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漠視古典建筑教育,師從工業大師
1883年,格羅皮烏斯出生在柏林。他父親對建筑有濃厚興趣,叔叔馬丁·格羅皮烏斯是一位成熟的建筑師。受家人鼓勵,格羅皮烏斯從小就對建筑的興趣。20歲時,格羅皮烏斯在慕尼黑和柏林學習建筑學,但他并不完全接受古典建筑的教育方法,因此沒有參加期末考試就輟學了。
五年后,格羅皮烏斯加入了德國工業設計領軍建筑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工作室。當時貝倫斯的助手后來都成為了明星設計,包括路德維?!っ芩埂し兜铝_、阿道夫·邁耶、馬克斯·赫特維希和伯恩哈德·韋拉瑟、讓·錢德勒。

1908. 彼得·貝倫斯工作室里的助手們
圖源:https://recherchestetique.tumblr.com/
在貝倫斯的指導下,格羅皮烏斯參與了渦輪機工廠建造。在工業項目中他看到了新材料和建筑技術的可能性,并將這些想法應用于他日后的建筑設計中。

AEG 渦輪機工廠內部
圖源:d.teil @ flickr
格羅皮烏斯還在參與了Hennigsdorf的工人大規模住宅區建設。在這個項目里,貝倫斯提出了一個”標準化集群”的手段,試圖利用標準化的優勢,同時通過避免出現相同單元的機械重復來傳達建筑的獨特性。這種工業化住宅生產的概念在格羅皮烏斯心中埋下種子,他的建筑思想在此發芽。

1923年,格羅皮烏斯和阿道夫邁耶關于標準化住房單元的研究
圖源:The Dream of theFactory-Made House, The MIT Press
1910年,格羅皮烏斯與阿道夫·邁耶一起在柏林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他們一同加入了德國工人聯合會(DeutscheWerkbund),促進新的工業大規模生產與傳統藝術和設計的融合。德國阿爾費爾德萊恩的法格斯工廠(Fagus-Werk)是他們最著名的作品。這結合了現代主義的形式反映功能原則,以及為員工提供健康工作條件的理念。然而,他們的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格羅皮烏斯應征入德國軍隊。


法格斯工廠
(圖源:Archdaily,Martin@Flickr)
02/ 建筑思想 機械是現代設計的媒介
和許多時代先鋒一樣,格羅皮烏斯認為建筑師必須為社會最緊迫的問題----大規模住房問題做出貢獻。他意識到從手工制造到機器生產的轉變的趨勢不可逆轉。大規模生產住宅,需要建筑師與工業生產合作。他相信“利用只有機械化本身能帶領人們超越機械化的生活”, 機械是現代設計的媒介,是使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手段。

應用Bron System 預制混凝土板建造的住宅,柏林
圖源:https://mitp-arch.mitpress.mit.edu/pub/otp0mh38/release/1
標準化結構
多樣性組合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是實現大規模生產的首要條件。格羅皮烏斯認為建筑組件的統一能提高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他推崇將建筑物的結構分解,工廠預制組件并批量生產,然后在工地組裝。但他強調,標準化的不是整個建筑,而是各種組成部分。這樣客戶可以根據需求建造可變化的方案。

1927年格羅皮烏斯于Weissenhofsiedlung 實驗性房屋中應用預制板
(圖源:The Dream of theFactory-Made House, The MIT Press)
格羅皮烏斯相信,組件預制不會限制設計自由。因為每一棟房子和公寓都會留下個人的印記,正如我們所穿的衣服一樣,人總會在空間中找到表達自己個性的空間。

格羅皮烏斯位于馬賽諸塞的家的起居室
圖源:Jason Fulford 為《紐約客》拍攝
整合的學科、統一的建筑
在這工業預制趨勢下,格羅皮烏斯認為建筑設計要求每個組件精簡有效,并能自然地融入綜合的整體中。這個綜合的整體超越其結構功能,符合人們的物質和心理的舒適以及個性化的需求。而建筑師作為現代建筑業的組織者,整合科學、社會、技術和經濟因素是建筑師的基本任務。

格羅皮烏斯家里擺滿了包豪斯設計的物品,簡潔而統一
圖源:Jason Fulford 為《紐約客》拍攝
3/ 教育理念
覆蓋所有設計分支的學校
1919年,格羅皮烏斯創立了世界著名的包豪斯學院。在《新建筑與包豪斯》中他寫道:
" 我看到一個建筑師不可能希望實現他的想法,除非他能夠充分影響他國家的工業,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設計學派。除非那所學校成功地獲得了權威的意義。 我也看到,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一整群的合作者和助手:他們不會像管弦樂隊一樣自動地服從指揮棒,而是獨立地工作,又密切合作,以促進共同的事業。 這種對所有設計分支的基本統一的想法是我創立原始包豪斯的指導靈感。"

