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Dogs 筑格傳媒聯合國際知名景觀平臺WLA世界景觀網,與國內知名景觀公司antao安道,一同打造邀請制線下活動。在LOFT49創意城市先行區安道杭州總部內,我們以「Scales of Impact:變革時代的景觀設計趨勢」為主題,關注景觀、規劃、城市設計類項目的國際傳播。從不同的“尺度”出發,探討國際化視野下的景觀設計趨勢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嘗試。活動期間,WLA世界景觀網的創始人/主編 Damian Holmes丹米爾·霍密斯,antao安道總裁、董事長 曹宇英,AECOM執行總監 Lee Parks,Hassell上海事務所董事 王翀,Lab D+H上海 聯合創始人 李中偉,筑格傳媒創始人 栗茜,以及多家海外知名景觀/規劃事務所的合伙人、設計負責人、設計媒體人、學者等,從實踐項目與經驗出發,給出了各自的答卷。
01/世界景觀網與中國景觀設計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遷,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面臨一系列嚴峻考驗: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生物種類急劇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對于景觀設計來說,擁抱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成為了必然。

WLA世界景觀網(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主辦的年度國際獎項——WLA大獎(WLA Awards),作為景觀行業內備受認可的高金量的國際設計獎項,Damian表達了WLA創立的初衷,表彰那些能夠反映景觀設計趨勢,結合社會需求與地域特色的杰出設計作品。

2024年開始,WLA將與ArchiDogs 筑格傳媒一同促進中國景觀項目的國際發聲。2024 WLA大獎的評委陣容也會出現兩位來自中國的景觀設計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特聘教授、土人景觀首席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會士 俞孔堅,以及Lab D+H 上海 聯合創始人、創意總監 李中偉。也由衷希望中國景觀設計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走的更遠。

俞孔堅

氣候變化作為一種全球性趨勢,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面對變化莫測的氣候挑戰,景觀設計師需要去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們不僅需要考慮項目中涉及到的生態恢復力與可持續性,更需要把這些意識傳達給客戶,讓每個人都關注于身邊的環境變化。除此以外,減少資源投入、提高生物多樣性以及跨學科之間的協力合作,都會成為未來我們需要去嘗試的方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廣。當更多的設計公司從人工智能中嘗到甜頭時,我們似乎也需要去重新審視這項科技帶來的變化。真假難辨、知識產權,都是目前存在爭議的問題。因此Damian認為,設計師需要采取批判的態度,在接納的同時又要保持獨立的思考,才能讓這項技術真正為人類造福。如今,全球都面臨著景觀設計師逐漸短缺的現狀。不論是高校景觀專業的學生銳減,還是景觀設計師職業生涯的縮短,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Damian提出,減少課程時間、專業的職業培訓以及多途徑的培養渠道,都是目前可行的一些解決途徑,來確保全球景觀設計師的數量。

WLA官方網站發布

2023 WLA獲獎作品:成都麓湖水線公園 ?Lab D+H SH (點擊查看2023 WLA完整獲獎名單)
02/全球視角下的景觀未來

除了Damian 提到的幾點以外,Lee認為景觀需要去關注自然的力量,通過設計促進鄉村振興、再野化以及生態旅游,滿足人們對于娛樂、休閑、自然保護和生態恢復的需求。同時,社會問題也愈發明顯,景觀不僅需要滿足空間上的使用,更需要激發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要提升景觀設計的影響力,通過教育系統、專業協會、執業許可證、獎項認證、倡議及政策的影響力,讓設計師能夠在全球舞臺發聲。


?AECOM
同時,社會問題也愈發明顯,景觀不僅需要滿足空間上的使用,更需要激發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要提升景觀設計的影響力,通過教育系統、專業協會、執業許可證、獎項認證、倡議及政策的影響力,讓設計師能夠在全球舞臺發聲。


以上場景取自 States of Mind
03/變革時代下的景觀設計原則
當我們將視角從宏觀移到微觀時,具體到某個細分領域,景觀設計又會存在什么趨勢呢?

對于王翀來說,城市水岸公共空間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一個優秀的公共空間,是能夠帶給人們穩定感和愉悅感的,可以去抵御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甚至可以讓人們擁有更多話語權參與到空間塑造以及未來影響。那么,這樣的公共空間需要遵循一些什么樣的基本原則呢?王翀提出了6個基本原則,即:在地之美、緊湊便捷、豐富多元、開放互聯、適動可趣以及持續再生。

景觀設計盡可能保留了現場的景觀元素,重新利用了現場的多種材料,不僅呈現了美好的空間,更建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和諧的關系網。在這個公共空間里,設計植入了多種不同的業態空間,為發生故事創造更多可能性。人們可以在草坪上野餐,在健身房揮灑汗水,在咖啡館品味醇香,在溜冰場歡暢滑行,在林間道自在前行......

