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_日韩aⅴ在线免费观看_成年人免费看片网站_91在线影视_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_www.日本久久

EN
"/>
Gensler專訪|張大可:建筑師的未來不在建筑!
2020/09/25
作者

張大可|Dake Zhang

新澤西州、德克薩斯州注冊建筑師

Associate at Gensler

Studio Operations Leader

城市設計及商業綜合體項目經理,項目建筑師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建筑與信息學碩士

許多建筑學生心中或許都有這樣一個愿景,在經歷五年本科或是三年研究生的洗禮后,可以順利進入一家全球知名的建筑公司求職,從一顆小小螺絲釘做起,鑄造屬于自己的建筑夢。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沒有人可以預料這個世界明天會發生什么。作為一名初入職場的新人,是理性思維主導你認真抉擇今后的職業生涯,還是感性思維把控一切,讓你僅僅為了畢業生存而選擇一份當下看似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你是否也會時常問自己,建筑的未來到底在哪?何時你才可以擺脫徹夜畫圖的日子,讓機器取代一切?


Gensler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建筑公司,在各位建筑求職者心中想必占有一席之地。近些年其眾多大型公共項目也逐漸成為非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初出茅廬的你,是否想要一探究竟。本期采訪我們邀請到在Gensler一路成長的美國注冊建筑師、項目經理張大可為大家分享他的成長之路。


讓因“五條人樂隊”而滔滔不絕的他告訴你,“建筑的未來不在建筑”!

1

01

Gensler成長之道:學會在團隊中與人打交道

 

 

█  您因何種契機選擇加入Gensler?當初選擇Gensler的原因是什么?加入Gensler之后在哪方面成長最大?

Z:加入Genlser之前,我在一家總部位于新澤西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建筑設計部做設計負責人。由于工作的關系,和附近一些比較知名的建筑事務所有過從前期到施工等各個階段的合作,例如HLW、Robert AM Stern Architects、SOM、KPF等。這段經歷讓我有機會了解不同設計公司的氣質、設計的理念、和推進項目的方式。我也嘗試將這些公司的成型經驗,比如文件管理(Filing system),設計標準(design standards),設計審核流程(design approval procedure),納入到我當時所在公司的日常工作中。雖說資歷尚淺,得益于這樣的工作機會,我對建筑事務所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一直很關注,沒有疏離。

 

至于說最終做出離開甲方的決定,則是我基于個人事業長遠發展的一個綜合考慮。那段在甲方的日子,工作的目標歸納起來就是為公司唯一的老總負責。公司的所有決策,從市場開發,到建筑和室內設計,到工程,都需要老板拍板。我個人非常感激老板對設計的重視。市場上絕大多數的開發商都是完全將設計外包給專業的設計公司的,而我的老板認為有必要設立內部的建筑部來更好的理解他的設計追求,進而實現和外部設計公司的良好對接。而局限性呢,就是老板一人的品味眼界成為了任何設計的唯一評判標準,且具有排他性。另外讓我感到不利的一點是在當時在甲方公司感覺缺少職場和個人成長方面的導師(mentor)。在我進公司大概不到兩年,當初招募我的主持建筑師(Chief Architect)就離職了,因此我成為公司唯一的注冊建筑師。合作的工程部,市場部同事會比較傾向于從各自的專業出發點影響甚至改變建筑設計,而不是更常見的分工協作。于是我迫切希望有資歷的前輩可以給我一些指引,來學習理解如何成為一個領導者。此外當時的公司內缺少同齡人之間的交流來支持彼此,探討方案與想法。所以思前想后,我非常迫切地希望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臺來提高自己。經過權衡比較,我最后選擇Gensler決定加入他們。

 

10005.jpg

公司架構 ?Gensler

 

10006.png

?Gensler

 

老外說"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正所謂“求仁得仁”,在入職Gensler大概一個多月后。我有機會加入了一個幾乎是Gensler歷史上同時參與的辦公室和員工人數最多,工作量最大,周期最緊張的一個項目:一家全美知名的購物中心在更換設計總監之后,計劃將旗下全美上千家購物中心翻新,引入新的設計元素和加盟品牌。當時的工作強度甚至一度超過996(所以跟你說老外不加班的,甭信)。

 

10007.jpg

近期建成項目Omni Hotel at the Star ?Gensler

 

10008.jpg

Toyota Music Factory ?Gensler

 

10009.jpg

The Star at Frisco ?Gensler

 