由費寧格繪制的包豪斯創校宣言封面木版畫。寓意著所有藝術門類共同創造一個偉大的綜合藝術體。
(圖源:哈佛藝術館 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
格羅皮烏斯希望尋找一種將藝術和工作重新結合的方法,為更廣泛的從電器到住宅的工業大規模生產做準備,進而服務更公平美好的社會。因此,他認為包豪斯現代建筑藝術,就像人性一樣,其范圍應無所不包,并最終創造統一且不可分割的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k)。
格羅皮烏斯試圖培養出同時精通藝術和技術的合作者。每個合作者都全面的了解總體設計目標及采用他的原因,他們對共同任務貢獻自己的創造的,并保持最終形式的統一。
藝術結合技術的課程
包豪斯的教學重視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術的結合。學生由學徒開始,分別由形態導師(Form Meister)和技術導師(HandwerkMeister)共同指導。形式導師教導學生認知人類感官中最基本的審美形式和概念,觀察方法,及藝術表達方式;而技術導師由各個領域技藝精湛的手工匠人教授。

包豪斯課程結構
(圖源: Wikimedia Commons)
包豪斯的課程結構圖中展示了四個向圓心層層遞進的學習階段。在第一階段,學徒將學習構成世界的基礎視覺形式和色彩。在第二個階段,學生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坊,去跟隨一位工藝大師去學習木工,金屬,或是燒陶等。同時,工作坊還會有形式導師共同執教,幫助學生將上一階段學習到的形式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工作坊的訓練中讓學生真正的結合藝術思維以及匠人技巧,甚至能創造一些可以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出來。
包豪斯明星導師陣容強大,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藝術家,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和保羅·克利(Paul Klee)等人。

包豪斯的大師們
圖源:Getty.edu

Howard Dearstyne,包豪斯分析練習,1925
(圖源:哈佛藝術館 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

華根菲爾德臺燈
簡潔精妙的造型和對玻璃金屬的應用,是經典的包豪斯風格作品,但沒有實現大規模工業生產
(圖源:哈佛藝術館 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

由包豪斯藝術大師JosefAlbers設計的嵌套桌
圖源:art.daimler.com

Lilly Reich設計的巴塞羅那系列家具
圖源:KnollArchive
1925年,包豪斯搬至德國得紹。格羅皮烏斯在學校設立包豪斯車間,作為實踐技術-美學-商業綜合需求和大規模生產模型的實驗室。但是好景不長,由于希特勒痛恨現代主義, 并在1933年強行關閉了這所偉大的現代設計學院。格羅皮烏斯于1937年搬到美國,被任命為哈佛大學教授,僅一年后成為建筑系主任。


包豪斯大樓的車間內部空間可自由流動,鼓勵各學科合作。
圖源:www.bauhaus-dessau.de
4/ 后記
包豪斯設計學院雖然僅存在了14年,但包豪斯的成員們將他的理念帶到了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格羅皮烏斯和他的教學方法在世界各地的建筑學院中延續。比如以實際項目為依托的工作坊教學依然是美國設計教育課程的核心課程。我們仍然能在現代城市和生活中看到包豪斯精神的影子:比如現代都市的預制立面,“少即是多“的蘋果手機設計,可以自由搭配組裝的宜家家居等等。
自格羅皮烏斯時代以來,人們對機械的應用和工業理性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但是回顧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一百多年前對機械生產和現代社會分工與合作的洞見,仍然能給當今的建筑實踐和現代生活帶來新的啟示。

格羅皮烏斯和他的學生在包豪斯工作室的合影
圖源:UrsulaKirsten-Collein,柏林
作者|Bobo Cai
編輯|Rugui
發文編輯|Dipo
審核編輯|Linqi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官方觀點和立場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Reference:
“包豪斯的理論和組織”,瓦爾特·格羅皮烏斯,1923,<https://www.germanhistory-intersections.org/en/knowledge-and-education/ghis:document-203>
《新建筑與包豪斯》,瓦爾特·格羅皮烏斯,1965
The dream of the factory-made house: Walter Gropius and Konrad Wachsmann, Gilbert Herbert, MIT Press, 1984
哈佛藝術館包豪斯收藏系列,https://harvardartmuseums.org/tour/the-bauhaus/
創造包豪斯的人,紐約客,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4/29/the-man-who-built-the-bauha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