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向往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意識到,保留與復興古代街巷風貌,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城市文化自信的體現。
于是,一場場“穿越”之旅悄然上演:從仿古建筑的精心布局,到傳統手工藝的復興展示;從特色小吃的飄香四溢,到民俗活動的熱鬧非凡……這些現代街區,通過借鑒或復原古代街巷的設計元素與生活場景,讓歷史與現代無縫對接,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
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現狀格局和風貌保留著歷史特色,并具有一定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將沿著歷史長河的脈絡,一起走進這些古代市井與現代街區交融之地,感受其中的魅力!
作者|芥子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晉·福州三坊七巷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span>
福州市內,源自歷史悠久的南后街,往北延展,錯落有致地鋪展著十條街巷,這一區域廣為人知地稱為“三坊七巷”。盡管其名號中“坊”字居前,“巷”字隨后,實則追溯其構建時序,乃是巷先于坊而興。自漢代福州城垣初建之時起,城市便循北而南,逐漸鋪展其版圖。及至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歷史洪流,為三坊七巷帶來了眾多顯赫家族與深厚文化底蘊,這片區域因此人文薈萃,繁盛一時。

三坊七巷 ?《風景名勝》
三坊七巷自晉代發軔,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如今,其古老坊巷風貌基本得以傳續,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筑、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歷史上的三坊七巷 ?規劃中國

更新后的三坊七巷 ?規劃中國
2005年,福州市啟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旨在恢復其“魚骨狀”格局、建筑特色及園林風貌,并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充分展現其“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美譽。

從空中鳥瞰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主街夜景 ?中央廣電總臺
北魏·大同古城
“大同者,堯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span>
大同作為北魏時期的都城,其城墻和城內建筑具有鮮明的北魏風格。現代大同古城墻保護工程在修復城墻的同時,也注重城內建筑的復原。一些歷史街區通過仿古建筑的修建和改造,力求還原北魏時期的街區風貌。

大同古城的朝代記憶切片 ?大同市人民政府

大同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體系規劃 ?大同市人民政府
1933年,梁思成先生與夫人林徽因攜手,與營造學社中的杰出學者劉敦楨、莫宗江一同自北平啟程,踏上了首次前往山西的征途,旨在深入調研大同地區的古建筑瑰寶與云岡石窟的珍貴遺跡。這次意義非凡的考察之旅后,他們傾注心血,共同完成了《大同古建筑調查報告》這一重要學術成果,為后世留下了關于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詳盡記錄與深刻見解。后來,在2008年,市政府提出了“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名城保護思路。



大同古城 ?芥子
“拓跋氏異軍突起,問鼎中原?;侍旌笸?,山川形勝,巍巍哉帝王霸氣,煌煌魏都平城”
——《大同賦》耿彥波

大同古城城墻上俯瞰 ?芥子


大同古城 ?芥子


大同古城內 ?mooool
隋·揚州東關街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span>
隋朝陪都揚州城,因大運河的開通,東關街繁華了一千多年。揚州東關街擁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它全長1122米,街內現有50多處名人故居、鹽商大宅、寺廟園林、古樹老井等重要歷史遺存,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21處。這種“河(運河)、城(城門)、街(東關街)”多元而充滿活力的空間格局,體現了江南運河城市的獨有風韻。


東關街 ?圖源網絡
揚州這座古城,其命運與大運河的波瀾壯闊緊密相連,共同歷經了繁榮與滄桑。它不僅是南北文化交匯的璀璨明珠,遺產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更是以其動態不息的演變歷程,保持著格局的完整與和諧。古城風貌古樸典雅,生動展現了往昔歲月的風貌,同時,這里的生活節奏依舊悠然自得,世代相傳的文化記憶在街巷間悠然流淌。2500多年的時光雕琢,不僅賦予了揚州古城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更深刻烙印著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記與文化情懷。


東關街 ?圖源網絡
唐·西安大唐不夜城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大唐不夜城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盛唐文化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北起大雁塔北廣場,南至開元廣場,街區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500米,總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它以唐風元素為主線,建有大雁塔北廣場、玄奘廣場、貞觀廣場、開元廣場等四大廣場,以及西安音樂廳、陜西大劇院、西安美術館、曲江太平洋電影城等四大文化場館。街區內的雕塑、建筑和景觀都充滿了盛唐文化的氣息,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雕塑景觀街區。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改造提升 ?清華同衡西北分院



大唐不夜城 ?攝影 虎北北
唐·臨夏八坊十三巷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span>
甘肅臨夏,古稱河州,是歷史上溝通中原、青藏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紐帶。臨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是臨夏回族人民世代生活的老城區。這里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是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國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來到此地經商、傳教和定居后形成的回族民眾聚居區。


八坊十三巷 ?新華社
從唐朝至今,圍繞著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為“八坊十三巷”。元朝時期,這里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即南關清真大寺。明清時期,八坊十三巷達到鼎盛,后漸漸沉寂。


八坊十三巷 ?新華社
2015年,臨夏市委、市政府實施八坊十三巷綜合改造項目工程,在保留原住居民不搬遷的前提下,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街巷進行了改造,并于2016年10月完成改造并對外開放。

八坊十三巷景區一角 ?臨夏市委宣傳部供圖
八坊十三巷的建筑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建筑特色,堪稱西北民族文化建筑的博覽園,也是民族團結融合的“大觀園”。



