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建筑師。你會從事什么職業?
做建筑,又不止于做建筑。縱觀建筑大師的作品,它們或體現出特立獨行的個性思想,又或許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而支持于偉大作品背后的,往往是建筑師對建筑這一行業的獨到造詣。這些獨特又富于價值的思考,與哲學、美學、人文、歷史、科技等眾多領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因此,建筑,不僅僅是好看、實用這么簡單,它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詮釋著自己;而建筑師,也不僅僅是建筑師這一重身份,他們的創造力、他們的理智與情感、他們的文化背景與性情差異、它們的成長環境與靈魂趣味性,都是其創新的靈感來源。
今天一起來看看不同建筑師,曾在采訪中透露出,自己如果不做建筑師,會從事什么職業?也許通過這些答案,可以一窺其“建筑師身份之外”,還有著怎樣的興趣或憧憬,這些建筑行業之外的因素,又是否或多或少地以某種形式被他們表達在作品和設計之中呢?
王澍
我首先是個文人
?Zhu Chenzhou
王澍,中國著名建筑師,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的得主,因其在建筑領域的卓越貢獻而廣受認可。王澍與陸文宇領導的"業余建筑工作室"以其獨特的設計方法和對傳統建筑技藝的尊重而聞名。普利茲克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曾經這樣評價他:“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我一向認為我首先是個文人,碰巧會做建筑,學了建筑這一行。
——王澍《素樸為家》
王澍童年看書很早,通讀了無數海外文學譯文,學識上的養分和靈感賦予他叛逆與孤傲的底氣。在充斥著各類聲音的嘈雜環境里,他始終保有一份獨特而清醒的個人思考。他的設計哲學強調建筑與文化、環境和傳統之間的有機融合。他的作品將傳統建筑元素與現代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富有個性和深刻內涵的設計。
金華瓷屋 ?Lv Hengzhong
寧波歷史博物館 ?Zhu Chenzhou
寧波歷史博物館項目,王澍就地取材,回收再利用原場地拆遷剩下的廢棄陶瓦片,為建筑立面賦予山川表面般的紋理。這一設計手法在材料上對場地的過去致敬,在微觀形態上也保留了原有場地的記憶,充滿新意又傳承古韻。新的建筑與舊的場地在材料上形成共鳴,充滿人文溫度的手法使建筑成為了一種文化基石。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Iwan Baan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同樣顯示了王澍對材料的歷史價值與敘事性的尊重,該項目再利用來超過二百萬片拆除房屋時回收的廢棄瓦片。
富陽文村 懸挑屋頂尖端向上的曲線設計成與傳統建筑飛檐相呼應的形態 ?李樾祺
富陽文村 屋頂上的開洞則允許樓梯一直通到屋頂上,將樓梯與建筑物連接起來,并在下面的空間中形成光井。?李樾祺
富陽文村是位于中國杭州的,以再生瓷磚包裹的文化綜合體,波浪形屋頂由形態多樣的瓦片覆蓋,用灰、黃、白的三色基調,以夯土墻、抹泥墻、杭灰石墻、斬假石的外立面設計,王澍將心中的鄉村圖景展現給每一位來訪者。
寧波美術館 ?Lv Hengzhong
寧波滕頭案例館 ?Lu Wenyu
瓦園 為2006威尼斯雙年展建造的裝置 ?flickr user eager
當代城市高樓林立、燈火通明,然而這充滿技術性又帶著功利色彩的世界在王澍看來,這些“現代建筑最無能之處在于,它們首先是一些自足的作品,它們經常找不到返回真實的生活世界的道路”。
身為建筑師,如何在新建的土地上保護瀕臨消逝的傳統文化記憶,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傳統建筑,是文人與工匠的結合,重返自然,喚醒潛在記憶,王澍在“如何于新建筑中保持歷史連續性”這一問題上給出了屬于自己的、毫不妥協的獨特答卷。
2018年,王澍·陸文宇展在法國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博物館展出
Image Courtesy of Arc en rêve centre d'architecture
安藤忠雄
我的選擇逐漸集中在“建筑”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擁有300多項建筑設計作品。這位來自日本大阪的建筑師,憑借獨具一格的清水混凝土和簡約現代的幾何造型,走向世界并獲得國際認可,包括2005年的國際建筑師聯合會金獎、1995年的普利茲克獎、2010年約翰·F·肯尼迪中心藝術金獎、2015年意大利共和國功勛勛章等。
今年7月,他在《十三邀》節目中接受了許知遠的采訪。他表示,十五歲時,因家中需要改造,于是請了附近的木工前來幫忙,“這也是自己第一次接觸到建筑”。這些木工廢寢忘食的精神,對工作異乎尋常的投入和專心,深深打動了年少的安藤忠雄。
于是,“那時候我想學建筑,想去開辟全新的世界。這是我十五歲時的夢想,從那以后我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立場。”
經安藤改造后的老家,圖片來源于網絡
許知遠也問他:“如果不做建筑家,可以做更危險的職業,比如賽車手、武士,會選別的職業嗎?”面對這樣的問題,安藤忠雄做出了以下回答:
我的職業是由許多的偶然促成的,比如說:我沒能去上大學;在我家(需要改造時)附近有木工,和木工一起蓋自家的房子;在大阪周邊還有奈良和京都,于是有了許多看到眾多建筑的機會;包括日本有個具體美術協會,我快二十歲的時候認識了他們,他們很多人的活法很特別,和他們的相識也很偶然。
