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ka Dubbeldam
溫卡·度別丹
Archi-Tectonics 建筑事務所創始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威茨曼設計學院建筑系教授,于2013至2023年期間擔任建筑系主任長達十年,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
自2024至2027年,Dubbeldam教授擔任英國倫敦建筑聯盟學院設計研究實驗室(DRL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RIBA外審專家,她曾于2018至2023年期間在倫敦大學巴特萊特建筑學院(The Bartlett UCL)擔任該職位。她被評選為2015年DesignIntelligence 最受尊敬的三十位教育家之一,并在多個頂級國際獎項中擔任評委或評委主席,比如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美國注冊建筑師協會(SARA)獎和AIA建筑獎等。Dubbeldam 教授近期在哥本哈根UIA世界建筑師大會、新加坡CTBUH國際高層建筑會議以及2023年在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人類原型會議(Prototypes for Humanity)上均發表了精彩演講。此外,她還身兼2021-202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虛擬意大利館CityX展覽的創意總監,同時還是意大利PLAN雜志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非標準的設計方式
Q&A
在您不同階段的學術生涯中,看待建筑的方式發生過怎樣的變化?
WD: 從學生時代起,我就去過很多地方,很早就接受了觀察細節和形狀的訓練。我一直喜歡那些根據非常具體的邏輯或概念而設計的建筑,因為它們會保持很多獨有的特點,不受標準美感或風格的定義。
漢斯·沙朗 (Hans Scharoun) 設計的柏林愛樂廳就是一個例子。這可能是因為我在建筑之前學習了雕塑,而且我對建筑的看法與其他人略有不同。我們的書 Strange Objects, New Solids and Massive Things 也描述了這一點,同時也回顧了我們過去 25 年的工作。
柏林愛樂廳?ArchDaily
Strange Objects, New Solids and Massive Things ? Archi-Tectonics
Q&A
你的教學經驗如何影響Archi-Tectonics的項目實踐?作為多個全球知名大學的教授,如何平衡「建筑師」與「教育者」兩個身份?
WD: 在荷蘭學習建筑期間,我開始將學術與建筑實踐結合起來,當我開始自己的實踐時,我意識到我仍懷念學術界。
我的第一次教學經歷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當時我與聯合國工作室的 本·范·伯克爾(Ben van Berkel)一起教授高級設計工作室課程。不久之后,我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工作。2003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為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踐教授職位,我開展了他們的建筑學研究生課程。我管理了這個項目10年,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成功。對我來說,每周在大學呆兩天,同時管理好我的公司,這讓我在需要面對的智力挑戰和獲得我熱愛的實踐建筑經驗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對我來說,這兩件事情從來都不是分開的,而是一場非常個人的建筑之旅。
在擔任系主任的過去 10 年里,我們邀請賈斯汀·科哈默(Justin Korhammer)作為合伙人加入了公司,以便在我擔任最大的建筑研究生院之一(該學院還包括三個 MSD項目和大型博士學位項目)的主席期間,使公司更加平衡。
Q&A
在賓大擔任建筑系主任期間,您如何定義賓大的建筑學教育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
WD: 我們應該為學生的未來 25 年的人生提供教育。因此我們在建筑課程中添加了大量的 3D打印和機械臂技術,讓學生學習如何用新技術進行設計,并協助他們開發新的更可持續的生物材料作為建筑材料。
我們還聘請了最前沿的生成幾何專家來教授結構課程,以及對最前沿的氣候研究和材料生態學有著嚴謹研究的教授,從而對我們的課程進行了創新。設計工作課程室是不可或缺的,這意味著它們并沒有完全脫離這些課程,而是將課程教授也作為設計工作室的專家納入其中。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成為嚴謹的研究人員和設計師,而且可以更好地融入實踐。
Q&A
除了實踐作品的呈現以外,您最新的書籍 STRANGE OBJECTS 想要傳遞怎樣的觀念?
