,形成光線的多次反射,保證體育館內的光線充足和均勻柔和。

體育館立面光線分析 ?line+
Hub樞紐的東部依次容納餐廳(1F)、黑匣子劇場(2-3F)和大劇院(3-5F)。大劇院在剖面上橫跨三個樓層,滿足正式演出、全體集會等活動標準,配備有化妝間、后臺候場等。同時在觀眾席的斜面樓板下,收納了一個可變的黑匣子劇場。

餐廳(1F)?line+

黑匣子劇場(2-3F)攝影:蘇圣亮
互融互通的教學組團
在主教學樓的四支教學組團中,南側主要設置普通教室,獲得最佳的采光和景觀視野;北側設置專業學科教室、行政辦公、圖書館、實驗室等輔助功能,彼此之間保持互融的交流關系。

?line+

主教學樓一層平面 ?line+

?line+

攝影:朱潤資
設計僅在走廊的單側設置教室,而在另一側則留出4.2米寬的非結構化交往空間,創造出多個可以停留、發生活動的空間節點,以此激發偶遇和即興的討論,并與Hub樞紐保持通暢的可達性。正式與非正式的功能混合,催化出一系列教學行為的多樣性,回應非線性教育理念的初衷。

攝影:朱潤資

?line+
教學組團的建筑立面通過對水平線的強調,采用銀白色鋁板和水晶灰玻璃,通過水平方向上的內凹折面,形成了極富未來感的現代建筑形象。

主教學樓墻身大樣 ?line+

攝影:蘇圣亮

攝影:蘇圣亮

攝影:蘇圣亮
幼兒園的建筑立面采用大面積落地窗及金屬穿孔板等材料,為室內幼兒活動提供合適的采光。百葉和金屬外墻的疊加,使建筑外立面產生在水平方向無限延展的視覺效果。


攝影:蘇圣亮
新教學空間原型實驗
——中心放射式平面構型
Education Hub在HIS杭州國際學校所形成的中心放射式平面構型在過去常見于城市規劃或博物館、交通樞紐等建筑類型中,例如巴黎凱旋門、北京首都T3國際機場及大興國際機場等,但在教育建筑中較為罕見。

抽象提取樞紐建筑的空間原型 ?line+
在布局構型中,我們借鑒了現代樞紐類建筑靈活分區、配套共享等優勢,以提高集約型用地的空間利用率和靈活度。樞紐建筑高效共享的空間體驗和融合互通的空間感受,也為Education Hub(教育樞紐)的空間建構中提供了原型基礎,繼而我們根據學校建筑的功能邏輯、規模尺度等做適應性變體,以此回應新型教學空間的使用體驗、效率和狀態。


攝影:蘇圣亮
不同的是,傳統的放射式構型往往會導向視覺或權利的中心,而在Education Hub中,我們將非傳統教學主體的共享空間置于中心,以充滿活動場景的“社交中心”取代“紀念碑”,以視線、信息和內容的多向互通取代“看與被看”的單向行為,轉而創造一種去中心化的更為平等的校園師生關系。

中心化的向心布局(圖左) ,去中心化的向心布局(圖右) ?line+

?line+

攝影:蘇圣亮
Education Hub(教育樞紐)不僅是對未來教學場景的構想,同時也可以是一種適用于廣泛集約型用地的教學空間原型——以有限的用地釋放最大的開放活動空間,并創造更為高效、共享的校園新體驗。

攝影:蘇圣亮
結語
歷時近四年的設計和建設,HIS杭州國際學校在2022年8月迎來了超過50個國家的800名師生。在投入使用的半年中,我們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孩子們在不同空間中的活動場景,關于Education Hub的場景設想正因師生們的使用而逐漸鮮活。

攝影:蘇圣亮
我們期望這一次的空間原型試驗能夠產生積極的成效,幫助教育者們成就美好期冀,成為海內外孩子們夢想起飛的“小小機場”。

攝影:蘇圣亮
-
技術圖紙

主教學樓二層平面 ?line+

主教學樓四層平面 ?line+

幼兒園一層平面 ?line+

幼兒園二層平面 ?line+

幼兒園三層平面 ?line+

主教學樓剖面 ?line+

主教學樓剖面 ?line+
-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杭州國際學校
設計單位:line+建筑事務所、gad
主持建筑師/項目主創:朱培棟
設計團隊:孫嘯宇、吳海文、黃蕓婷、杜夢穎、楊霄御
結構機電設計:浙江綠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業主:杭州國際學校幕墻顧問:浙江建工
幕墻裝飾有限公司
室內顧問:R+S (China),青島時代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景觀顧問:上海天夏景觀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市政顧問: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分院
裝配化深化單位:上海研砼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位置:浙江,杭州
建筑面積:49083.5㎡(地上)
設計時間:2018.06-2019.08
建造時間:2019.08-2022.08
結構:鋼結構+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材料:鋁板、水晶灰玻璃
攝影:蘇圣亮、朱潤資、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