而這么多偶然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我的選擇逐漸集中在一點……(那就是成為建筑師。)
——安藤忠雄
面對許知遠給出的其他職業想象,安藤忠雄并未選擇其中一種。他表達了自己成為建筑師仿佛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的想法,種種看似偶然的因素,匯聚在他身上,推動他,啟發他,面對自己的內心,他看到一束光照亮在一個點上,那就是成為建筑師。在看采訪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他內心對建筑這一行業身懷神圣的使命感,如若再重來一次,也愿意繼續從事建筑的那一顆“初心”。
住吉的長屋,圖片來源于網絡
住吉的長屋是安藤忠雄的出道作品。一方面,住吉的長屋是安藤對住宅本質思考的落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強烈的個人信念。中庭的自然留白,為狹窄的住宅創造出無限的小宇宙。同時,人類的韌性足以體會這座中庭的自然,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色彩。
從住吉長屋中庭的這一抹留白起,我們在他職業生涯的眾多作品中,都看到他對人、建筑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追求。建筑,在安藤手中,成為城市中連接人與自然的中介。他對建筑材質、幾何結構、空間持續探索的同時,開創性地將光、風、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間。
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 左:光之教堂 中:風之教堂 右:水之教堂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光之教堂 ?Antje Verena
光之教堂 ?Tadao Ando Architect and Associates
光之教堂 ?Naoya Fuji
光之教堂項目中,安藤在東立面放置了十字架,白天光滲透進來,室內從一個黑色體塊變為一個發光的盒子。這一混凝土結構彰顯了極簡主義美學。混凝土的澆筑和成形方式使其在自然光下散發熠熠光芒。
水之教堂 ?Ji Young Lee
水之教堂 ? Ji Young Lee
水之教堂 ?Tadao Ando
在水之教堂,人們進入這個神圣的空間,透過大面積玻璃墻,可以看見池塘和山坡上的樹叢,并被這片景色所震撼。教堂的其他三面墻壁是由混凝土制成,池塘中間的形成一個十字形。教堂周圍的自然環境增加了建筑的體驗,尤其在當地被冰雪覆蓋時。
日本札幌一處寺廟 Screenshot of video courtesy Hokkaido Fan Magazine
安藤忠雄在日本札幌的 Makomanai Takino 墓地中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由薰衣草覆蓋著的寺廟。游客在仰望佛像的同時,還能感受佛像的頭部是在天空光環的包圍之中。
和美術館 圖片來源于 HEM
和美術館,螺旋樓梯所指向的光的來源,也是安藤忠雄心中建筑神圣性的來源。“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并朝它奮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時間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安藤忠雄新作:MPavilion 10
?John Gollings courtesy of MPavilion
MPavilion 10 是安藤新作,近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花園開幕。安藤介紹這個項目時表示:“我希望人們在參觀時,能讓這個空間進入他們的內心,讓他們的感官融入空間的光線和微風中,從而產生新的互動。我希望他們能體驗到與自然、與自己以及與他人的和諧相處。”
所有作品中呈現出的“這一束光”仿佛就是照亮安藤忠雄不斷前行的動力,他義無反顧地走在這條路上,對事物保持感性,保持好奇。他創造出的建筑空間也力圖傳達給每一位訪客,對自然和周邊,多一點感性、感知。這是安藤十五歲在心里埋下的種子,一路生根、發芽、成長。哪怕被問及其他選擇,仍心無旁騖,專心于建筑行業,守護這份最初、也是最深刻的感動。
馬巖松
懷揣電影導演夢的建筑師
?Edoardo Giancola
作為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志性建筑設計權的中國建筑師,馬巖松是中國新一代建筑師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談起為何選擇建筑,馬巖松的經歷也頗有誤打誤撞的感覺。他從小喜歡畫畫,希望成為一名電影導演。有趣的是電影學院的老師發現了他的建筑天賦,“你去學建筑吧”,他后來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小時候我想當個電影導演,我一開始對建筑其實沒有太大興趣,因為我覺得建筑很多是程式化的。我那時候喜歡畫畫,我想當一個拍電影的,我最想拍那種科幻的題材。
后來我讀了建筑,甚至覺得我做建筑的方式還是有點像做電影的方式——我把建筑如何去描繪一個想象的世界,作為一個最核心的工作。有時候它能變成現實,有時候不能,但是最重要的是,建筑師和創作者很忠誠地把自己內心對未來的想象描繪出來了。
——馬巖松
《馬巖松:流動的大地》展覽 ?TAL+Baiyu
