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漂浮建筑」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人類文明便是伴隨水源開始,人類在河流、湖泊、濕地、海洋邊建立部落,形成最早的聚居點,其中不乏有與水共生的文明延續到了今天。

文萊水上村莊 ? 網絡
位于文萊的水上村落(Kampong Ayer)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蹺定居點。這個漂浮的村莊,充滿了由石柱支撐,木板蓋成的水上房屋。

海南的疍家屋 ? 網絡
位于中國海南的疍家人,也同樣保持著伊水而居,居住地由一個個船屋相連組成,保持著與水共生的生活模式。我們也可以以此窺見傳統水上生活的真實景象。
1960 年代,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理論在這一時期涌現,其中便不乏與海洋城市相關的設計理論。
丹下健三的東京灣規劃,作為其新陳代謝理論的一部分,標志著現代海洋城市理念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漂浮建筑,以現代主義建筑理論為基礎,通過在海洋上建立高效的交通網絡、有序擴張的社區模式等等,以創造水上烏托邦。


丹下健三,東京灣規劃方案 ? 網絡
時間來到21世紀,隨著全球變暖、人口問題的加劇,以及建造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聚焦水上城市理論。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BIG 與非盈利組織OCEANIX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工程中心共同提出的Oceanix City。項目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礎,Oceanix City被構想為一個人造的生態系統,能夠對能源、水、食物和廢棄物的流動進行調控,從而為模塊化的海洋都市創造藍圖。



Oceanix City ? 網絡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可持續水上城市的原型構想,該項目在概念方案階段的可行性相當高。旨在通過有機式的生長、變化和適應,從一系列小型的社區發展為可以無限擴展的城市。
02/「漂浮的陸地」關于建筑和水的思考
關于漂浮建筑的概念方案不在少數,建成項目也正在不斷發展中,世界各地正面臨海平面問題的國家都在經行著不同尺度的項目實踐。
自給自足的漂浮辦公

? Sebastian van Damme
由Powerhouse Company為Global Center on Adaptation設計的漂浮辦公樓,因為其優秀的碳中和能力,被譽為一艘“自給自足的未來之船”。
三層樓高的建筑,被建造在一組15艘的“混凝土駁船”上,使其能夠漂浮在鹿特丹的水面。

? Sebastian van Damme

? Sebastian van Damme
建筑主體采用木結構,包括交叉層壓木(CLT)樓板,有助于減少建筑物的碳排放,并確保其足夠輕,可以漂浮。電力系統則來自屋面的太陽能板,周圍的河水則用于被動加熱和冷卻系統。



? Sebastian van Damme
同時,建筑做到了全裝配式建造,拆卸后可經行回收利用,為循環經濟做好了準備。

? Sebastian van Damme
這座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漂浮建筑,在成為鹿特丹港口提供新地標的同時,為漂浮建筑的可實施性提供了指導價值。
漂浮森林

? ph-Daniela Di Corleto
關于水上生活的另一個重要議題便是,如何在水面上創造綠色的大地景觀。
在今年的米蘭設計周上,博埃里建筑事務所便將植物集中在漂浮的小島,濃縮為一片水上森林,增加城市綠地的同時,提供全新的社交空間。


? ph-Daniela Di Corleto
“小島”的底部選擇鏡面不銹鋼及木材作為主要元素。使整個森林能夠更好的融入水面。

? ph-Daniela Di Corleto

? ph-Daniela Di Corleto
03/不一樣的聲音: 是「未來」還是「噱頭」
雖然肉眼可見的環境破壞,加快了人們對漂浮城市的討論,各式各樣的建成項目也增加了大眾對于水上城市的信心,但由于漂浮建筑背后成本、技術、管理權、所有權等等的復雜因素,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環保主義者也對其是否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而產生質疑。

Hi Sea漂浮酒店 ? 夏至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在去年紅極一時,位于福建山東島,被譽為“孤獨的海上酒店”Hi Sea 漂浮酒店。8000元一晚的價格和其“避世小屋”的宣傳標簽,讓它在社交媒體上一度爆火。

Hi Sea漂浮酒店 ? 夏至
然而,在上熱搜的第二天,Hi Sea便因非法占用海域、排污入海等問題被海警拖離,停業整頓。漂浮酒店的失敗不僅暴露了水上建筑建造本身的問題,更是引出了其背后更復雜的所有權、監管權等問題。
此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爭議便是,漂浮建筑可行性的背后,往往代表著高昂的造價,這就預示了只有少數社會階層能夠負擔的起,而真正飽受海平面侵蝕的往往又是無法負擔的底層人們。

馬可可 ? 網絡
位于尼日利亞的馬可可(Makoko),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平民窟”,也被戲稱為“非洲威尼斯”。
在這里約12萬的人口,生活在木制、竹制的水上房屋,獨木舟為最普遍的交通出行方式。居民保持的最傳統的“與水共生”的方式,油膩膩的水可以讓人們打魚為生,但隱藏著巨大的威脅,由于沒有排污系統,這里疾病肆虐。

馬可可 ? 網絡

馬可可 ? 網絡
也并非所有人都忽視了這里,早有建筑師和慈善機構注意到這個脆弱的水上社區。
2012年,NLE建筑師事務所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德國海因里希·博爾基金會的贊助下,為馬可可設計了“浮動學校”,并計劃將其作為三期開發的第一階段,希望在這里形成互鎖的浮動住宅、浮動社區。

浮動學校 ? NLE建筑師事務所
以木材為主的兩層三角形建筑,通過塑料桶制成的底座漂浮在水面上。并且,建筑師將光伏電池應用于屋頂,結合雨水收集系統,使浮動建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規劃效果圖 ? NLE建筑師事務所

2016年威尼斯雙年展 ? Laurian Ghinitoiu
該項目于2012年10月開始建設,并于2013年完成。并在201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被授予銀獅獎。不幸的是,在得獎后的一周內,位于馬可可的浮動學校,便在狂風暴雨下轟然倒塌。在其“存活”的三年中,這所學校也僅僅只為200名學生進行了四個月的課程。而其后續的建設計劃,也不了了之。

倒塌的“浮動學校” ? 網絡
04/結語
「漂浮建筑」華麗、低碳的外表下,往往隱藏著復雜的權力和管理體系以及高昂的造價。也許對于「水上城市」來說,真正的難點不是建筑設計上的腦洞,也不是建造技術上的突破,而是其背后關于“為誰而設計?的討論。
關于「漂浮建筑」,屏幕前的你怎么看呢?「漂浮建筑」究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利器,還是一時噱頭呢?
作者|OCtect
專欄編輯|Yihan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A Deep Dive Into the Sad Story of the Makoko Floating School | ArchDaily
Makoko Floating School / NLé | ArchDaily
【馬可可】人們眼中的“水上貧民窟”,是他們徒手創造出來的全世界 (douban.com)
8000元一晚的海上漂浮酒店被拖走!涉非法占用海域|東山島|東山縣|紅海_網易財經 (163.com)
“Oceanix City”漂浮城市 – ALA-Designdaily
海席|Hi Sea 漂浮酒店,福建 / 平衡空間設計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
Powerhouse Company builds floating office in Rotterdam's Rijnhaven (dezeen.com)
鹿特丹漂浮辦公樓 / Powerhouse Company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
2022米蘭設計周全新作品:漂浮的森林 / 博埃里建筑設計事務所 - 谷德設計網 (goooo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