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筑模式為我們的未來帶來了什么?
在一千年前的建筑工地上,不列顛工匠們從古老的哈德良長城上剝下磚石,用于修建一座座中世紀城堡和修道院。而在遙遠的東方,奧斯曼蘇丹治下的埃及清真寺上,處處都可以看見偉大金字塔的殘存“皮膚”。現今留存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上隨處可見盜石賊們的杰作——羅馬斗獸場的碎片,而十個世紀以前,羅馬斗獸場的建筑材料又來源于蒂沃利地區的古老采石場——我們現在仍然能從那些著名的“羅馬地陷”中,看到那些采石場存在的痕跡。

古羅馬斗獸場?Wikipedia

蒙克韋爾茅斯的圣彼得教堂石材來自哈德良長城 ?Wikipedia
在前工業時代,掠奪歷史的碎片往往是新建筑開始的方式。然而,這卻不是今天的工作方式。如今,建造新結構開始于瓦解舊的結構,而這種瓦解對新結構往往是毫無貢獻的。將舊的碎片運走,然后以同樣的方式運來更多全新的碎片。這些步驟的每一步都貢獻了更多的溫室氣體。除此之外,建筑在繼續運營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向環境排出驚人的碳。如今,建筑貢獻了全球約40%的碳排放,僅僅是生產我們所使用的混凝土和鋼材就增加了近16%。

正在被拆除的舊住宅樓,昆明 ?中國日報
那么,如果建造就是污染,就是創造那些會不斷污染環境的物質,我們又應當如何去在建造環境中去創造一種真正的“低碳措施”,同時保證這不是某種數據上的假象呢?兩年前的COP26(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標志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對建筑環境部門關注的一個新高峰——多達一整天的議程以及超過120場活動用于討論建筑相關的話題。然而,根據當年的《全球建筑狀況報告》,建筑行業的脫碳水平較往年甚至有所下降。

“COP26在需要重大的突破的時候只取得了一點漸進式進展” ?dezeen
COP27埃及館的設計者說:“我們做的遠遠不夠,而這是因為建筑行業直到很晚才加入這一問題的討論”。這似乎在督促每一個建筑從業者回頭審視——建筑行業的低碳措施,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
從回收耐克到“回收”摩天大樓
大企業與他們的“碳排放秀”
隨著對環境惡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成為主流。許多公司都在尋求改善他們的商業行為,向著更可持續的商業實踐進行轉變。
在那些試圖提高可持續發展績效的公司中,耐克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據估計,耐克公司在物流、零售、分銷、制造和管理等領域總共產生了超過300萬噸二氧化碳。
為了解決龐大的碳排放問題,耐克在1993年開始實施“舊鞋回收”(Reuse-A-Shoe)計劃。通過與非盈利組織“美國回收聯盟”(National Recycling Coalition, NRC)的合作,耐克在美國組建了大規模的回收網絡,并在每收集5000雙左右的鞋之后,通過兩個回收中心將舊鞋運輸至回收工廠。回收工廠從鞋子的不同部位提取三種特定的材料——從鞋底提取橡膠、從鞋底夾層提取泡沫以及從鞋面提取紡織品材料,并將這些材料用于足球場、棒球場以及硬木籃球場的建設中。

“舊鞋回收”計劃從舊鞋的不同部位提取不同材料 ?Nike Grind

“舊鞋回收”計劃 ?Nike Grind
據統計,有將近10%的舊鞋進入了耐克的“舊鞋回收計劃”之中。這無疑是一項令人欽佩的舉措。然而更多的研究表明,耐克的這一項目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方面所取得的收益是值得令人懷疑的。
昆士蘭大學的亞歷山大·柯蒂斯(Alexander Curtis)和阿曼達·漢森(Amanda Hansson)認為,耐克“舊鞋回收”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有可能抵消舊鞋再利用所帶來的環境受益。他們提到:“耐克所使用的收集/交付點系統(Collection/Delivery Point, CDP)并不能完全抵消‘舊鞋利用’項目中運輸所產生的影響。”根據耐克2017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其所有的碳排放量中約有7%用于物流。
耐克的“舊鞋回收”計劃為更多降低碳排放的項目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審視視角,即項目是否在整個生命周期之中減少了碳排放量,而不是在易于宣傳的表面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向大氣排放了更多隱含的碳。
事實上,建筑界從來不乏針對利用“碳排放”口號,而并非實際上減少碳排放這一行為的批判。工程咨詢公司的可持續性總監史密斯·莫達克(Smith Mordak)在參加完2022年的COP27后說:“我們中的許多人帶著一堆關于情況有多糟糕的數據和報告前往COP,闡述了我們擁有什么減少碳排放、能源使用和資源使用的解決方案。然后我們遇到了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告訴我這將如何讓我賺錢,我們再談論接下來的事情。’”她直言:“參加COP27是一次非常令人沮喪的經歷。”
衡量一座建筑物如何影響如今的環境是一件復雜的事情,而由于有時建筑師需要通過數據證明出超出實際的好消息,這一情況變得更加困難。一系列激進組織發表了一本名為《Not Zero》的懷疑性讀物,指出了現如今的零排放通常是只是一種環保版的簿記噱頭。建筑行業總是通過將來減少的碳排放量來彌補當前已排出的碳,并將其稱為凈零排放。然而,無論是負碳還是正碳實際上都意味著幾乎相同的事情:從空氣中去除超過注入量的碳排放,而這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是十分值得懷疑的。建筑師通過這種方式來“回收”那些摩天大樓的碳排放,透支著未來,來彌補現在產生的污染。

