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起,全國多地的住建局開始更名 —— 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改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簡稱“住更局”。

從“城鄉建設”向“城市更新”的轉變,不僅僅是幾個字的差異,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落幕——那個以大拆大建為特征的城鎮化時代。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注重持續維護與更新的新時代,它要求我們在已有的城市肌理中,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深圳,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典范,曾是創新實踐、先進思想和制度革新的發源地。然而,如今它正與國內眾多城市一同面對土地資源的枯竭和建設容量的飽和,這一挑戰考驗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能力。

圖源網絡
在存量時代,如何保證公共建筑(如學校、醫院、文體中心)不會在經年累月的慣性操作下,淪為平庸設計的大本營?如何在保證功能的基礎上,兼顧文化與社會價值等學術性話題?
在未來漫長的發展道路上,還有多少次變革等待發生?
作者|可達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早期建設時期
深圳是一個很大程度上遵循規劃而快速長成的現代都市。它在四十年間以高度時空壓縮的方式,成為今天實際人口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創造了一個中國城市化的奇跡樣本。
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發展重心落在滿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層面。特區政府開風氣之先,根據地理特性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片區,如蛇口工業、羅湖國貿、華僑城主題公園、福田金融 。

蛇口工業園是中國首個開放的工業園

羅湖國貿片區因毗鄰香港,成為深圳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之一
深圳福田中心區的“13姐妹樓”由美國 SOM 建筑事務所承擔整體規劃角色,國內外各家建筑公司參與了建筑設計。建筑具有濃郁的美國風,以石材樓體為主,外形與色彩統一,樓底采用了廣東騎樓的元素,樓宇間建有小公園,可以舉辦活動。

樓宇環繞著街心公園的做法從觀念上提升了整個深圳設計界的認知,公園成為了城市綠化與周邊建筑之間的關系連接器。到今天,深圳已發展為擁有豐富公園資源的“千園之城”。
藏匿著十三姐妹樓中間的街心公園

商業與公園之間的空中廊橋 圖源網絡
高速發展時期
千禧年后,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極大提升,以大型公共文化建筑作為街區活力引擎、提高城市空間品質的趨勢越來越清晰。
深圳也從大刀闊斧的區片建設,轉向以公建為錨點形成新聚落的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坪山文化聚落,就以其獨有的文藝氣息成為了市民出行游玩的熱門目的地。

2012年,“坪山文化聚落”方案設計展開國際競賽,坪山新區管委會主辦,深圳招商地產承辦,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推出了獨特的“集群設計競賽”( 聯展) 模式—— 既以“ 1+X+1(X≥2)” 模式組成設計集群, 由牽頭總建筑師( 機構) 、 X個知名建筑師( 機構) , 以及深圳本地甲級院組成集群團隊。最終,直向建筑、都市實踐、開放建筑與深圳歐博設計組成聯合體贏得競賽。

坪山文化聚落由圖書館、大劇院、美術館三大主體建筑組成,展覽館、文創體驗館、會議中心、書城、影城等其它功能亦在建設進行中,是集文藝演出、文化閱覽、公共藝術展覽、文化體驗、高端會議等多種文化功能于一體的深圳東部文化新地標。


坪山美術館 by 直向建筑 ?蘇圣亮

坪山大劇院 by OPEN ?曾天培

坪山大劇院 by OPEN ?雷壇壇

坪山大劇院 by OPEN ?雷壇壇
坪山文化聚落誕生于一個與早期大手筆大規劃完全不同的管理體系。在深圳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周紅玫處長的組織下,競賽于前期開展了系統的、城市層面的學術策劃,聯合空間生產鏈條上各大相關部門,對全過程組織管理模式進行統籌和“再設計”,并全方位、全過程地為優秀設計的誕生和落地提供持續性保障。
圖源網絡
2016年,粵海、蛇口、西麗的文體中心相繼啟動設計進程。這三所文體中心都坐落在城市密集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立體化道路,成為街區的垂直文化聚落。深圳規自局周紅玫再次以學術策劃的思路,將三個散落在不同街區的文體中心打包起來, 開展系統的議題思考和前期定位。
競賽前期策劃階段, 組織了專家工作坊, 針對三個項目所在不同地點的各自突出問題量身定制任務書。扎實的基礎性工作, 幫助界定出了目標清晰的項目愿景和實施策略, 也由此吸引了大量解決問題型的國內外優秀設計師參與競標。
粵海文體中心 by 都市實踐
在保證各類場館功能獨立運營的基礎上, 建筑師嘗試突破城市開放空間僅限于地面廣場的概念, 將其抬升至空中并與建筑體量在垂直方向上進行疊加。

粵海文體中心 by 都市實踐
由此形成的若干相互連通的空中公共活動平臺, 在建筑不同高度上都能提供良好地與城市互動的體驗。平臺層置入靈活實用且更具公共性的新功能, 成為激發都市活力的空中城市客廳。

