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 Delk
Sn?hetta紐約合伙人
重新定義建筑與景觀

Michelle Delk
Sn?hetta紐約事務所合伙人,景觀負責人
景觀建筑師,美國注冊景觀設計師
Partner, Discipline Director
LandscapeLandscape Architect, ASLA
Michelle Delk是國際知名設計事務所Sn?hetta紐約事務所的合伙人和景觀建筑師。她具有多學科背景,設計作品契合Sn?hetta 的設計理念,即創造可促進人與環境積極關系的空間。她的作品重新定義了建筑環境所蘊含的內在美和其功能的合理性。
“
小時候,我其實并不知道我未來會成為一名景觀設計師,但當我每每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回顧過去,會發現景觀從我的童年開始就一直貫穿在我的生活中,之后我就意識到了那些當時并不起眼的經歷與現在的聯系。
在大學學習景觀時,我發現藝術與美感是連接人與場地的紐帶。另外,我對城市環境十分好奇,同時對人們如何與我們設計的場所進行互動也很感興趣。當時我還不明白,但我現在意識到,創造連接人、歷史、故事以及環境的空間,這就是景觀設計。
—— Michelle Delk
”

Vivian Ngo
NBBJ 洛杉磯辦公室設計總監
用故事傳遞設計與品牌

Vivian Ngo
美國注冊建筑師,LEED AP、WELL AP認證專家
美國建筑公司NBBJ 洛杉磯辦公室 設計總監
作為曾受過城市設計教育的注冊建筑師,Vivian有在不同設計尺度間轉換的獨特能力。在每一個項目中,她都致力于創造一個有力的故事,將客戶的設計愿景與公司品牌傳遞到全世界。Vivian同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領導者,在項目中她會發揮團隊優勢并激發每位成員代表客戶取得高績效的成果。她的項目涉及城市總體規劃、公司總部、商業開發、會議中心、酒店、圖書館、研究大樓、教育設施以及適應性再利用項目等眾多領域,譬如位于深圳的騰訊未來科技城還有vivo總部。作為出生在香港的華裔,在城市環境中尋找并創造獨特的人文體驗是她一直的追求。
“
我個人更追求的是一種長期的 timeless design 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可以創造體驗和互動,無論新科技如何發展,都可以承載當下和未來人們的使用。比如我們設計的旋轉的綠帶,它的靈感不是從某個科技出發,但是創造了這個場景之后,我們可以在各個花園跟辦公室之間做一些科技上的交流。
這就是我希望做的場景:一個體驗,或者一個建筑的設計,讓未來的人可以在那個環境中說:“不如我們這樣子做可以嗎?”
—— Vivian Ngo

張斗
Sasaki 上海辦公室總監
設計師需要三種能力

張斗
ASLA, PLA, SITES AP, LEED AP BD+C
Director, Shanghai Office
美國馬薩諸塞州注冊景觀建筑師,美國景觀建筑師協會以及波士頓景觀建筑師協會會員,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可持續場地技術咨詢小組成員,上海景觀論壇創始人。馬薩諸塞州州立大學景觀建筑學碩士以及天津大學建筑學碩士、學士。
“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城市建設和開發的模式正在轉變。從過去的城市蔓延到如今的城市更新,城市中已建設用地的重新開發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府層面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從政策上限制農業用地轉化、限制新城建設,促使人們從城市里已開發的用地中尋找可以提升的機會。以上海為例,農業用地的轉化受到特別嚴格的限制,但是可開發用地又十分有限,而且上海的2035規劃中還提出要減少開發用地的總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城市必須在已開發用地里找尋新的機會,提升老舊城區的空間品質。
對于設計師,通常我會關注以下三方面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空間構成能力、圖紙及口頭表達能力。
——張斗

Jeri Oka
JERDE資深副總裁
關注“使用者”的體驗

Jeri Oka
JERDE資深副總裁、 資深設計主創
Senior Vice President & Senior Design Principal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景觀建筑專業理學學士 B.S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liforni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eri作為公司主要設計負責人,在城市綜合體環境及空間設計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及創意想法。Jeri曾在EDAW(易道景觀設計公司)任設計總監,有近30年的景觀設計從業經驗。對于業態規劃及場所創造有獨到見解,在基地規劃和景觀設計方面擁有深厚經驗。善于將審美與實踐相結合并提出創新性設計方案。主要負責:設計前期規劃、業態建議及定位板塊。代表作品:日本難波公園、澳門新濠天地、三亞海棠灣君悅酒店等。
“
我總是認為,創造力取決于一個人看待問題、理解問題的方式,以及如何跳出常規思維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意的基礎是了解事實。在創造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牢記自己的身份——建筑及景觀設計師。因為我們的創造性工作不能異想天開,在尊重場地精神的同時,還得滿足客戶需求、城市社會發展需求等等。當所有需求和因素在我們手中結合,我們漸漸理出一條清晰的線索,得到一個業態混合的綜合體全貌。
對于亞洲學生來說,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善于提出質疑。可能目前受教育傳統影響,對學生教育的開發程度不夠,但要努力擺脫刻板學習方式,激發自身創造力。
你不是復制粘貼的機器,要有一雙善于發現新鮮事物的眼睛,讓興趣點激發自己無窮的創造能力。我相信質疑本身,就是為了探究真相,提出疑問的同時,就是在開發和利用自己的思考能力,要不斷去強化這一方面。
與此同時,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斷挑戰自我,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不要止步于現狀,要去開拓,去創造。因此,不妨從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開始。
——Jeri Oka