舊金山科爾馬河 ?Hassell

深圳龍崗河 ?Hassell

舊金山科爾馬河與深圳龍崗河在設計目的上都具有一致性。無論是科爾馬河發揮水庫涵養水源與蓄滯雨洪的功能創造更好的生態肌理,還是龍崗河以庇護連接和文化傳承為基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空間,他們都在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通過拉進“人-水關系”,來創造一種更為安全的、靈活的場所。正如王翀所說,“在安全和庇護連接的環境里面,最終能夠帶來人與自然共生的一種狀態”。
04/何為“正確”的景觀設計?
在針對景觀設計趨勢進行不同尺度的解讀后,另一種視角探討設計的尺度,到底什么才是“正確”的景觀設計?
鄭州二砂文創園

位于鄭州的砂輪二廠曾經是當地標志性的工業園區,但是由于國家經濟政策的轉變和工業中心南遷,這里逐漸被荒廢。李中偉團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盡可能保留原有記憶,因此保留了近200棵古樹,改造原有的機械、砂輪模具及管道成為場地裝置和空間。同時,為了紀念東德友誼,團隊定制了40噸的圓型巨環,并刻上了170個建造工廠的東德工人名字,將其放置于廣場中央上空,成為了標志性的景點。二砂文創園的改造在常規意義上非常成功,它讓這片被遺忘的土地重新復蘇,人們紛紛來到這里打卡游玩,感受包豪斯遺跡帶來的獨特氛圍。但很快,李中偉意識到了不對勁,他發現基本上所有的后工業園區改造的手法都是一致的,即保留場地特色。而他在改造二砂文創園的開始也默認了這一規則,并理所當然得設計下去。他開始思考,這種模式是否是正確的設計?
位于深圳華僑城的電廠改造設計,在李中偉看來是他實現新實踐的一個機會。在設計初期,他就摒棄了“答案”,放棄常規的保留原有工業材質與色澤的做法,而是改用大膽高飽和度的藍色奠定了場地的基調。藍色的油罐、藍色的樓梯、藍色的垃圾桶、藍色的LOGO......盡管這個嘗試在一開始被甲方強烈反對,但李中偉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他認為景觀設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吸引人前來并且留住他們,就如同Lab D+H團隊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快來,別走。事實證明,這種嘗試是可行的。被改造后的電廠一炮而紅,成為了無數人前來瞻仰的先鋒文化藝術中心。這也讓設計師開始思考景觀設計的“正確性”,也許如李中偉所說,“正確答案在一開始可能是不正確的”。而設計師需要做的,就是在設計實踐中不斷保持思考和判斷,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05/從土地到目的地,景觀創造美好生活
最后,讓我們回到最為根本的問題,景觀究竟是什么?

景觀需要去做的,便是搭建一個個目的地。這些目的地指的是,去創造更多美的場景、空間與細節吸引人們前來,從而促進消費和城市發展,創造人與人之間接觸與交流的機會,構筑未來美好的生活。這便是曹宇英眼中景觀設計未來需要去實踐的方向,即便是在當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我們仍然需要保持樂觀與激情,充滿希望的走下去。
?antao安道
想象一下城市公園可以是什么樣子?曹宇英認為,它可以是一個學習的場所。“萬象奇境”榕林自然探索樂園重新定義了這片綠地,是一處兼備博物探索、自然研學的城市自然藝術公園,肩負起保護動物和生態環境的社會擔當。安道設計團隊以自然科普、藝術互動的形式將當地多樣的生態系統濃縮于廣州本地的百年榕樹群之下,設置「生命之舟」、「夢幻叢林小島」、「榕樹秘密基地」、「奇妙榕林部落」、「星空尋寶樂園」等功能區。手作活動、叢林漫步、科普裝置、模擬棲息地......無論是孩子和大人,都會被這種探索的氛圍吸引前來,在寓教于樂中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從而理解“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真正含義。
?antao安道
島斗是衢山島西海岸的一個漁村,隨著傳統漁業的沒落與年輕力力量的流失,島斗也成為了舟山眾多“沉寂漁村”之一。安道設計團隊制定了一份長期的“島斗復興計劃”,依托漁村與漁港兩大物理空間,重新構建島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實現自然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近期,以橫街與直街為主脈,盤點并連接街巷內部公共空間,并置入文化與生活內容為公共空間賦能,建立“老漁民”文化自信與生活歸屬感。于遠期,以島斗濱海岸線為依托營造新的消費場景,打造產城融合、文化交織、場景更迭的海島生活圈,為“新海客”創造未來海上文化生活體驗。從宜居、宜業、宜游三個層面激活漁村,賦予島斗不斷更新并持續迸發活力。
與剛性的建筑不同,景觀充滿了彈性的力量,蘊藏著數不盡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城市片區的總體規劃,還是街頭巷尾的公共空間設計,無不映襯出人們對于美的追求。除了純粹的美學,景觀設計師逐漸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從綠色建筑到城市森林,每一個景觀設計的融入,都是對環境和未來的深刻關懷。科技創新、社會參與、健康福祉等等人類發展的關鍵趨勢,似乎也在不斷影響著景觀設計的方向。在這個充斥著變化的時代里,清楚心中這把設計的“尺”,為景觀的未來譜寫出更多精彩的可能性。
06/結語
與剛性的建筑不同,景觀充滿了彈性的力量,蘊藏著數不盡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城市片區的總體規劃,還是街頭巷尾的公共空間設計,無不映襯出人們對于美的追求。除了純粹的美學,景觀設計師逐漸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從綠色建筑到城市森林,每一個景觀設計的融入,都是對環境和未來的深刻關懷。科技創新、社會參與、健康福祉等等人類發展的關鍵趨勢,似乎也在不斷影響著景觀設計的方向。在這個充斥著變化的時代里,清楚心中這把設計的“尺”,為景觀的未來譜寫出更多精彩的可能性。
發文編輯|Qicy
審核編輯 | Miranda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