WD: 我們的研究型設計公司 Archi-Tectonics的最新書籍 Strange Objects, New Solids and Massive Things 根據技術和設計概念化的進步所帶來的當代設計范式的轉變來探索我們的工作。這本書通過審視建筑對象及其出現和生產的過程,詳細展示了我們公司獨特的研究、優化和施工創新設計方法如何帶來原創和特色設計。它不是傳統的專著,而是作為手冊,像是一個奇怪的物體(Strange Object),反映了我們公司完成項目的非標準方式。
WSDIA 的標志性排版是為了作為一個展示公司項目里 “表面以下”內容的手冊或者分類,根據每個項目特定的形式和表現特征來考慮,從而建立研究和敘述的總體范圍,同時也確立了設計過程及其最終結果的獨特性。
Strange Object 用超過600 張圖片和圖形,通過 10 個探索過程、實驗和生產的案例研究,追溯了我們 Archi-Tectonics 過去 15 年的創新性多學科工作,包括最近的 2023 年亞運會公園和體育場館。也分別收錄了哲學家曼努埃爾·德蘭達(Manuel Delanda)、平面設計師喬納森·杰克遜(Jonathan Jackson)的文章,以及我和扎克·桑德斯(Zack Saunders)之間的長篇采訪。Strange Object 對建筑對象的產生和體驗方式的重新思考,改變了客觀性的概念和建筑的意義。
Strange Objects, New Solids and Massive Things ?Archi-Tectonics
新自然下的未來建筑
Q&A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總體規劃設計的出發點是什么?您是如何在總體規劃中實現整合和共享的?
WD: 杭州亞運會的邀請競賽項目是一個占地 116 英畝(47 公頃)、建筑面積 195,000 平方米的生態公園,政府嚴格要求公園保持 85% 的綠化率。將七座建筑融入景觀中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與往常一樣,提交的時間很短但任務艱巨,因為需要提交完整的方案設計。
Archi-Tectonics 決定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并與 !Melk 景觀設計師和 Thornton Tomassetti 結構與環境工程師作為平等的合作伙伴合作。這意味著我們從一開始就設計了景觀、建筑及其結構,以及氣候表現,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新建筑類型和創新結構的完美集成系統。設計過程中,我們在一個共享的在線建模文件中分享基于 3D 計算機的數字模型和數據。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模型 ?Archi-Tectonics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 ?Archi-Tectonics
Q&A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山谷村購物中心展示了受“海綿城市”概念啟發的創新設計,這一策略是如何創造城市綠肺,并促進自上而下的景觀格局?
WD: 公園設計采用海綿城市模式,納入大規模的水體,增強水文并為休閑項目開辟新的可能性。這一可持續基礎設施在占地 47 公頃的生態公園中插入了新恢復的濕地(近年來大多數濕地已被耗盡)、生物洼地和用于雨水管理的多孔路面?,F有河流是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減輕雨水徑流并抵消新建區域的影響。它還兼作釣魚和皮劃艇路線。擁有濕地植被的小島被放置在河流中,產生更快的水流,從而自然地清潔水域并為水充氧。我們將公園設計為城市環境變化的推動者,希望為杭州設定一個新標準,成為一個更綠色、更有彈性的,一個可持續密度的未來城市模式。
山谷村?Archi-Tectonics
Q&A
在構思亞運會混合體育場時,如何將當地的傳統與體育場的建筑相結合?
WD: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的中心建筑位于公園入口南端,可通過兩座弧形橋進入。這座 35,000 平方米的建筑旨在作為新社會文化活動的吸引者和生成者,因此我們提議將它作為一個擁有 6500 個座位的混合體,在杭州亞運會賽后可以將體育賽事與音樂廳/活動空間合并。
亞運會公園?Archi-Tectonics
我們知道,創造一種混合體需要一種新的類型,這種類型的形式不是單一的、單向的,而是一種更復雜的形狀,且可以進行新的解釋。建筑靈感來自于“琮”的交叉幾何形狀,“琮”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玉石制品,形狀為帶有圓孔的方管,它為混合體提供了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遺產的適應性,并體現了杭州的精神。Archi-Tectonics的參數化設計轉化了這種體量的交叉,并創建了一種混合分類法。兩個相交的橢圓具有重疊的空間,允許內部的流動性連接,同時也連通到外部?;旌系膸缀涡螤钔ㄟ^多次迭代進行了完善,并產生了獨特的不對稱形狀。其結果是一組高度適應性的體量,可以在比賽結束后無縫地轉換為活動空間。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Archi-Tectonics
橢圓形碗的座位也是一種混合體:它融合了體育場和圓形劇場的座位方案。這使得將體育賽事首選的中央觀看布局調整為不對稱的、以舞臺為中心的表演配置成為可能。雙曲線內碗完全采用當地采購的竹子覆蓋,帶有嵌入式照明和上方天窗,將技術生成的形式與本土材料融為一體,提供了溫暖而迷人的環境。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內部?Archi-Tectonics
Q&A
結構設計的創新常常需要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你如何在建筑設計中利用這些元素?