劉珩
南沙原創工作室創建人/主持建筑師
建筑師始終應該有一種“水土不服”的態度

劉珩
南沙原創建筑設計工作室(NODE)
創建人/主持建筑師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兼任副教授(2011–今)
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大學(ETH) 客座教授(2015–2016)
劉珩于2004年在香港創立了南沙原創建筑設計工作室,擔任主持建筑師。多年來劉珩與她的建筑事務所以南沙和深圳為根據地,在珠三角及更廣泛地區開展著多元化的建筑創作、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活動。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副教授、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客席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弗瑞德曼教席實踐教授。自2020年9月任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教授,并主持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實驗室。
“
我覺得建筑師始終應該有一種“水土不服”的態度,保持沖勁。永遠不能放棄理想主義,要做一些能超越自己的事情;但同時也要有落地的能力,不能眼高手低。這是建筑師的獨特性所在。
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都是順從內心,尋找到自己的最愛。在外行人看來建筑師的職業非常光鮮,但其中的困難和需要付出的犧牲大到他們無法想象。尤其在當下,年輕人獨立創業會更加辛苦,因為相比過去這些年,未來的變數更大。面對巨大的未知去付出代價和時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面對現實的困難,究竟什么才能夠支撐你走過漫漫長路?要先問清自己,是否能承受這些磨難,做好思想準備再行動。
很多人會問我女性在建筑領域是否處于劣勢。在我看來,這個職業中女性和男性沒有什么不同,為了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一些犧牲和放棄是值得的。
——劉珩

何勍
中旭理想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捕獲靈感”也是創造力的一種

何勍
中旭理想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筑師
曾任加拿大H/Q設計顧問公司總裁、北京主題工作室合伙人
加拿大Y+W建筑師事務所及加拿大Kirkor建筑師事務所建筑師
廈門大學建筑系講師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中旭理想空間工作室主持建筑師。設計作品曾獲2010年第二屆中國建筑傳媒獎、2011年國際建筑師協會斯古塔斯獎提名獎。著有《廈門近代建筑史研究》、《集美學村建筑研究》等多篇學術論文及學術研究報告。
”
很久以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只有捕捉閃念的本能,作為建筑師欠缺圖形創造力該是何等令人沮喪,我常常被囚禁在意識的浮游領海,試圖捕獲腦海中稍縱即逝的閃念,那些支離破碎的圖像或者詞語,仿佛魔術師手底下的謊言,來無影去無蹤,帶給我頓悟的驚喜仿佛漁人捕食的收獲。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捕獲靈感的能力,冥想,深陷,本身也是創造力的一種,它對于設計邏輯的推導產生的作用力,絲毫不亞于圖形想象本身。
——何勍

Elena Manferdini
SCI-Arc研究生院院長
“通才”是符合當下時代的探索方式

Elena Manferdini
SCI-Arc研究生院院長
Atelier Manferdini創始人與主持建筑師
意大利注冊工程師
瑞士注冊建筑師 2019年ICON獎得主
Elena Manferdini是洛杉磯Atelier Manferdini 工作室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同時也是南加州建筑學院(SCI-Arc)研究生項目的主任。她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 SCI-Arc 教授,負責設計課程和視覺研究,至今已有20年的教學經驗。此外,她曾在伯克利、康奈爾、賓夕法尼亞大學以及日本京都精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Elena Manferdini 于2019年在洛杉磯設計節榮獲 ICON 獎,這一獎項表彰了通過工作、性格和創造性領導力在洛杉磯文化和社會上留下印記的女性。她認為真正的挑戰不在于與外界的關系,而在于與學科內部和對重要性的定義的內在創意斗爭。
"
我們的設計內容與尺度非常廣泛,大到建筑,小到茶壺和定制珠寶系列。我想這應該與“術業有專攻”的傳統想法背道而馳。但是在我看來,成為一名“通才”是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的探索方式。人們常常把“通才”認為是一個負面詞匯。我持相反態度,因為成為“通才”的過程可以讓我處理不同的尺度,面對不同的客戶,并在不同的語境下工作。這也使我對工作保持長久的激情。有了時間的積淀,“通才”有一天也會變成“專家”。
也正因如此,我們的每個項目都是獨特的,不量產的,我們的客戶看中的也正是我們作品的獨特性。將你所熟知的領域延展到新的領域中去,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Elena Manferdini