SOM的城市紅杉提案通過建筑吸收碳來達成碳中和 ?SOM

挪威環保組織Powerhouse聲稱他們的建筑通過高運行效率消除了60年的碳成本 ?Skanska
建筑作家弗雷德·伯恩斯坦(Fred Bernstein)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隱含碳課程。他說:“如果我們現在釋放足夠的碳來引發真正的氣候災難,那么50年后我們的電器效率怎樣都是無關緊要的。”
碳排放與建筑生命周期
隱含碳正透支著建筑未來的碳吸收潛能
在COP26氣候會議期間,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在與美國氣候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的談話中指出,LEED和BREEAM等可持續性標準更加側重于用戶福祉以及運營排放方面,但是忽視了隱含碳(Embodied Carbon)。
“我們現在意識到的是,這些評級都沒有評估制造建筑物的材料中嵌入的碳含量。”諾曼·福斯特說。
諾曼·福斯特的呼吁來源于碳排放評級標準的針對運營效率的偏愛。綠色評級機構例如BREEAM和LEED等認證計劃為高效運營的建筑打上了更高的分數,而往往忽視了隱含碳的排放。高評級的建筑擁有一系列高效的設施,使得建筑能夠在保持建筑溫度適宜、燈火通明以及供水充足的同時,減少運營中產生的大量碳排放。
然而,如今的部分工程師和建筑師關注起了更加“簡單”的問題,即在建造建筑的供應鏈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即通過采石、伐木、銑削、冶煉、燒制、制造、組裝、運輸等一系列工藝步驟之中所產生的隱含碳。而為了降低運營效率所安裝的高科技設施恰恰增加了這些步驟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弗雷德·伯恩斯坦指出了一個關鍵性的難題:降低運營排放的同時往往會增加建筑建設排放、反之亦然。安裝大量設施來減少碳排放往往是矛盾的。
例如,Foster+Partners在倫敦的彭博大廈(Bloomberg Building)贏得了2018年的斯特林獎(Stirling Prize),部分因為建筑在環保方面頗下苦功。建筑擁有一個覆蓋著金屬鱗片的遮陽立面,拋光的鋁天花板可以極大程度上反射光線、柔化噪音并且冷卻空氣,從而構成一個用于節能的集成系統以降低制冷方面所產生的碳排放。然而這一建筑能在運營中減少碳排放歸功于大量鋁、銅、鋼、砂巖、玻璃和木材的幫助,而這部分所增加的隱含碳排放是不可估量的。

彭博大廈 ?Foster+Partners
這些建筑往往透支著建筑未來的吸收碳潛能,然而,未來的碳排放更加值得關注。德國可持續建筑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汀·勒梅特里(Christine Lemaitre)提到,一流的工藝是高度可持續的,然而如果低碳設計會在幾十年后開始分崩離析,那么低碳設計就沒有多大意義。同時,建筑壽命結束拆除的時候也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使用易于拆卸的安裝,例如將所有東西都使用螺栓固定和擰緊,是可持續的。然而,越復雜的結構往往傾向于在拆卸的過程中產生更加大量的碳排放。
福斯特認為,為了創建可持續的城市,我們需要為它的整個生命周期之中的排放追求更高的“標準”。他說:“建筑物本身是更廣泛序列的一部分,涉及到了運輸、移動、運營和最終退役。因此,從此意義上來講,我們必須用更加廣泛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一些建筑師正在尋求迫使建筑商公開每個項目中的隱含碳量。克里斯汀·勒梅特里說:“如果我們最終在這個問題上公開透明,這將改變市場。因為沒有人想成為壞人。”
誠實地核算隱含碳或許能改變建筑的建造方式,提高拆除許可證的批準標準,并鼓勵適應性再利用。但這并沒有解決根本上的矛盾——遏制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只會增加建筑的隱含碳排放。除非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或許任何一位現代建筑師都必須與這一矛盾共存。
只有前工業時代才能存在零碳建筑嗎?
我們應當如何避免建筑碳排放
無論建筑師如何增加對隱含碳以及其他隱藏的碳排放的關注和監管,如何減少整個生命周期中建筑產生的碳排放是一個永遠值得關注的問題。
嚴格意義上的零碳建筑在建材生產、運輸、工程建設、運行、拆除以及回用方面產生的凈能量消耗或碳排放量為零,并且可以獨立運作自身電網之中。然而這種建筑是否真正存在?
單單建材生產的過程中,碳排放就近乎是無法避免的。正交層板膠合木技術(CLT, Cross-Laminated Timber)往往被認為是環保意義上的混凝土和鋼材替代品,通過利用陽光、雨水滋潤的木材進行建設的建筑往往比鋼和混凝土更加擁有環保效益。然而,即便是木材也是值得令人懷疑的。無論是將原木切割成木板,還是用防火涂料處理木材并將它們進行組裝,每一步驟都會產生大量的煙霧與溫室氣體。2018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俄勒岡州的木材工業是該州的主要污染源。