粵海文體中心 by 都市實踐
專業統籌的競賽組織能夠幫助街區建立起新的文體文化建設目標, 彌補原片區散點、 割裂的狀態, 讓文體中心成為聯系周邊社區的嵌入式“文化生活錨點”,這將對整個街區形成網格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空間系統的串聯和覆蓋。對多個同類型建筑的設計管理進行精心組織, 可以成為城市建成區活力再造的有效工具,煥發具有在地特征的城市公共生活。
存量更新時期
經過四十多年的迅猛發展,深圳已成為一個高密度超級大都市。極限式的城市擴張導致土地資源面臨枯竭,用地不足與土地稀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建設開始進入存量時期。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的學齡兒童數量一直遙遙領先,過往粗放型城市化留下了眾多平庸低質的中小學校舍,其空間難以適應現代教學理念。加上學校設計規范滯后、建設機制呆板等諸多沉疴痼疾,存量時期的校園改造迫在眉睫。
自2017年開始,深圳發起了多項圍繞中小學校園的改造行動,如福田區“新校園行動”“騰挪校舍”,南山區“百校煥新行動”。在建筑學語境下,深圳“新校園行動計劃”&南山“百校煥新行動”發起人/總策劃人 周紅玫召集的建筑師群體開始嘗試對校園現狀進行“織補式”介入,一校一策,一題一議,微小而恰當,每處煥新改造都直面學校最真實且迫切的問題。

在碧榕灣幼兒園,建筑師以“榕林日暖”為概念,統籌改造了原建筑外立面散碎的形體及雜亂的配色,改善了室內自然采光,營造了嶄新、舒展的整體建筑形象。


碧榕灣幼兒園外立面改造前后對比 ?ACF 域圖視覺


音體室改造前后對比 ?ACF 域圖視覺
在海月華庭幼兒園,設計師通過立體連廊激活、聯通外部空間,整合玩樂、儲物、科教等多重功能于一體,讓小小的校園擁有了豐富的微型地理環境。

教學樓的里面也進行了雙重更新,既提升了外部形象又改善了內部走廊空間。


在瑞河耶那幼兒園,首層門廳原為一處過道式空間,難以利用。設計師根據將門廳平面一分為二,形成仍做過道式門廳使用的“白色大廳”以及可以通過玻璃折疊門靈活開合的公共集會空間“扇廳”,通過玻璃折疊門和窗簾的靈活開合滿足不同功能需要。


瑞河耶納幼兒園門廳改造前后對比 ?ACF 域圖視覺
深圳的新校園行動不設資質門檻,參與的年輕建筑師數量眾多,創意也得以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由于公建項目的特殊性,這項行動中,周紅玫處長盡可能多地保護了主創建筑師的設計主導權,并賦予建筑師在項目落地過程中的一系列決策權。換言之,這是中國正在推廣探索的“建筑師負責制”的小范圍先鋒實踐。也正因如此,才誕生了與過去四十年里全然不同的校園新面貌。
設計管理者的角色
公共設計管理是一門嶄新的管理學科,它跨越專業、行業、部門的角色壁壘,以“社會共同體”方式進行空間干預、建立合作和參與,保障公共空間利益,建設人性化可持續發展城市。
時代變遷,公共設計的管理策略也隨之不斷轉變,每次轉變都是嘗試、變革、探索。公共設計管理者,這種從未被明確定義的“總策劃/總協調人”角色應時而生。

一名優秀的公共設計管理者,能同時扮演好多個角色。他/她首先是發起者,需以建筑學背景敏銳把握城市快速發展產生的急迫問題,以更高站位、更研究性的學術視角介入,尋求突破與創新。
他/她還要是召集者,熟悉政府運作機制與法規,能充分利用政府調配空間資源的優勢保護公共空間利益。

接下來,他/她需要成為一個協調者,促進政府、業主、設計方、建設方、專家和公眾等多方訂立“社會空間契約”,同時又要對設計有高度認同,保證設計精髓的實現。
他/她最好還能是一位卓越的推廣者,不僅能夠汲取和總結實踐中的寶貴經驗,而且能夠積極推動公共設計管理政策的持續革新和優化,進而塑造出一套高效、可持續的管理機制,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帶來持久的活力與創新。

結語
從高歌猛進的城市化浪潮,到腳步放緩的建筑存量時代,城市的持續發展愈發依賴于那些既具備專業素養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公共設計管理者,他們在城市發展的脈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紐帶角色。
深圳當下的城市更新實踐遠非一個簡單的舊改工作,里面包含了很多宏大的議題:如何保育歷史?怎樣塑造場所性的景觀?怎樣連接建筑與城市?
優秀的管理者能永葆一顆敏感的心,讓公民與百姓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這將是存量建筑時代重要的社會使命。
*本文參考了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周紅玫演講《以創新的公共設計管理重塑城市空間和社會肌理》、《林中路上—— 福田新校園行動“8+1建筑聯展”三校園建成回溯》,感謝深圳“新校園行動計劃”&南山“百校煥新行動”發起人/總策劃人 周紅玫女士的分享。
發文編輯/網站審核|Yirou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Reference
《建筑學報》林中路上—— 福田新校園行動“8+1建筑聯展”三校園建成回溯
https://mp.weixin.qq.com/s/VuNE3l3HQ2L-am1xkXH3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