唐芃
建筑運算與應用研究所副所長
不會編程的設計師不是好建筑師

唐芃 Tang Peng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助理
建筑運算與應用研究所副所長
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
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日本建筑學會正會員
《Frontier ofArchitectural Research》雜志執行編委,論文審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為基于數字技術的傳統建筑聚落保護與更新方法
唐芃,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Frontier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雜志執行主編,中國建筑學會計算性設計分委會常務理事,城市與建筑遺產保護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中國建筑學會會員,日本建筑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與傳統建筑聚落的更新與保護相關的建筑設計創作、以及相關領域數字技術應用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后主持和參加了20余項工程項目設計。設計作品結合理論研究以及教學實踐,成果多次參加包括2016年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平行展、國際建協2017年首爾世界建筑師大會等國際高水平建筑設計展。
"
我覺得數字化設計方法的作用重要的不是在形態方面,而是在于解決建筑學的復雜問題。在建筑設計中,很多問題是互相拉扯互相矛盾的,為解決這類問題建筑師使用過很多次種辦法。但通過算法設計可以比較容易地探尋多個矛盾問題的解集范圍,并獲得優化方案。這類問題在自動控制等其他學科領域經常遇到并已經用算法解決。建筑學里面,當我需要一個建筑非常節能又要做得干凈漂亮又要省錢,干這三種要求本身就是矛盾體。我們要做的便是在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或者說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求得最優解。
我們國家的城市化到了一個存量開發的階段,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都是復雜環境下的更新改造這樣的問題,單純問題越來越少,所有的城市存量開發都需要綜合考慮周邊環境因素,既有居民的生活條件,土地利用等問題。這種情況下,依靠人腦的想象和統籌是遠遠不夠的,計算機會給你提供非常多出乎意料的優選方案。
數字化設計不可能代替傳統設計方法。它是在人腦有限的思維范圍之外進行輔助,讓你獲得更好的全局優化方案。
——唐芃

Liliane Wong
羅德島設計學院室內建筑系主任
深耕在教育界的建筑師

Liliane Wong
羅德島設計學院室內建筑系主任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 GSD MArch
馬塞諸塞州注冊建筑師
Liliane 是馬薩諸塞州的注冊建筑師,曾在Mahon Wong Associates以及在Perry Dean Rogers和FHCM的波士頓公司任職。她的教學中強調了公眾參與建筑和設計的重要性。其教學和研究領域包括:建筑改造與利用,設計與社會行動主義,流體空間與數學模型,低收入的模塊化房屋,技術紡織品等。她的流浪者設計哲學和教學內容已包含在Glimmer - how design can transform your life and maybe even the world 一書中。同時她也是《適應性改造:擴展建筑物的生命》一書的作者,《圖書館–設計手冊》的合著者,《建筑,建筑和室內設計柔性復合材料的設計》的撰稿人。
"
適應性改造多年來都是室內建筑設計系的主要重點——將一個空置或使用不足的建筑改造成一個具有新功能的建筑,這包括了室內空間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再利用,但其范圍也包含建筑、室內研究和實踐的保護、保存、改造以及干預。它同時也延伸至城市設計、景觀設計領域以及其在建筑、都市主義、藝術與設計的歷史和理論研究中的影響。
我們如今在一個體驗式經濟下運轉,室內設計因此經常等同于創造“可以分享在instagram上的瞬間的學科”。雖然這定義了更年輕一代的文化,但我要求我的學生思考另一種不同的設計。倘若這樣設計的體驗迎合1%的人口,而其余99%的人的生活不是“可分享在instagram上的”,這樣的室內環境對其余的99%的人來說是什么樣的?
——Liliane Wong

粟葉
厘畝建筑研究室創始人
新銳青年建筑師

粟葉
畢業于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建筑學學士學位
曾就職于芝加哥JLK Architect,磯崎新+胡倩工作室
2020年于上海成立厘畝建筑研究室
厘畝建筑研究室希望是帶著研究性的思考出發,追隨其地域性, 表現每一塊場地其原本的生命意義。其工作室成立初期,厘畝將其定位為建筑設計研究室,希望通過吸收來自各地的理論、思想及設計方法后,回歸中國本土,用建筑的語言去探討我們面對的每一個設計命題,去創造在世紀更迭建設狂潮退去后,屬于當代中國的建筑景觀及承載新時代人群精神特質的感性空間。
“
每個時代的先鋒建筑師都并不只是沉迷于建筑語言和技術突破的工程方面的專家,更是一個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的思想家,同時還能夠統一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最近是畢業季和入學季,希望即將進入建筑學大門的同學們可以不去害怕就業和市場,專注于自己的喜歡和表達,通過建筑去接觸到更廣大的世界。對于剛剛畢業在找工作的同學們,我愿意把本科老師在我們畢業時的警語分享給大家:建筑師的第一份工作是職業生涯里最重要的,它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做一名什么樣的建筑師。所以多了解和體驗再開始一段職業旅程是很重要的。
對于堅定地希望在建筑學實踐中找到自己語言與表達的年輕建筑師們,我想說進入大師事務所在任何時期都是個很好的機會,我自己的老師Pezo von Ellrichshausen 兩位建筑師并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畢業后便開始了自我探索之路,他們告訴我的是,在成為獨立建筑師的過程中,找到有共同目標的伙伴并相互幫助支持,比工作經驗更為重要。
希望大家對建筑和藝術保持熱愛和赤誠,也因此接觸更廣的世界,熱愛生活。
——粟葉

發文編輯|Melody
審核編輯|07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