2023年10月12日,《馬巖松:流動的大地》在深圳開幕。MAD建筑事務所成立近20年來的52個重要項目都在此集中呈現。馬巖松在展覽前言開篇中提到“建筑是關于感受,氛圍和時間的。”“對話”、“進程”、“感覺即真實”、“狂想”四個章節里,人們一步一景,感受著馬巖松用建筑表達出的對未來生活想象。
《馬巖松:流動的大地》展覽現場,玲瑯滿目充滿詩意和思辨的表達吸引著每一位到訪者
?TAL+Baiyu
?Mart Verda
夢露大廈驚艷了世界,這也是中國建筑師第一次中標海外標志性建筑 圖片來源于Dezeen
一位評論家曾說,被親切稱為“夢露大廈”的雙塔,在本為平淡無奇的城市土地上盡情地舞動搖曳。傳統高層建筑中用來強調高度的垂直線條被取消了,整個建筑在不同高度進行著不同角度的旋轉,來應對不同高度的景觀感受。馬巖松希望“夢露大廈”可以喚醒大城市里的人對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陽光和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該項目的曲線形態不僅使其成為密西沙加地區的地標性建筑,更如建筑師所希望的,不斷激發著當地居民的想象力。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 ?Hufton+Crow
樂成四合院幼兒園項目,為孩子們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漂浮的屋頂”連綿起伏,孩子們在這里上天下地,追逐夢想。
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 ?CreatAR Images
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 ?MAD Architects
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項目,從自然中汲取靈感,盡現“山水城市”理念,讓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融為一體,仿佛一幅充滿詩意的畫作。
安吉“兩山”未來科技城文化藝術中心 ?MAD Architects
安吉“兩山”未來科技城文化藝術中心,多個場館散落在青綠茶田和“竹葉”屋頂之下,如同一處大地藝術景觀。巧妙的屋頂設計滿足功能的同時,也成為景觀,賦能場地氛圍。
海口云洞圖書館 ?CreatAR Images
海口云洞圖書館雕塑感極強,自由有機的形態為人們開啟一段新的時空之旅。洞型空間的層次和復雜性將空間一層層拉開,提供給到訪者一個想象力的失重場。
義烏大劇院方案 Image Courtesy of MAD Architects
義烏大劇院項目方案,遠山是背景,近水是舞臺,整個大劇院猶如義烏江上層疊起伏的風帆孤舟,安然優雅地漂浮于水面之上,與江水相映,柔和共鳴。“綢——檐——帆”的漸進形態,呼應了江南的片瓦式建筑形態,也折射了這片吳越之地的風物之美。義烏又多一處市民共享自然、在自然中的沉浸式體驗。
馬巖松的建筑“是活的”,“是充滿能量的”,它們帶著設計師對未來和城市生活的想象,深入我們的內心。激發出我們心底最豐富、充沛又純粹的情感,就像一部好電影帶給我們的無窮啟發。
胡如珊
我想去教學
圖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neriandhu如恩設計
胡如珊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建筑學學士學位;之后又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筑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自2004年,她與郭錫恩在上海共同創立了如恩設計研究辦公室。不到20年的時間,事務所的規模擴張至近百人,項目也攬擴建筑、室內、家居、平面、展陳等。如恩設計研究室曾榮獲2011年INSIDE設計節大獎, 2010年度英國建筑評論雜志AR新銳建筑獎及美國建筑實錄雜志2009年度世界十大新銳建筑設計事務所。
胡如珊跨越東西方的設計語境,理解、結合不同文化,并將它們作為建筑語言反映至設計中。其設計在地塊、客戶、文化和建筑結構原理的普遍性中尋求平衡。在新場所和舊歷史之間創造有意義的對話,保留歷史痕跡,細膩的材料選擇亦與場地肌理相呼應。
如果不做設計,我想去教學,我認為教育需要一些基礎的變化去適應如今這個全新的世界。
——胡如珊
阿那亞藝術中心 ?Neri&Hu
阿那亞藝術中心 建筑內部設計了一個環形的庭院,作為社區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Neri&Hu
阿那亞藝術中心項目旨在突破藝術中心與公共空間的固有定義。設計師以季節性的海水變化為靈感,試圖將大自然的奇妙囊括于建筑內核。建筑外圍體量厚重,最大程度利用了基地面積,中心位置挖鑿出了一個倒置的圓臺空間,形成一座環形的階梯式劇場,成為集藝術的空間與社區聚集的好去處。
曲江藝術博物館擴建 ?STUDIO FANG
曲江藝術博物館擴建 ?朱潤資
曲江藝術博物館擴建項目以“城市紀念建筑物”為設計概念的起始,不僅實現了博物館擴建所需的文化與商業功能,也成為城市肌理和社會歷史的具象縮影。原有的博物館空間將此次擴建的建筑圍繞于其中。
北京君山美學生活館 ?Pedro Pegenaute
蘇州禮堂 ?Pedro Pegenaute
胡如珊在建筑實踐之外,其實已經活躍于教學和研究領域。2021年12月,胡如珊被正式任命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主任。她不僅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AUP)第一位女性系主任,還是第一位沒在同濟大學就讀過的系主任。對于年輕建筑師或即將成為建筑師的學生們,胡如珊非常積極地鼓勵他們“成為自己”,擁抱個性,將經歷融入設計,而不是試圖違背本性。
