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共融共生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
█ 恭喜水石設計獲得了2019 ASLA總設計類的榮譽獎,是否可以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獲獎作品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的靈感與設計理念?
Z: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的設計思考基于兩個關鍵詞:“不設計”和“不能不設計”?!安辉O計”更多的是想表達一種我們對場地的尊重,對現場原生環境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最低的干預,通過低介入的方式指導設計工作?!安荒懿辉O計”是想詮釋這塊位于城市核心腹地有著如此高價值的原生綠地并沒有發揮它的價值,對整個城市來講是比較遺憾的。
我們需要通過強干預手段活化生態資源,目的是為周邊居民提供一個原生的公園綠地,從而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對區域來講,希望通過對工業遺跡的改造探索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轉型,為未來綠地資源建設管理的改革與創新提供新的思考。對城市而言,希望打造中國城市更新及工業遺產保護的典范。


█ 這個項目是處于吉林省的市中心區,其獨特的位置在設計之初你們有什么不同的考慮么?
Z:是的這個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地塊在城市核心區緊鄰三個歷史街區,位置處于城市歷史文化軸線上,離長春市重點項目伊通河生態濕地步行5分鐘距離。所以在設計定位上水文化生態園將作為城市公共綠地規劃的重要節點之一,需與周邊綠地系統定位統籌思考。另外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尊重歷史文化遺跡,凸顯生態綠化資源。通過適度的產業融入及歷史文化記憶激活城市的生態活力。

█ 長春凈水廠原有80多幢建筑,其中18幢為偽滿時期保護建筑。與吉林省城鄉規劃院進行文保建筑合作,針對18幢歷史建筑,具體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
Z:歷史文化保護建筑是非常專業的門類,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大致的流程主要有三個階段:檢測、設計、施工。看似簡單的六個字,里面的環節及流程非常的復雜及精細。
我舉一個例子:建筑的墻體處理原則上是最大化保留原始墻面,只針對于局部脫落區域進行保護性修繕。修繕墻體材料的選用前要先通過現場診斷及材料專項檢測,需要充分評估原因和材料特性之后適時適地選擇材料。而且所有材料的形狀、質感、顏色、紋理、色彩均需與原墻體相協調,這種難度可想而知。此外工法全部要采用古法進行施工。

█ 對于非保護建筑,有哪些不同的設計手段?
Z:首先需要對建筑的功能進行重新定義,我們自己設計了一個城市再生的交互模型。分別從人流、產業、城市三個維度入手,依據既有空間的特征,定義為與之匹配的藝術空間、文創辦公和城市生活空間。在整體的手法處理上主要有二種方式。第一種是修舊如舊,大的思路還是修繕修復,對結構進行加固,對空間進行改造;第二種是新舊結合,對局部空間進行改造以滿足日后的使用需求。總之,無論選用何種手法,最終呈現的結果都是一個相對比較完整和連續的風貌。


█ 凈水池是整個生態園的重要遺址空間,我們了解到你們采取了兩種方式進行改造和利用,這兩種方式的出發點是什么?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Z:場地中一共有5個這樣的地下凈水池,其中一個我們采用了打開蓋板的方式,把整個地下空間暴露出來,形成了一個沉浸式的下沉雨洪花園。雨洪花園的實現是基于整個園區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海綿系統,這套海綿系統最終需要有一個收水池進行雨水收集,實現過濾及凈化。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把凈化的過程展示出來,讓居民可以感知、體驗、參與,以達到一定的科普意義。

低強度影響:保留地下池體結構,以池體頂蓋覆土層利用為主

人工干預: 掀開頂蓋,展現水池地下結構空間
實際上其它4個凈水池我們采用的設計手法是一樣的,希望把它們保護起來,再在地表層上方通過不同的空間處理方式一一呈現。您提到的第二種設計手法應該是這4個凈水池中資源條件比較好的一個,因此我們結合建筑功能將整體打造為一個藝術中心,利用寬闊的草坪空間定義為多功能的戶外劇場,可以滿足日后不同規模的展覽、會議、論壇等需求。

(左)人工干預:下沉雨水花園(右)低強度影響:藝術廣場

低強度影響:保留地下池體結構,以池體頂蓋覆土層利用為主

人工干預:掀開頂蓋,展現水池地下結構空間
█ 在下沉的蓄水池改造中,材料的類型豐富而多樣,有木,鋼板,金屬等。請問對于這種遺址改造,在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您們有著哪些考慮?
Z:說到材料,我們園區整體材料的選擇相對樸素、簡約。主要的材料是老舊條石、枕木、鋼格刪、竹木。材料選擇從幾個方面考慮:一、材料呈現出的感覺我們希望是樸素的、生態的,最好可以就地取材。二、材料要有時代感和工業記憶的屬性,甚至它是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三、材料可以和自然環境完美融合,比如說鋼格柵的選用,我們是希望未來植物的生長完全不會被人工因素所影響,植物可以通過空隙進行生長,最終實現共融共生。