正交層板膠合木技術 圖源網絡
史密斯·莫達克悲觀地認為,真正的低碳建筑或許確實存在,但它們往往只存在于工業建筑材料稀缺且易于獲得勞動力的地方。他說:“如果你真的很激進,你可以接近零,比如用稻草包建造,但這非常困難。”
然而,如果真正的低碳建筑只存在于前工業時代,從另一角度而言,是否意味著,向那些工業基礎更加薄弱的地區學習建造技術,是實現建筑低碳化的一種可行途徑?
負責COP27埃及館的建筑師莎拉·巴圖蒂(Sarah El Battouty)在埃及細部沙漠完成的太陽能村巴哈雷亞(Bahareya Village)即是通過了本土的建筑技術以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該綜合體被稱為“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第一個碳中和項目”,整合了本土的被動冷卻技術,通過抬高建筑地基、使用當地熱質量高的石材覆層以及通過懸臂式遮蔽物控制暴露在光線下的空氣量等方式,無需空調即可將室內溫度降低多達10℃,成功降低了建筑的運營成本。
同時建造通過本土技術的運用,達成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最終成果,建材來源于當地回收的礫石以及當地采石場。同時限制了建筑產生的隱含碳排放。

巴哈雷亞村 ?ECOnsult Arch
無獨有偶,浙江安吉以當地竹產業為根基,進行從傳統農業的角度介入地方產業發展的嘗試,并對周邊環境貢獻了可觀的環境效益補償。素有“中國竹鄉”之稱的安吉縣,竹林森林植被碳儲量超過134萬噸。通過整合利用、統一流轉當地40萬畝的竹林資源,當地以竹林運營作為主要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極大發揮了當地竹林的固碳潛力。
同時,安吉創建了“兩山合作社”,對當地的生態資源進行分類調查,將分散在農戶手中的竹林經營權流轉至對應村專業合作社,然后集中流轉至縣級別的“兩山合作社”。從而實現了竹林碳匯市場的統一交易管理,并創立了“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實現了竹林碳匯產業方向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安吉竹與竹產業 ?網易新聞
2021國際竹建筑設計大賽以“道法自然,構筑東西”為主題,在浙江安吉舉辦。大賽促進參賽作品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竹建筑,作為低碳生態建筑的又一思路,加入了安吉竹產業的集合體之中。

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首屆國際竹建筑雙年展的景觀橋 ?澎湃網
結語
三個月前的“深綠 | DEEP GREEN”威尼斯獨立展開幕儀式上,馬清運先生提到,建筑師需要感知到自然中的綠色系統,將綠色可再生資源加入到建筑生產之中去,加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建筑必須成為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鄉村的、田園式的建筑思考,也是一種對建筑本源的回溯。

“深綠 | DEEP GREEN”威尼斯獨立展

馬清運在DEEP GREEN開幕式現場
現如今,城市已經被硬質化場地和鋼筋混凝土森林所占領,現代建造技術磨平了我們自古以來為建筑賦予的地方性。然而,鄉村振興的革命也在同時展開。人們開始挖掘將鄉村作為生存和重新安居之地的可能性,把生活重新帶入自然中思考。讓人們通過自然的、田園理想式的方式思考綠色可持續建筑的發展前景。


馬清運的玉川酒莊 圖源網絡
在DEEP GREEN上,策展人們曾經向當今的建筑師們發問:“在傳統鄉村社會接近凋零,鄉村建造體系消失斷裂的背景下,還能有真正的鄉村嗎?”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同時也是“是否存在真正的低碳建筑”的答案。
專欄編輯|Mel
發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Qicy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Reference:
Curtis A, Hansson A. Examining the viability of corporate recycling initiatives and their overall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case of nike grind and the reuse-a-shoe program[J]. Case Studies in the Environment, 2019, 3(1): 1-7.
https://www.curbed.com/2022/02/green-building-claims-carbon-neutral-environment.html
https://www.dezeen.com/2022/11/18/un-climate-ambassador-sarah-el-battouty-interview/
https://www.dezeen.com/2021/11/04/norman-foster-cop26-embodied-carbon/
https://www.dezeen.com/2021/11/18/cop26-incremental-progress-need-big-breakthroughs/
https://www.dezeen.com/2022/12/02/cop27-smith-mordak/
https://www.dezeen.com/2021/11/01/cop26-daily-briefing-foster/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9B%B6%E7%A2%B3%E5%BB%BA%E7%AF%89
https://www.wallpaper.com/architecture/bahareya-sustainable-village-econsult-egypt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733147728684366&wfr=spider&for=pc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QGJHLI055631P7.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32885
https://www.dezeen.com/2018/10/10/foster-partners-2018-stirling-prize-bloomberg-building-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