上海大戲院 ?Pedro Pegenaute
改造后的上海大戲院如同一塊懸浮在地面上的巨石,坦然且緊密地嵌入相鄰的建筑物之間。除地上一層之外,其余樓層的表皮皆采用石材包裹,表面放棄開口,凸顯出向內的天光。該項目在重現歷史建筑的同時,亦滿足現代實用性,令其更具有成為地標建筑的潛力并持久地存在于上海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里。
繼胡如珊任職同濟大學建筑系主任之后一年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宣布,華人建筑師胡如珊被任命為該校斯圖爾特·?茨曼設計學院建筑系系主任。她也成為了擔任此崗位的第一位華人女性,將于2024年春季學期起正式任職。胡如珊豐富而卓越的實踐經驗不斷與她喜愛的另一領域——教學、研究,相互促進、作用。
斯圖爾特·?茨曼設計學院院?弗里茨·斯坦納教授表示:“胡如珊教授對設計界的貢獻有目共睹。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她對人與材料的深刻理解、對身份認知的深入探索。這一點,對于現今的建筑實踐來說尤為重要。”
如恩出版物(選)
胡如珊在同濟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授課及評圖場景,攝影:如恩
結語
他們的作品特立獨行,各具特色,每一份設計都是其個張揚的個性以及對理想的執著。建筑師之外,他們懷有各自的夢想,像是一份心靈的補給,在職業、行業之外,給予他們多一份驅動和靈感。跨越、探索、挑戰、超越……期待看到更多震撼心靈之作,更多突破時代之作。
作者|Kin
發文編輯|Qicy
專欄/審核|Mel
審核編輯 | 07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n/cn/800256/ju-jiao-ma-yan-so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891712/ma-yan-song-wo-bu-shi-wei-lai-pai-wo-shi-chuan-tong-pa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sohu.com/a/513287143_121124215
https://mp.weixin.qq.com/s/iWFB4KA93RPIhavqL9G2aw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382805647377802&wfr=spider&for=pc
https://www.archdaily.cn/cn/997939/qu-jiang-yi-zhu-bo-wu-guan-kuo-jian-ru-en-she-ji-yan-jiu-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SDOCAT0515AJG5.html
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28mcii8/q0047lk0pz3.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795295/ju-jiao-an-teng-zhong-xio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40116/an-teng-zhong-xiong-jie-shou-guo-ji-jian-zhu-shi-xie-hui-cai-fang-tan-she-ji-li-nian-yu-chuang-zuo-guo-che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01854/wang-shu-plus-lu-wen-yu-zuo-pin-zai-fa-guo-zhan-chu-zhan-shi-ye-yu-jian-zhu-gong-zuo-shi-shi-nian-chuang-zuo-li-cheng?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42623/cong-ye-yu-gong-zuo-shi-zuo-pin-zhong-si-kao-chuan-tong-jian-zao-ji-yi-de-dang-dai-zhuan-y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801319/jiao-dian-wang-shu?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768158/cai-liao-da-shi-wang-shu-he-lu-wen-yu-de-chuan-tong-wa-pian?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868043/wang-shu-fang-tan-wo-tian-sheng-jiu-gua-he-zuo-jian-zhu-shi?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
https://www.archdaily.cn/cn/905926/wang-shu-fu-yang-wen-cun-she-ying-shi-li-yue-qi-pai-she?ad_source=search&ad_medium=projects_tab&ad_source=search&ad_medium=search_result_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