WD: 我們一開始創建的不同尋常的團隊也為創新頭腦風暴提供了絕佳的機會。當我們從一開始就與Thornton Tomassetti 合作時,對于結構和環境問題的思考都融入到了混合設計中。
屋頂
我們開發了大跨度的懸索穹頂(Suspendome)或超級圓頂(Superdome)屋頂,使混合體育場成為無柱空間,增強了建筑物的適應性和混合性質。屋頂位于內碗上,懸臂伸出大廳上方以支撐外殼——壯觀的鋼和玻璃斜肋網格表皮。屋頂經過計算優化,只需分成 7 段即可在現場建造和安裝。
屋頂也有利于整個空間的自然采光和通風。一個大的中心孔將自然光帶入場館,有一個大型的雕塑般的偏轉器來軟化陽光并將其均勻地擴散到整個空間。體育館屋頂下方連續的可開啟窗戶為入口大廳和內碗周圍主要流通空間帶來了自然通風。這些窗戶還允許自然光進入懸索穹頂下方,增強了浮動屋頂的感覺。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內部?Archi-Tectonics
立面
相交的橢圓形體現在它們交疊的立面紋理上——一個表面覆蓋著經過精心校準的黃銅木瓦,以覆蓋雙曲線的體量,另一個表面覆蓋著平面玻璃單元的鋼斜肋網格。我們創建了一個小型鋁制三角形系統,以將平面的玻璃重新連接到雙曲線鋼斜肋網格中。“眼瞼”(三角形系統)還賦予立面閃閃發光的魚鱗狀外觀,并賦予其動感和質感。玻璃圍成一個寬敞的大廳,大廳內有坡道和橋梁,環繞著內碗。黃銅和玻璃這兩個表面相互彎曲和切開,形成一個陽光可以進入內部的透明區域,并在需要的地方形成不透明界面。這與大跨度的懸吊屋頂結構一起,為游客在建筑中穿行時創造了一種光線充足、充滿活力和寬敞的體驗。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立面?Archi-Tectonics
Q&A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采用了大量參數化設計,作為中國首批全面采用3D建筑信息模型(BIM)的項目之一,它標志著一個里程碑,在施工過程的各個方面實現了無與倫比的協調和集成水平。您能詳細介紹一下3D BIM技術在這個項目中的具體應用嗎?
WD: 我們在紐約的團隊與杭州當地建筑院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ZIAD)及其團隊合作,使用BIM詳細設計和優化建筑物。由于施工時間極短(亞運會原計劃于 2022 年秋季推出),優化工作流程和生成智能施工方法至關重要,這通常也是改進設計的巨大挑戰。鋼和玻璃斜肋網格就是一個例子:我們通過將曲面上的玻璃制成平面來簡化和節省安裝,但這也賦予了玻璃幕墻更多的質感和特征,從而使其效果變得更好。
我們了解到,這是第一次不僅所有建筑物及其結構和機械系統都融合在BIM 中,而且所有公園結構(水上和高架橋)、植物、人行道和室外系統也都包含在內?;旌象w育場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簽三星級”(GBEL 3星),這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最高水平,相當于LEED鉑金級。
我們于 2018 年開始在中國舉行團隊會議,并于 2019 年在建筑工地工作,但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與團隊一起搬到了 Zoom線上會議,并讓無人機在我們的建筑物周圍進行記錄。后來無人機視頻記錄成為了我們實地考察的替代方式,以供我們在Zoom線上會議上討論細節。
亞運會混合體育場模型討論 ?Archi-Tectonics
Q&A
亞運公園的設計與您提出的合成自然(Synthetic Natures)的理念很好的契合,可以和大家介紹一下“合成自然”的概念嗎?
WD: 在人類世,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區別(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影響著“野生”與人工養殖之間的區別)已經變得模糊。那么,人類世中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人工的?人類努力遏制失控的系統、物種滅絕以及影響我們安全的災難,使我們對“家”的想法陷入了根本性危機。
“合成自然”是一個術語,這里用來研究自然智慧與建筑結構的有目的的共生融合,研究這些新的生命形式(或物種)如何改變建筑物和材料生態,并大幅減少建筑物對環境的影響,完全重新定義建筑,使其成為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制造問題。
建筑需要學習、適應和混合。建筑物本身需要通過采用植物智能、與自然系統混合和啟用共生關系來學習自然的智慧,而不是簡單地將植被應用在其他惰性結構上。
Q&A
在新建筑和大型城市項目中,“合成自然”的理念如何進一步實現?