在此之前,我的商業零售項目經驗有限,在項目之初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在這樣的工作強度挑戰下,問題不是哪里去找導師和協作者,每個先于我加入團隊的都是我的導師,我必須高效的跟每個人合作。這與我先前四年中單線向老板匯報,并通過老板向協作部門發布設計定稿的工作流程形成巨大的反差。

 

現在作為項目經理,在團隊加班不可避免的時候,我也會按時訂餐,把所有人拉到一起吃飯,然后繼續。回過頭來看,這樣的高響度工作環境當然不可持續,也不值得提倡。但是客觀上,讓我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轉型,站穩了腳跟。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善于,也樂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溝通能力對于成為一名技能比較完善的建筑師來說非常重要。         

 

 

02

大型公共建筑:誰才是終極決策者?

 

 

█  Gensler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公司,設計了很多大型公共建筑,有些項目難免會成為公眾議論的焦點,您認為公眾是否對公共建筑持有話語權?

Z:要討論公眾的話語權,要先了解一下項目決策的體系和過程。體系簡單說就是項目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的架構,通常包括投資、設計、審查、工程、運營、還有最終的使用者。過程則是要看從立項到建成的這段時間里,體系的各組成單位之間是如何互動,并推動項目前進的。俗話說丑媳婦早晚也得見公婆,大型公建,不管是公開投標競賽還是邀請設計,最終成果總是要亮出來任人評說的。那我們討論 “話語權” ,關注的其實是,對于大型公建這樣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項目,是否有將與公眾意見的交流納入設計過程中的考慮和行動,公眾的意見到底能不能對最終的建成項目產生影響。

 

從體系上來說,資方和設計師,對最終建成作品的期望值肯定是叫好又叫座,必然會有對公眾意見的考量。而市政審批部門更得從對公眾健康福利和安全負責的角度對項目把關。反過來說,如果決策者過于追求經濟利益,或者陷入 “向上匯報” 的單向道,就會導致忽視甚至是主動的屏蔽公眾的聲音。比較無奈的現實是,建筑師通常來說,是服務于這個既成體系的,對體系的影響力有限,卻又常常為不盡如人意的設計決定背鍋。

 

另外值得探討一下的是:所謂公眾意見到底是什么?這方面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子是貝聿銘的盧浮宮擴建,在方案階段遭到公眾一邊倒的反對;另一個最近的例子是華南理工何志森老師做的東山口農林肉菜市場項目,這個項目很難被納入通常意義上的建筑項目:不是改造,也不是擴建。似乎偏行為藝術,但是行為藝術有點被污名化。建議看一下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來深入了解何老師如何通過走進公眾,來獲取意見的。公眾不是一個從受教育程度到經濟實力,到生活方式文化內涵整齊劃一的實體,而是一個混沌的狀態。建筑學,歸根結底是人學。只可惜很多項目,沒有時間和精力的預算來做到像何老師團隊一樣徹底的融入項目的最終使用者中去。

 

10010.png

?Gensler

 

█  不再扮演決策者而是充當服務者時,建筑師應如何平衡設計理念與甲方期待?

Z:我個人也比較傾向于將建筑師定位于專業服務提供者(professional service provider)。區別于制造業或互聯網經濟,我們為客戶提供的主要是服務,而不是產品。而要促成這個甲方和設計師合作的基礎是相互的信任。郭德綱曾經問過一個問題,說相聲說白了就是講話。唱歌唱戲不是人人都會的,可基本上大多數人都會講話。干嘛花錢來聽德云社講話啊?設計行業也有這個問題。頗有一些甲方,對結構水暖電啊不太提意見,但是對設計想法特多。那人家干嘛找咱來給他/她設計啊。這個問題涉及到的更多的是生意經,而不是簡單的我最牛,找我沒錯,這事兒包我身上了,因為騙子也都這么說。要獲取甲方的信任非常難,一個工程造價通常來說不是小數目。我只能就我的閱歷和經驗給點小建議。

 

第一,把甲方生意弄明白了。要為甲方的生意提供合理的空間,對于甲方的工作流程、空間需求不了解不精通是不可想象的。要獲取信任的第一步得向甲方證明我不但懂你的生意,而且能夠抓住要害,精準的確認甲方需要通過項目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第二,把自己的生意給甲方講明白了。如何通過設計的手段來滿足甲方的需求,解決功能和空間方面的問題。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客觀誠實。建筑師不是上帝,不能達到的目標不要給承諾。第三,就需要一點緣分了,老外說chemistry。懂甲方生意,做過類似項目的建筑師也不在少數,甲方之所以最終選擇和咱合作,一定是對我們有了一定的信心。在接下來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很多棘手的情況,需要平衡的有質量、工期、預算等等。只要有信任的基礎,事情就都好商量。當然,作為建筑師,我們有保障公眾的健康,安全和福利的義務。這些往往是不可商量的。我們必須引導客戶了解這些法規的要求,并在設計中滿足。這個是大節,所謂leaders do right things,不能一味的遷就甲方,managers do things right。