八坊十三巷景區街道 ?搜狐
宋·杭州南宋御街
“為我踟躕停酒盞,與君約略說杭州?!?/span>
南宋御街,這條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古道,自古以來便是南宋皇室專享的通行要道。其兩側,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眾多古色古香的宅邸、莊嚴的廟宇以及繁華的店鋪,它們如同時間的低語者,靜靜地向世人展示著南宋時期的市井繁華與都市風貌。
追溯南宋御街的起源,其歷史脈絡可延伸至公元1127年之后的南宋時代,正值宋室南渡,定都于風景秀麗的杭州(彼時稱臨安)。隨著都城的確立與擴建,南宋御街作為臨安城的中軸線與靈魂所在,全長約4185米,經由太廟、朝天門、眾安橋、觀橋轉向西面到達景靈宮,逐漸成形并繁榮發展,路線和現在杭州中山南路、中山路、鳳起路基本重疊。它不僅是一條連接宮城與市井的通道,更是南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核心區域,見證了無數歷史風云的變遷。

宋版《咸淳臨安志·京城圖》復原圖 ?中國新聞網
據記載,宋朝的城市化率達到20%~30%的水平?!叭绻f,唐代是中世紀的黃昏,宋代則是現代的拂曉時辰?;钌?、充滿煙火氣的宋代城市生活,折射了宋人在政治、文化、個人生活方面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清明上河圖》(部分)宋 張擇端
御街是南宋皇帝到景靈宮朝拜祖宗時的道路,歷經近九百載春秋的更迭,南宋御街依舊保持著其獨特的韻味與風采,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漫步其間,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南宋時期的繁榮景象與皇家氣派,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歷史沉淀與文化魅力。

南宋御街 ?杭游通


煙雨江南之南宋御街 ?杭游通
金·洛陽金元老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是我國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著名古都。洛陽老城的形成時間與金朝的歷史緊密相連,金興定元年(1217年),金朝在隋唐東城遺址上興建了洛陽老城,這也是“老城”之名由來的重要時間節點。自此以后,洛陽老城經歷了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傳承和不斷改造,延續至今。在這個過程中,洛陽老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

洛陽老城 ?精彩老城
元《河南志·宋城闕古跡》中明確記載了金中京筑城一事:“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瀍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一里?!?據上所述,洛陽老城始建于金哀帝(完顏正緒)正大元年(公元 1224 年),它建成后即為金朝的陪都,名曰:中京金昌府。金朝在洛陽建城后不斷加強城市建設,奠定了今天洛陽老城的格局基礎,影響非常深遠。




洛陽老城 ?精彩老城
此外,洛陽老城作為洛陽千年城建歷史中唯一一座尚有實物遺存并仍在發展的古城,其地下還保留著隋唐文化層、宋金文化層、明清文化層等豐富的歷史遺存。這些歷史遺存從地下至地上展現了洛陽老城連續性的城市歷史變遷過程,也為后人了解和研究洛陽老城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元明清·北京南鑼鼓巷
“萬戶千門氣郁蔥,漢家城闕畫圖中?!?/span>
南鑼鼓巷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元朝,當時這里是作為大都城的南部重要區域,現如今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里坊制”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居民。明清時期,這里成為皇城的一部分,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里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元大都格局示意圖 ?周良霄著《忽必烈》
“南鑼”繁盛,與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設計格局有關,“南鑼”就是“后市”的一部分。

北京南鑼鼓巷 ?中國旅游報

雨兒胡同鳥瞰圖 ?人類居住

南鑼鼓巷文化創意商戶分類表 ?南鑼鼓巷管委會
2006年7月,東城區政府正式頒布了《南鑼鼓巷保護與發展規劃(2006-2020年)》(簡稱《規劃》)。該規劃從歷史傳承、空間布局、文化內涵及未來發展四大維度出發,深刻而全面地為南鑼鼓巷勾勒出一幅嶄新的發展藍圖,將其定位為“大都之心·元生胡同·民居風情·創意空間”的綜合性文化地標。

階段性戰略指標 ?《規劃》
“大都之心”這一稱號,不僅凸顯了南鑼鼓巷作為元大都時期城市幾何中心的顯赫地位,更賦予了它承載歷史記憶與現代活力的雙重使命?!霸眲t是對其作為城市歷史脈絡中不可或缺部分的深刻詮釋,展現了胡同這一獨特城市肌理的悠久歷史與文化深度,每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歲月的痕跡與文化的韻味。

南鑼鼓巷胡同 ?圖源網絡

南鑼鼓巷 ?東方文化雜志
“民居風情”板塊,聚焦于那些承載著官府文化精髓的名人故居與洋溢著濃厚民俗氣息的普通民居,它們共同織就了一幅生動的民居風情畫卷,讓游客在漫步間便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氣息。

南鑼鼓巷 ?圖源網絡
而“創意空間”的定位,標志著南鑼鼓巷將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鋒陣地,不僅為創意產業的孵化與成長提供肥沃土壤,更致力于將文化創意元素巧妙融入街區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在豐富的體驗空間中感受到文化的創新魅力與無限可能。這一規劃不僅為南鑼鼓巷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結語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定義了現代城市的天際線。然而,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古代街巷作為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因,依舊以其獨有的韻味,訴說著過往的煙火故事。
它們不僅是城市基礎設施的珍貴遺產,更是居民情感與記憶的載體,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發文編輯/網站審核|Yirou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