WD: 了解了氣候變化是人類世或人類干預的結果,對氣候對環境造成的災難性后果的研究當然會帶來越來越具有破壞性的數據,而人類要努力阻止這種消極趨勢,甚至有可能將其轉變為更積極的前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當我們觀察大自然時,這種環境挑戰也開始展現出一種奇怪的美。2011 年日本福島縣地震事件后,人們發現這導致了新的植物形成和/或突變,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反應堆在 2011 年地震后熔化?;ㄌ锿蝗怀霈F了精心扭曲的形狀,常常被拉長、折疊起來,它們的對稱形狀呈現出“嵴”的樣子。但這些花不僅在災難中幸存下來,而且形狀也發生了變化,而且其中許多花例如向日葵,還充當“超級蓄能器”。它們能夠以極快的方式對土壤進行植物修復,問題是它們的“嵴”或“伸長”可能會增加它們的清潔能力,這會更有趣。
福島突變的花?imgur.com
我們從這個例子中了解到,大自然不僅能夠生存,而且能夠一次性調整其形式并優化其潛力。遺傳學家理查德·戈德施密特(Richard Goldschmidt)將這種新的進化形式視為激進的突變體,他將它們稱為“有希望的怪物”,參考了進化生物學中的一個概念,其中“有希望的怪物”被定義為具有深刻突變外表的生物體,有可能建立一個新的進化譜系。那他們也會優化自己的行為嗎?
我們意識到,在人類世的下一波浪潮中,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威脅著物種的生存,建筑業和家庭造成了高達40%的碳足跡,建筑需要徹底重置。這個怎么做?
著眼于花朵的生存和適應,這里的假設是建筑應該學習植物的智慧。通過分析和研究花朵如何適應環境壓力,建筑物也能做到這一點嗎?建筑物本身可以采用、混合并與自然系統建立共生關系,而不是簡單地在惰性結構上應用植被/樹木。這將開始產生互惠互利、自我維持的棲息地和環境。建筑不再是一個巨大的碳足跡,而是作為一個再生體,可以成為環境的積極因素?!昂铣勺匀弧被蜃⑷肷镂镔|的建筑材料將創造出能夠吸收碳和排放氧氣的建筑,不僅具有零碳足跡,而且是真正意義上地可以清潔和過濾空氣和水。
生態與社區設計
Q&A
512 GW Townhouse的設計最吸引我們的是其特殊可折疊立面造型,類似的設計還有其他應用嗎?
WD: Archi-Tectonics將這座現有的 4 層工業建筑改造為 8 層單戶聯排別墅,將附加功能組裝為互相嵌合的垂直體量,并包裹在統一的智能表皮中。這種“智能氣候圍護結構”由輕質鋼框架和覆蓋Trespa? 板條的折疊板制成,作為建筑物的適應性外邊,每年可節省高達45% 的能源成本。有邏輯的切割讓光線能夠深入建筑并創造出精心策劃的景觀,而通高空間則創造出空間上的重疊和通道的連接。8層的黑色樓梯頂部有天窗,兩側是帶有朝南窗戶的玻璃電梯。
這種特殊立面造型還有其他類似設計的應用。我們的大多數建筑物都采用被動式供暖和制冷系統,并且能耗較低。我們認為這是降低建筑物碳足跡并使其面向未來的最佳方式。
512GW住宅正立面 ?Wade Zimmermann
512GW住宅可折疊立面?Archi-Tectonics
Q&A
您的作品Inscape提供了從紐約市繁忙、喧鬧的街道到僻靜安然的冥想穹頂的漸變過渡,這一空間項目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哪里?
WD: INSCAPE不僅重新定義了建筑空間和冥想體驗,還重新定義了其設計和制造方法。通過我們基于嚴謹研究、參數調查、機械原型制作和預制的獨特設計方法,我們實現了一個技術性創新和從實驗性上吸引人的建筑空間——產生了一個兼顧正念和設計智慧的新標準。
屋頂模型測試 ?Archi-Tectonics
模型制造過程?Archi-Tectonics
冥想需要一種獨特的心態——INSCAPE 提供了從紐約市繁忙、喧鬧的街道到僻靜安然的冥想穹頂的漸變過渡。在這里,人們可以拋開外面的世界,專注于自己,拓展思維和大腦。完全沉浸式的燈光和聲音環境引導客人進行一場精心規劃下的冥想體驗,而芳香療法和空氣過濾則可以增強舒適感和幸福感。柔和的鑼聲在空間中彌漫,讓人的思緒得以漫游。
穹頂之下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任何科技的簡單自然空間,但實際上是一個高度工程化的空間。隱藏式微型揚聲器網格營造出舒緩的環境聲景,結合了精心設計的LED照明系統,可以根據所選的冥想調整強度和顏色。
?Archi-Tectonics
Q&A
AltaView 健康生活社區在設計中考慮了哪些可持續的技術手段?建筑、景觀、室內的設計都有哪些著重點和哪些相同點?
