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建筑/ATELIER XI 2017年創立于美國紐約/中國深圳。一樹建筑團隊專注于公共與文化類建筑項目,尊重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人群的設計需求,力求為當代城市與鄉村創造出獨具創意與精神內涵的空間作品。
命名“一樹”,我們相信每一個或微小或宏大的空間里都蘊藏著世界的奧秘,與生活的光榮。我們希望精心種下每一樹安靜而茁壯的空間,讓生活與故事在其中繁茂生長。
01/一樹建筑 創始人
陳曦
美國建筑師協會會員,美國紐約州注冊建筑師,哈佛大學建筑學碩士,清華大學建筑學學士。曾于2009-2017年工作于丹麥哥本哈根Bjarke Ingels Group (BIG) 建筑事務所和美國紐約斯蒂文?霍爾建筑事務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2017年起回國任教于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一樹建筑工作室(ATELIER XI),并主持設計修武鄉村微建筑系列、武漢萬科城市展廳及幼兒園、2019深港城市\建筑雙年展龍崗展場、深圳坪山雕塑藝術創意園、深圳大沙河生態長廊環形樹屋、深圳云之園游客服務中心、印度菩提伽耶佛學中心等國內外建筑設計項目。
01/修武微建筑系列
最初,一樹建筑團隊被委托在河南修武縣設計一個300 平米的文化建筑,來提升鄉村社會的美學文化素養。然而考慮到630 平方公里的縣域面積和相距遙遠的分散村落,建筑師提出將這個文化建筑單體分開成為一系列微型小品,可以更廣泛的服務于社區的兒童與社區活動。


微建筑系列 概念模型 ?ATELIER XI
第一個落成的微建筑“桃屋”坐落于一片桃樹果林中,場地上桃樹呈“一邊倒”形態,啟發了建筑形體創作,建筑師設想建筑是由一系列來自場地上的無形弧線所切割而成,形成躍升向天空的獨特形態。
微建筑系列I-桃屋 ?Zhang Chao
因為難忘第一次在場地上見到滿園的桃花盛開,建筑師決定用粉色現澆混凝土建起這座建筑。在清晨、正午、黃昏或夜色中,粉色混凝土墻面會因為不同光線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狀態。


微建筑系列I-桃屋 ?Zhang Chao
微建筑之二“廢墟書屋”坐落于遠離鄉鎮中心的山區孫窯老村一處土坯房殘垣中。自1996 年起,村民們陸續搬入隔壁磚混結構的新村房屋,于是留下老村中許多土坯舊屋和窯洞日漸荒廢,頹圮下來。


微建筑系列II-廢墟書屋 ?Zhang Chao
現今場地周邊起伏的遠山、相鄰處裸露的荒土崖壁以及崖壁之上的廣闊田野展現出層次豐富的地形關系。

微建筑系列II-廢墟書屋 ?Zhang Chao
建筑師提出可否以新工藝方式在廢墟中進行建造,讓一個新生的構筑物從舊的廢墟中長出來:讓新建筑成為人們進入廢墟、躍升過老屋、觀看村莊、田野與遠山的一個空間容器。
03/武漢萬科城市展廳及幼兒園
2019年,一樹建筑團隊收到委托為武漢市漢口唐家墩設計一座建筑在不同時段適應售樓處和幼兒園兩個完全不同的功能主題和規范要求。委托方與建筑師協商希望通過一座建筑適應兩種用途的方式,來節約建造一座臨時銷售中心的成本并避免后續拆除所帶來的環境干擾。


通過將這個單體分解為一系列可以被售樓處功能和幼兒園功能置換使用的單元式空間,建筑師確信這個屬于孩子們的漂浮著的微縮城市,同時也可以構成令人們對未來家園充滿期許的住宅原型展廳。
04/深圳大沙河生態長廊環形樹屋
環形樹屋地處大沙河生態長廊沿岸綠樹掩映叢中,大沙河沿岸曾經的漁民傳統賦予建筑設計師以“海螺”為原型的設計靈感。建筑宛若一座螺旋上升的藝術雕塑,把地面空間盡可能歸還給植物生長和游客活動。


大沙河環形樹屋 ?Zhang Chao
順應建筑體形,樹屋的室內空間呈現為圍繞著中庭樹木螺旋上升的閱讀階梯,富有高差的階梯式閱讀空間鼓勵孩子們釋放天性,激發好奇心、探索欲及自主學習的興趣。

對于一樹建筑而言,建筑是一門對于社會、經濟與政治因素的斡旋藝術;我們力圖以最小化的資源塑造有意義的場所;并希望以空間詩意敘述情感與記憶。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