下沉雨水花園

由封閉沉淀池改造成的下沉公共空間


下沉雨水花園細部

清水池里的生長空間
█ 在生態方面打造的動植物生態系統與水生態自凈系統兩個系統,在視覺效果之下,兩個系統是如何協調運作的?
Z:這兩者的關系很難表達,因為他們都是隱性存在的。動物的生態廊道相對容易說明,我們認為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在我們整個項目施工完成后,之前的小動物都回來了,并且現在在公園里隨處可見,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水生態主要體現在通過植草溝、雨洪花園的設計減少了地表徑流。其次我們也將部分的雨水進行收集過濾以形成可供市民參與互動的水體景觀。


沉淀池
02 / 水石設計
公司特點與疫情應對
█ 水石設計提供地產領域的規劃、建筑、景觀、室內多專業、全過程的一體化設計服務,您認為一體式服務的優勢在于?
Z:我認為邏輯上最好不要有建筑景觀一體化這個詞,因為作為設計師需要綜合多維度的設計思考。不過現在分專業的設計流程多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而一體化我認為就目前現狀來看,最大的好處在于減少了專業交叉帶來的失誤,可以最大程度上規避設計失誤帶來的施工風險。其次是一體化的設計更利于在設計理念在不同專業空間轉換,材質、構造做法等在微觀層面進行融合。
█ 水石設計一向強調設計的可實施度,以及建成效果與設計圖紙的高還原度,那么在長春水文化生態園的施工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困難和挑戰?您們又是怎么解決的?
Z: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是我們近年來做的項目中遇到的一個特例,當然這也是因為改造類項目的特殊性。我們的設計工作基本上是現場完成的,這對我們的設計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有的圖紙繪制前必須先去現場核實,之后依據現場的條件進行方案設計及圖紙繪制,繪制好的施工圖要經過反復現場校對后方可實施,可想而知工作量非常大。這也是我們這個項目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

工業遺跡與自然的融合,痕跡:植物的原生狀態,老建筑的歷史肌理
█ 作為一個成立了20余年的資深設計公司,水石設計目前的規模很大,如何有效的管理各設計部門以及各地的分公司呢?
Z: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有點大,因為我主要負責景觀公司的事務,所以回答出來可能不夠準確。我大致描述下水石各版塊的工作狀態吧!我認為水石的管理有幾個關鍵詞:開放,包容,信任,支持。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遇到什么問題都會共同來討論與協商,共同尋找問題的答案。雖然規模已經有超過2000人,但是沒有發現什么傳說中“大公司病”的現象。

█ 在疫情期間,公司的工作模式和管理如何應對當下嚴峻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巨大影響?
Z:疫情當下我們依據國家指令復崗復工,初期時統一采用線上辦公模式,這種新的辦公方式對設計師個人的綜合素養要求比較高,暴露出來相對集中的問題是效率,但隨著大家的適應力越來越強慢慢的有所改觀。我相信未來的線上辦公值得設計公司認真思考,隨著5G的到來,線上辦公或者是異地辦公應該會隨之普及。其次疫情當下整個行業掀起了對健康社區的熱議,我們也不例外,還專門組織團隊進行了相關研發。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境的重視,一定會對未來的設計趨勢產生影響,甚至推動行業向著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
03 / 職業發展
分享與建議
█ 作為有著多年景觀設計工作經驗的前輩,可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讀書時接受設計教育的感受和心得?
Z:我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是一所專業的藝術類院校。我接受的教育我認為是多元的,在校期間我熱衷于純繪畫、中外藝術史、中外工藝美術、攝影等多種學科門類,對自己所學的設計專業反到不是那么熱衷。美術這個詞本身就很有趣,“美”在前“術”在后,他不僅傳授技術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其次美術實踐是心、眼、手的配合,訓練視覺感官的敏銳度及觀察力,這樣的實踐訓練對畢業后的設計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美術學院的教育環境相對比較開放,開放的師生交流環境促使學生更愿意發表個人觀點、更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這樣的方式直到今天都使我受益匪淺。
說到心得,我認為設計是一門藝術,藝術是一種生活方式,只有懂生活才能懂設計。
█ 對于現在的設計專業學生和青年建筑師,您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能否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大家一點建議?
Z:首先,我認為設計市場在快速變化,設計師的角色也隨之而轉變。隨著時間的發展,設計師這個職業會慢慢的褪去閃耀的光芒。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需要學會適應。其二,設計師是非常辛苦的職業,所有行業內的大咖一定是付出過超過常人百倍的努力才有所成就的,所以我想說在這個行業堅持非常重要。其三,當設計師的成就感是可以留存在你內心一輩子的。設想你建造的房子會屹立70年以上,這種成就感不言而喻。所以要想有這種滿足感就在這個行業繼續“傻傻的”堅持下去吧。


森林棧橋:貫穿于密林和公共空間的人行系統
所有圖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水石設計提供
訪談|鑫然
校對|栗茜
編輯|Winnie
審核編輯|Yibo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