WD: 我們對AltaView 健康生活社區的建議將整體范式納入其設計的核心:一種自然與建筑、智能城市設計和建筑類型的平衡且可持續的共存,來積極促進福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個多層復合功能項目,來促進新的生活、工作和休閑方式,增強社區感和聯系感。
?Archi-Tectonics
?Archi-Tectonics
歷史地標建筑獨特的放射狀平面構成了我們場地自然的新中心:人們生活、購物和尋找健康和健康相關設施的地方。該中心交通便利、路面精美,像公園一樣,而且是無車的。歷史建筑經過全面修復并輔以新建筑,全部坐落在美麗的綠色花園中。
新開發的住宅區遵循自己獨特的模式。它們平衡了中心的同心幾何形狀,創造了一個有機的、景觀式的體量序列,嵌入相鄰綠地的邊緣。這些建筑充分利用了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公園景觀,新建并延伸出去的遠足小徑提供了通往大片森林景觀的最佳通道,促進了在原始自然環境中的體育活動。堆疊的公寓遵循場地的自然坡度,帶來了環保的綠色屋頂和寬敞的戶外空間。每個住宅區都配有地下停車場,而大堂空間位于經過修復的地標建筑內,配備了當地便利設施。
“生活在綠色環帶之間”的方案利用我們 80 英畝的開發場地周圍環繞著 100 英畝的天然林地的獨特環境,將所有新建住宅區戰略性地定位在綠化環帶周邊。這不僅為居民提供了壯麗的景色和直接通往森林的通道,還創建了一個海綿城市,可以調節雨水并在炎熱的夏季儲存灌溉用水。
?Archi-Tectonics
?Archi-Tectonics
擬建的新入口位于布里埃爾大道和莊園路以及地下停車場,新的住宅單元將提供真正與自然的特殊通道。這大部分都是無車環境,位于農場和休閑公園之中,距離充滿活力的村莊中心僅幾步之遙。源自村莊中心的現有和新的步道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探索和接觸自然的機會,而且還將AltaView 與附近的許多機構和設施連接起來,例如JCC、地標殖民地、綠環自然中心和休閑中心, 以及 Pouch訓練營和奧爾巴赫湖。
Q&A
與您在中國的建成作品杭州運河亞運公園相比,AltaView 健康生活社區有哪些共同想要去實現的目標?
WD: 這兩個項目都是海綿城市和智慧景觀。滲透性地面和自然存儲減少了雨水徑流,并充當免費水源。利用當地植物可以確保花園自然生長,并且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維護即可恢復當地的生物群落。園藝和環境管理還可以增強社區意識,有助于保持整潔美麗的氛圍。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的生態設計 ?Archi-Tectonics
建筑物的綠色屋頂減少了熱島效應,而熱島效應是臭氧產生的主要原因。植物不僅可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產生氧氣,其根部還可以去除重金屬、空氣中的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這兩個項目都使用了太陽能電池板,以確保公園夜間安全并為人行步道提供照明。適宜步行的社區是人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健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杭州運河亞運公園夜景 ?Archi-Tectonics
ATS的堅持
Q&A
Archi-Tectonics一貫利用多學科工作、先進的數字設計流程和創新的跨尺度施工方法。在這些開創性的實踐中,哪些新技術在大規模實施后會顯著影響建筑行業的發展軌跡,并改變我們的生活?