 

我們每個人步入職場的時候都希望自己在業務上精進,為提高專業素質廢寢忘食,其實如何跟客戶打交道,贏得客戶的信任,按既定目標完成項目也需要鍛煉和成長。有人擅長數理分析,有人擅長打感情牌,如果事業發展到了這一步,得拿出當初練快題,練施工圖的勁頭,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發展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準則。努力建立和甲方互有所需,雙贏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10011.png

?Gensler

 

█  在現代建筑的歷史長河中,什么是中國建筑?中國元素應如何更好地融入建筑設計?中國特色應以何種方式展現?

Z:如果從哲學或者是建筑理念、設計哲學這個角度上來講的話,那么將中國元素融入建筑設計幾乎是一個悖論。當代的中國建筑是什么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當我們談日本的現代建筑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從筱原一男到伊東豐雄 到妹島和世的這種傳承和發展,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使用者都可以感受到這些建筑作品既是現代的也是日本的。對于中國的建筑實踐,什么樣的建筑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并沒有定論,并沒有發展出一個成型的、主導的學派。但這也許是好現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只要大家還在探索。

 

10012.png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ArchDaily

 

從建筑實踐角度,中國其實很多建筑師包括王澍、張雷、馬巖松等都在做他們自己的東西,你可以說這些建筑不夠中國,但是不能否認這些都是中國建筑師,在中國大地上做的項目。這些實踐缺乏的是相對統一的理論基礎,或者說,沒有形成學派。

 

當然現在在美國其實也缺乏哲學土壤,也缺乏建筑新理論、新學派。二戰后,美國很幸運的將三位歐洲的建筑大師柯布、密斯和格羅皮烏斯請來,加上本土的建筑大師賴特,發展形成現代建筑的理論和實踐。但二戰結束75年了,美國建筑大生產基本上主流還是這種精致的現代主義,在思想上沒有繼續往前推進。即使有紐約五人組后現代主義這種小范圍的靈光一現,都還是沒有能夠把建筑的設計概念、對建筑環境的思考推向一個新的哲學高度。

 

相比之下, 目前歐洲尤其是北歐的設計師,還在堅持不斷地在探索,從哲學、藝術、歷史的高度尋求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講中國元素的時候,不是要去迎合這個時代碎片化消費的流行趨勢,建筑的中國風沒法像在歌詞里摘錄一些唐詩宋詞的意向那樣一蹴而就拼貼而成。對傳統文化的捶打和提煉是個很折磨的過程,需要幾代人前赴后繼,不斷的犯錯誤,引爭議,改方向。而第一步,這種探索需要一個更開放的多元的社會和更先進發達的經濟基礎。如果隨便復制一個歐洲小鎮就能賺錢的話,責怪設計師不思進取就是一種純道德批判,不符合市場規律。我們是設計師,血液里有藝術的因子,藝術要探索的是未來可以是什么樣子,而不是“應該”是什么樣子。如果中國建筑的未來幸運的保存了一些“中國元素”而且自洽,那很好。如果沒有明顯的元素,而是更抽象的哲學思想,設計語言(syntax),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03

建筑行業的未來不在建筑

 

 

█  您認為建筑行業的未來在哪里?現今建筑行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Z:以我的閱歷要從理論或者思想的高度推測行業未來有點勉為其難,但是可以結合我的建筑實踐和一點日常的思考提供一些想法。我覺得要“看”建筑業的未來,不能局限在建筑行業內找答案。

 

柯布提出了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機器, 文丘里1972年寫下了《向拉斯維加斯學習》,建筑設計曾經是,也應該是一個對社會、科技、文化進步非常敏感的行業。我們身處一個新的科技爆炸的時代,但是當今建筑師的培養跟學徒制相比沒有質的飛躍,建筑師的工作方式和西塔里埃森時代似乎區別也沒那么大。幾乎所有的社交軟件都在通過觀察(偷窺)我們的一舉一動來提供個性化的針對性的服務。建筑師向甲方發出的第一封信(pre-qualification package)卻基本還是講述: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做過無數的類似項目,相信我,成功的項目可以復制。這不正常,建筑師不應該對周圍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熟視無睹,用最快的電腦畫著達芬奇時代的建筑圖紙,還沒人家畫得好看。

 

我們所受的多年建筑設計基本功訓練,說白了不過是:保持好奇心,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發現問題,永遠相信現存的東西有改進的空間;和動手能力,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檢驗,調整,再實施。這些能力和睜眼看世界沒有矛盾。是時候了解一下軟件工程師如何做質檢,四大如何做審計,大數據區塊鏈跟建筑到底有沒有關系了。

 

█  現今建筑行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和挑戰?

