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人們對環境要求更加多元和動態,對工作和辦公場所的認知也更為靈活與自由。于此,空間的復合型功能、辦公場所的親自然性與“無界化”,與是否涵蓋公共精神與社會藝術內核逐漸成為當今時代的新命題。
共享西溪濕地的生態自然,坐擁商務科技的優渥土壤,云瀾谷提煉出在建筑界面的包裹下親近自然的內核,以“無界滲透”為空間設計主旨,將自然、植物、木材、泥土、石材等元素,通過“表皮重塑”、“垂直滲透”的方式植入建筑內部,創新藝術裝置和社交氛圍,縫合連接起“大堂”、“中庭”等公共空間,創造更多“室內的風景”,營造而成極具“藝術、自然、生活與工作”的無界“云谷”。


壹、立面重塑

在云瀾谷室內空間中我們借用自然光、生態與科技,重塑建筑“內表皮”。
項目以大尺度內向與立體花園形式,在入口大堂與幕墻、窗體之間重塑“巴埃薩的對角極致”,光影入口,明亮簡潔的橫向紋理線條指引空間視線,完成引導指示性功能。


四周墻面與頂底面延續線條語素貫穿整體界面,墻體對縫連通幕墻、層板、燈光高度,并將照明、空調整合到一條設備帶中,形成干凈、延續的視覺效果。豐富的光影變化與統一的材料模數形成強烈的對比,流光與體塊相疊,秩序與律動相輔,讓空間充滿探索趣味。


貳、垂直滲透
我們對統一界面的語言進行延伸,整體中庭空間以自然意趣,藝術滲透的理念貫徹到建筑、形體和可塑的空間體量中,以求“由內而外”和“由外及內”。


正如越來越多的項目注重創造“多重地表”的概念,我們在中庭空間以體塊與方形幾何架構“垂直滲透”,以擴大人與自然的接觸表面積,延長在自然中的停留時間,創造層次豐富的親自然體驗。

叁、室內風景
人與自然的關系已從“馴化自然”轉變為“與自然協作”,我們從室內設計出發,結合本土植物,構造極具有視覺特色的辦公景觀。

室內通過規劃和設計創造更多“看得到風景的房間”,將自然帶入建筑內部。
利用大堂、中庭、植物的銜接圍合,植入年輪紋理的科技木皮、契合地泥土色的座椅,通過科技處理展現出大面金屬質感,以及墻面石材與地面花崗巖的豐富紋理,喚起辦公人群對自然的感知,緩解工作緊繃的神經,身處其中,沉浸式感受自然的聲音與氣味。
我們想構建的,并不是固定的某種空間結構或形式,而是讓人們在沉浸式工作的同時,也能于無形中強化對自然的認知,讓生活與工作達到深層次融合。



肆、公共磁場
在實現公共共享價值之前,我們著手建立場地引力,打破場地內外之間的對立面,注重創造具有吸引力、能激發創意和潛能,促進人際交往和互動豐富的室內空間,將人帶回具有“公共磁極”的地表。
猶如柯布西耶在斯圖加特(Stuttgart)的設計,云瀾谷既具有嚴整的建筑外框架,又具有自由的室內使用空間。
除了75%的固定室內空間,另外25%的“X空間”將充分展現其靈活性,承擔促進人際交往和互動的職責。在中庭及走廊營造適宜尺度的停留空間,滿足不同人數的非辦公室討論與臨時辦公場景,“鄰里”特質將人在空間里聚集起來,中庭變為了一個“廣場”,平衡了場所的私密和社交屬性。

同時我們也在“X空間”設計里,注入了更多細節功能的考量,留足了方便辦公人群停留的植物、吧臺、座位、照明和電源;走廊扶手亦設置成“可以放置一杯咖啡”的寬度。
在“無用”的長條形空間內,具備運營屬性的“盒子”通過插件方式在關鍵觸點上起到作用,豐富室內業態與空間屬性,有效提升人在空間中的停留意愿與幸福感。
在這里人們可以偶爾逃離辦公狀態,喝杯咖啡,看看綠色植物,遠眺窗外世界,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增強工作愉悅度,創造出一個放松、分享、交互的高效公共空間。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丨西投綠城 · 杭州云瀾谷
項目類型丨商務辦公園區
項目業主丨綠城中國/西湖投資
業主團隊丨葉恒、鐘妍、余冰、李偉、陳利、馮夢雅、呂俊、鄭梟
項目地點丨浙江杭州
設計竣工丨2023.07
設計面積丨約15570㎡
室內設計丨ZSD卓時
總設計師丨袁廓(笑雨)
室內團隊丨王薇薇、曾斌、付紳、楊世軼、樓蕭、董學鵬、李超
項目攝影丨XF Photography
發文編輯/網站審核|吳秀秀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