WD: 我們認為作為物體的建筑正在重新出現。雖然現代性認為建筑物的形式主要是平面和線性幾何形狀的美學組合,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建筑物視為物體,不再是平面和理性的建筑體,而是堅固、不透明且被希望是智能的,能像一個有機體一樣運作。具有三個維度的固體物體不僅是一種不同的形式趨勢,更是一種范式轉變。對建筑對象的生產和體驗方式的重新思考,改變了客觀性的概念。
以流程為導向的設計方法的集成,例如先進的數字形式生成和原型設計工具、材料測試,使我們能夠將數字工藝與新的實體和巨大的形式相融合。我們與制造商的合作帶來了數字化 FTF(文件到工廠) 的生產和機器人工具。參數化 3D 設計直接為數字制造流程提供信息,從而立即優化設計并降低成本,同時增強美觀性。我們的一個較小的項目(作為原型項目)Inscape 冥想圓頂是杭州混合體育場的直接靈感來源。下面是我們在工廠為Inscape 冥想圓頂通過機械臂生產的 1:1 原型。
Inscape 冥想圓頂原型?Archi-Tectonics
Q&A
當今建筑系學生面臨的主要學術和專業挑戰是什么?在教育領域,學生成長的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怎樣才能更好地把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WD: 在這個資源稀缺、充滿環境和氣候挑戰的時代,我們培訓學生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并積極參與全球討論,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安全、更清潔的世界。
作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的系主任,在過去的 10 年里,我們發展了設計研究的理念,這是一種融合批判性思維、嚴謹研究和卓越設計的綜合教育方法,從而提供對建筑復雜層次的深刻理解 。學生學習并被期待去了解如何在跨數字平臺上與各種專家進行協作。
我們教育學生將環境思維、結構創新和建筑歷史/理論融入嚴格的數字設計中。學生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發展出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嚴謹的個人設計方法,這種方法既個性化,又具有普遍性。我們促進批判性思維、建筑科學和材料生態學方面的研討會,并致力于研究和開發基于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以增強設計智能和創造力,而不僅僅是生產,目的是為人性化的物理環境的建設做出貢獻。
Q&A
考慮到城市化的持續發展,您如何預測建筑和城市規劃的演變,以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性挑戰?
WD: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我們在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挑戰方面的處境以及需要做什么之間的區別。即使如此,對于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答案:
- 我們預計將會發生什么,采取/未采取哪些實際行動?
- 我們預計我們作為人類真正應該做什么?
先從后者開始:根據《2020 年全球碳計劃》,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最大的污染國,但最近中國已躍居首位。忽視其后果的代價是天文數字:一些經濟學家和氣候科學家計算出,到 2100 年,氣候變化可能會給美國造成相當于其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近 4% 的損失,這可能是一個保守的估計;因為它忽略了干旱、洪水和氣候遷移造成的間接損害。如今,美國每年因洪水造成的損失在全國范圍內超過 320 億美元,自 2000 年以來,洪水已使美國納稅人損失超過 8500 億美元。僅 2012 年襲擊新澤西州的颶風桑迪就造成了嚴重的洪水,造成了超過 600 億美元的損失,在美國奪去了至少 125 人的生命,并導致超過 700 萬客戶斷電,紐約也斷網數周。我只能想象這在中國也同樣具有挑戰性。
對人類來說更明智的做法是否是應該更加關注、認真對待這一問題,并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而不是被動地觀察氣候變化及其后果?我們建筑師可以在為此提供解決方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僅家用建筑每年就排放 5.43 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約 82.3% 的排放量是在國內產生的。這意味著家庭消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72%,這個數字高得驚人。人類很快意識到,最近的環境法和氣候措施還不夠。我們需要用快速的適應,或者用布魯斯·毛(Bruce Mau)的話來說——“大規模改變”,以調整環境衰退的進程。
我們對此深有體會。Archi-Tectonics 在過去二十年的研究重點是與先進制造商合作設計和開發更高效的建筑/氣候系統。這產生了定制優化的解決方案,制作被動式太陽能表皮,更堅固、更有彈性的混合外墻板,同時還采用可再生資源和回收材料。定制預制件(以其所有優點“快速、實惠、清潔、技術先進”)已經取代了七十年代的標準化批量生產產品。
隨著氣候變化及其后果的加速,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研究重點不僅可以集中在如何減少建筑物的碳足跡上,更可以集中在如何創造像樹木/植物一樣的建筑物,并開發“作為建筑物的合成自然”。
這要怎么去做?我們需要考慮建筑與自然智慧的共生適應。作為建筑師,我們需要與氣候、生物學、結構和材料生態科學領域的專家合作,不僅開始創造合成自然,而且創造出采用自然智慧的建筑結構。我們需要與生物物質混合的建筑材料,而不是簡單地在惰性結構上放置植被。作為建筑的合成自然:通過吸收碳和釋放氧氣,同時清潔和過濾空氣和水,為環境創造積極的反饋。植物智能的這種適應最終將產生互惠互利、自我維持、甚至自我修復的棲息地和環境,而這有望扭轉氣候變化的趨勢。
作者|Archi-Tectonics
專欄編輯|Sherry Li
發文編輯|吳秀秀
審核編輯|Zhong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