Z:建筑業面臨的挑戰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客戶/產業,競爭者/同行,和自身。

 

在我參與的所有客戶會議上,兩個問題必然會被提起:造價+工期。目前建筑師的職業規范(比如AIA A201)保護了建筑師,對實際工程的造價和工期不負責,不承擔風險。可俗話說富貴險中求,建筑師在被保護的同時也被極大的限制了參與到項目造價和工期協商過程中。理論上說,項目最終是賠是賺不要緊,建筑師穩收設計費。這種思路的定位,作為專業服務提供者,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簡直不可想象,不要說堅持這條路走下去。如果不改變,建筑師會被徹底的隔離在項目的競價和工程之外,喪失話語權。客戶需要專業服務,政府也要求建筑師從設計的角度對最終建成產品的質量給予保障。建筑產業如何破壁,衡量而不是一味規避風險,在服務和產品之間找到新的定位,是第一大挑戰。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業界的競爭者。從趨勢上看,包括很多亂入的,非傳統意義上的新力量。稍微關注一下業界新聞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施工單位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在向客戶兜售“設計服務”,而且頗擊中傳統建筑設計行業的軟肋。比如施工單位大力推介的虛擬建筑(virtual building),跟以建筑師為首的設計團隊的BIM最大區別是盡最大可能反映實際情況,成品數字模型無論是用來計算下料(take off),專業協調(clash detection),還是現狀還原(field condition)都比設計團隊的模型要更精準,同時還為工程完成后的建筑管理自動化提供了更可靠的基本文件/數據。大型開發商則是利用大數據和算法的優勢,向客戶兜售電腦的設計比設計師還要了解客戶的要求和體驗。WeWork甚至直接和Autodesk合作,通過generative design, 宣稱一鍵生成辦公空間的建筑設備方案。建筑設計市場的餅沒有做大,進來分一杯羹的對手卻增多了。這是第二大挑戰。

 

第三個也是最大的挑戰,來自于建筑行業自身。首先傳統的建筑設計類似于奢侈品市場的高端定制,與之相對應的是服務大多數人的標準化流程和產品。建筑師到底為誰服務的探討決定了市場定位、設計過程、運營成本、經濟指標等一系列相關而復雜的參數。而這些參數決定了建筑師如何保證自己的職業和單位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其次,作為設計師,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設計“設計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產品?2017年五月AlphaGo擊敗柯潔,2017年十月AlphaGo Zero擊敗AlphaGo 100:0。根據DeepMind在《自然》發表的論文,AlphaGo Zero沒有打譜,完全不依賴人類棋手的經驗。這不由得不讓人聯想,如果說人類在圍棋發明以來幾千年的探索并沒有讓我們離最簡最優解更近,那么,建筑設計呢?最后值得探討的還包括建筑設計服務的外延在什么地方。如同工程和開發行業可以參與建筑設計,建筑師也可以參與到產業開發,工業設計,項目管理,營運咨詢等領域。這不僅僅是建筑師的突圍,更是幫助建筑行業從相關產業和全局的角度參與開發,為客戶提供比單純的建筑設計服務廣闊的多的解決方案。總結起來一句話,如果整個市場都在審視到底什么是非建筑師來做不可的工作而我們只知道埋頭考注冊,我們的專業一定出了什么問題。

 

 

04

建筑師成長:感性與理性的結合

 

 

█  研究生畢業后您在各類建筑公司包括中小型工作室、施工單位、甲方公司等都有過任職經歷,這些不同經歷給您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Z:簡單說,第一份工作找在中小型設計公司主要是出于對工作地點和生存的考慮。大城市機會肯定多一些,對外國人也相對更包容。所謂生存就是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轉變,站穩腳跟。因為建筑設計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目前的中美建筑教育都在探討如何更好地跟實踐接軌,但客觀上說,校園和職場之間有一道溝。大多數人走過來了,栽在里頭的也有。換第二份工作時候,正值金融危機,第一家公司的運營出現了大的問題,我從個人角度出發選擇了棄船,那家公司后來不幸倒閉了,這是我離職時無法預見到的,也覺得挺惋惜的。第二家公司是開發商的建筑設計部門,工作相對比較穩定,當時的主要目的是避險,同時搞定注冊和身份(綠卡)。第三個工作,前面提到了,在經濟危機結束以后,回到設計公司。

