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的發展與開放,越來越多的建筑大師開始了在中國的實踐。有的作品廣受歡迎,有的飽受爭議。SANNA在中國的第一個建成項目——西岸藝島 Art Tower也在2020年10月正式啟用,那么妹島和西澤操刀的建筑效果又如何呢?

?SOHU
項目方案
西岸藝島定位為全產品藝術綜合體。整體建筑面積約9.3萬平方米,由7棟高度不一的建筑單體組成。

圖源網絡
整個方案最大的亮點是7個單體圍而不合的狀態。一組朝向不同且各自歪斜的體塊擠靠在一起,創造出一些有趣的縫隙空間,以此形成建筑與城市的模糊邊界與滲透交流。


圖源網絡
相接的部分在室內又能帶來連續的行走體驗,將項目與周圍風景融合成有機的整體。


圖源網絡
實際上,這種體塊語言是妹島近十年設計模式的一種延續。在2015年完成的小平市立仲町公民館和圖書館中,她就將體塊進行錯動與組織,以此形成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通達與聯系。


?C Y
在2016年底建成的北齋美術館中,原本規整的體塊被切割出錐形的縫隙。用與周邊街區相似尺度感的立面開口形成對城市的呼應,并保持各個方向的連貫與開放。



?Vincent Hecht
這些設計也都大量采用金屬、玻璃等反光度高、透氣性較強的材料,來達到妹島一貫強調的“建筑與自然融合一體”的理念。
爭議與質疑
在西岸藝島的項目中,這種融合與對話的期許是否有被體現出來呢?


? IDEAT理想家
對比方案圖與建成效果,可以明顯看到,方案中的建筑漂浮、通透,呈現出空靈與清新的氛圍。然而,完成效果整體基調更為暗色,空間感受也更狹小。這種所謂“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差異引發了諸多爭議與質疑。

?每日學點設計
其中最大的討論便集中在對項目的尺度把控上。前文中提到類似模式的建筑均只有二三層,打開的缺口便能成為“以小尺度回應城市空間的手法”。

? IDEAT理想家
然而,藝島的規模是這些建筑的幾十倍。當項目體量放大后,如果開口依然維持在近人體驗的原尺度范圍,其與城市的關系便會顯得失衡。原本巧妙、開放的空間在連續又高聳的體塊壓制下帶來一種隔絕與阻擋的感受。

? IDEAT理想家
這種比例的不協調也使得內向型庭院相較于周圍建筑的高度變得更為窄小逼仄。天空中形成的開口僅有少數陽光能夠照入,加深了壓抑與厚重。

?whyseeimage
庭院內的景觀被建筑的體量壓縮到邊角部分,略顯小氣與局促。鮮少的光照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 IDEAT理想家
從場地來看,盡管不同體塊的高度依據周圍規劃有所回應,但項目與北邊小巧精致的美術館、咖啡館相比較仍然顯得格格不入。這也許也受限于業主對面積的硬性要求。
在細節的處理上,橫向桿件均使用穿孔網格機翼百葉,可以看到削弱體塊感的嘗試。

? IDEAT理想家
但由于桿件的尺寸、間隙的大小、觀看的角度等原因,視覺上看起來依然不算輕盈。或許跨國的合作造成了施工圖深化、現場把控的空缺,無法更深入地研究材料厚度、反射與銜接節點等,這也造成了整體外立面的遺憾。


? IDEAT理想家
亮點與特質
當然,基于一貫關于氛圍與情景的研究,妹島還是帶來了一些獨特的視覺體驗。
建筑整體外觀像“水晶”一樣,極具辨識度。曲線、曲面的元素呈現出優雅的狀態,進一步深化了西岸的藝術形象,也使得建筑成為很多網紅打卡的背景板。
?WEST BUND
串聯的天臺給西岸增加了各個角度全面俯瞰的視角,提供了絕佳的觀景視野。這也體現了SANNA “建筑是一個人與城市溝通的媒介” 的設計哲學。
? IDEAT理想家

?小蕃Shirley
設計中大量采用的玻璃與金屬格柵,盡管在室外看因為玻璃性質以及光環境的原因,顯得有些擁堵,但從室內而言,還是提供了延續的景觀,通透的空氣與陽光。

?小蕃Shirley
?妙蛙純純
這是SANAA在中國落成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事務所做過的最大體量的項目。有人提出這不像妹島的設計,整體平庸、無趣。但真實走進建筑的時候,或許還是能感受到一些特有的動人之處,體會到空間的流動與詩意。


?柏向堂
理念與實踐
整體而言,建筑呈現出來的感覺的確更像是SANNA對于設計語言的一種實驗。在一個尺度為XL的項目中,使用慣用的手法,來達成類型的擴展。
?WEST BUND
伊東豐雄曾評價妹島的建筑“彰顯出diagram的特質”“一座建筑最終是等同于空間中的diagram”。需要承認的是,西岸也的確體現了其個性的審美,營造了整體的圖式語言。
?WEST BUND
妹島曾表示“我們所有項目都試圖為人們營造一種氛圍與情景,它可能是宏偉的,也可以是親密的”。在西岸藝島中,她以“張力、活力、可持續、標志性”來為項目定位,或許說明設計也在試圖彰顯其力量感、震撼性,在更大范圍內延申其設計哲學的含義。


?柏向堂
但也許因為少有大項目實踐的經驗,整體呈現出一定的偏差。相比較而言,妹島純粹、曖昧的哲學在此前小巧的體量、精致的做法中展現地更為極致。
?Iwan Baan
建筑是多種因素的集合,當面對更大的體量,更復雜的功能與規范,更直接的施工工藝,如何綜合考慮并依然清晰地傳達設計理念,延續設計手法,這對大師而言,似乎也是一個挑戰 。
結語
建筑最終是服務于人,服務于其承載的功能,藝島才剛剛建成兩三年,期間也幾經周轉,也許其使用效果,還得經由時間來檢驗。
專欄編輯|Mel
發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Qicy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