 

這些經歷回過頭來看的話,是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個人品牌的樹立和改進:剛工作的時候,比較踏實肯干,愿意搭時間;在甲方工作期間,了解項目的運營,從科研到最后的地產租賃管理;在大公司工作,要學會利用平臺,尋找協作者,達到1+1>2。但問題是身處那些需要做出決定的時刻,我并沒有可以預知未來的水晶球,會患得患失,會焦慮煩躁,會害怕,會后悔。而所謂前一份工作的積累,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一種對性格和三觀的塑造。

 

最大的感觸就是,當我靠自己努力從一個比較煎熬的境遇里爬出來以后,生活中類似級別的麻煩就不再是個事兒了,因為知道自己有那個能力處理同級別的挑戰。反而是靠別人提攜或者陰差陽錯解決問題讓我很惶恐,因為沒法寄希望于下次還有這么好的運氣。另一點值得分享的想法還是前面提到的,建筑學是人學。至少在我身上,個人經歷的豐富對提高和各色人等共情的能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很羨慕之前提到的何老師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有機會能和人(不僅僅是客戶或者使用者)誠懇的交流。我現在每次面對一個新項目最想對客戶說的就是我是一張白紙,我對你和你的項目沒有任何假設的經驗,我希望能和你一起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了解彼此的性格和專業。可公司不讓啊,公司希望推我是某個項目類型的專家,跟顧客說項目交咱手里你就放心吧。這個個人和公司的反差有時候還是挺尷尬的。

 



學生時期個人作業 ?張大可

 

█  您對還在學校或是剛畢業的年輕建筑師有哪些建議?對于已就業的建筑設計師,職場中應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

Z:建議這個詞兒讓我誠惶誠恐了。我研究生畢業都已經十多年了。現在的時代精神和我那時候相比,更為寬松自由,可能性要多得多。比如我們當時畢業生幾乎不會有人想到自主創業這條路。更何況就像樹木希林說的,現在的年輕人,前輩說什么都不會聽的,更喜歡自己去尋找答案。

 

再說無論是專業發展還是個人奮斗,網上的建議夠多的了,不外乎提倡熱愛專業,發現自我,堅持努力,終成正果。與其重溫(reheat)這些雞湯,還不如聽李誕喪喪的說人間不值得(雖然這家伙自己心里門兒清),至少圖個樂兒。

 

那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什么呢?只有小孩子才選擇啊,成年人兩個都要。就像五條人說的:生活是音樂,音樂是生活。詩意可以不需要遠方而產生,生活未必都是茍且。在校生也好,剛畢業也好,相信有毅力讀到這段的朋友都具備做事善始善終,關心周圍世界,等等這些保證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

 

設計是主創建筑師的概念草圖,但同時也可以是項目報告的排版,設計說明的配色,施工節點大樣,甚至計容面積和地下面積的復查。當我們定位自己為設計師的時候,我們生活的每個時間和空間的大局和細節皆可設計。設計是一個習慣,一種生活方式。996是不可持續的工作時間表,24/7/365卻可以是設計師的生活態度。

 

改編一句最近的爆款網絡名言來結束:有人把設計變成了一份工作,希望你沒有。

 

10015.jpg

實習 ?Gensler


訪談/文案|馬元鳴

校對|鑫然

主編|栗茜

審核編輯|Yibo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文章收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 天天干夜操 | h精品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 高清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毛A片久久久爽 | 亚洲综合二 |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av |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 欧美人与动ZOZO在线播放 | 日本午夜影院 | 久热久色 | 欧美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视频 | 国产精品天美传媒沈樵 | 九月婷婷九一 |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免费 | 欧美亚洲第一页 |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毛片精选 |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 日本xxxxwwwwww | 日本老头老太XING交 | 屁股大丰满高潮尖叫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性视频 | 中文av网| 免费在线观看污 | 国产无码在线一二三 | 18禁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在线 |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 日日夜夜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av美女网站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五十路 | 激情欧美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成人一级网站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yiren22成人综合| 黄色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51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