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傳海報
一山一湖之山湖對望:西樵山、聽音湖
一島一墟的江岸相守:平沙島、太平墟
三村一園的村田輝映:松塘村、儒溪村、凰崗村、漁耕粵韻

藝術節8個景區地圖
無論是以自然和古韻為主題的西樵山,還是以水為主線的儒溪村,甚至是活化曾經繁華的太平墟,8個有著不同主題的景區,散落著形形色色的作品。

中外藝術大咖云集
此外,南海藝術節也延續了大地藝術節固有的“藝術護照印章打卡”模式,除了滿足收集癖的朋友之外,更是借此將游客帶到當地的每個角落。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藝術護照
說到大地藝術節,不少人會立刻聯想到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Echigo-Tsumari Art Field)”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
中日兩地的藝術季究竟有何異同?以藝術為手段的鄉村振興,在中國語境下,如何發展出具有本土性新模式?最重要的是,藝術真的能起到振興鄉村的作用嗎?村民是否需要藝術?

日本兩大藝術季海報(源自個別官網)
被時代遺忘的“齒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正忙于發展城市經濟,以期望回歸世界舞臺,產業核心也隨之轉向服務、資訊、科技等第三產業,而農業則逐漸成為“低性價比”的代名詞。隨之產生的連鎖效應是越來越多的鄉村開始面臨人口外流、老齡化、產業沒落、土地荒廢等問題。

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
曾是古越后國和妻有莊的新潟縣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等地區,以及介于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的瀨戶內海諸島,也是這一社會現象下的犧牲者。當然,不僅限于日本,多數發達國家的鄉村都難逃類似窘境。
越后妻有地區幅員760多平方公里,比大東京都會區(628平方公里)還廣袤,蘊含繩紋、農耕、山林和大雪等獨特的日本里山文化;而瀨戶內海諸島及沿海城市,則以漁業、自然景觀和海洋祭典文化聞名。藝術季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改善和振興這些被時代遺忘的“齒輪”。
注1:里山是日文山間農村聚落的意思,可以參考?鬼滅之刃?。


越后妻有地區的里山風情
大地藝術季的“幕后推手”
談及大地藝術季,就不得不提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日本兩大藝術祭都是由他一手操刀的。北川先生1946年生于新瀉縣上越市。畢業于東京藝術大學佛像雕塑史專業的他,一直致力于向大眾傳播藝術的價值,36歲(82拉菲開始釀造)成立藝術前沿藝廊工作室(Art Front Gallery)。

北川富朗
或許因為老家在新瀉縣,又或是藝術史的背景,北川先生的關注點逐漸聚焦在藝術與草根階層的結合,他希望結合藝術、文旅與在地特點,振興日漸沒落的鄉村地區。
幸運的是2000年,新瀉縣十日町市和津南町政府對外征集地方振興方案,最終北川先生和團隊的“藝術季”提案雀屏中選,便有了第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倍樂生(Benesse)*創辦人福武總一郎見證了這一先行者的成功,十年后邀請北川先生策劃了2010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注2:倍樂生前身為福武書店,主打兒童教育,巧虎樂智小天地就是旗下的產品。
注3:除了南海大地藝術節,國內的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2021藝術在浮梁大地藝術季、2021桐廬大地藝術節等,也都邀請了北川先生擔任顧問。

福武總一郎與安藤忠雄

1992年安藤忠雄設計的倍樂生之家
越后妻有 & 瀨戶內
究竟,這兩大藝術季有什么區別呢?
比較直觀的,是越后妻有將藝術散落在廣袤的農田與山林中。營造陶淵明式的隱世樂園體驗,而瀨戶內則是將藝術散落在荒廢的海島群上,形成跳島式的體驗。雖體驗方式不同,但都是透過讓游客在漫長的抵達過程中沈淀心靈、累積期待,最終放大看到美景與藝術的感受。

越后妻有的隱世樂園體驗

瀨戶內藝術祭的跳島式體驗
造就兩者各有千秋的細節在于,越后妻有是身為「藝術和策展工作者」的北川先生,第一次嘗試將“藝術季”這個概念植入鄉野。新官上任加上對自己家鄉的情感,親力親為的交涉、盡可能的與每位村民共情、訓練藝術家,讓他們把目標聚焦在與村落的連結,而非單純的展示自己的創作,從而真正的透過藝術感動、吸引眾人,讓大眾透過藝術,和村落共鳴。
而瀨戶內則因身為「企業家和藝術收藏家」的福武先生對于建筑的熱愛,在策略上植入更多建筑元素,除了邀請北川先生出任策展顧問外,也和知名建筑師安藤忠雄合作,兩人分別從藝術與建筑的視角,思考瀨戶內海諸島的可能。作品創作也開始采用「名家效應」策略,從最初的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延伸到沙彌島、本島、高見島、栗島、伊吹島,甚至兩座登島港口城市,高松港、宇野港。包含草間彌生、SANAA、藤本壯介等名家的參與陣容也不斷擴大。

豐島美術館 / 西澤立衛

直島新港口終點站“云亭” / SANAA

直島亭 / 藤本壯介

黃南瓜 / 草間彌生
大地藝術季的本質是什么?
大地藝術季是以大地為舞臺,藝術為橋梁,重新鏈接人與自然,重振地方經濟。說到底,藝術季與經濟密切有關。如何做才能不讓人覺得是“地產式”的套娃呢?北川先生在村民、藝術家、作品和參觀流線上下了許多功夫。
藝術季開始前,北川先生與村民召開超過2000場的說明會,意在改變“以藝術吸引游客”、“活化當地”的表層印象。因為大部分人都能預判到,通過藝術活化當地的失敗幾率遠超成功。然而,如果鄉村發自內心的“認可自己”,通過塑造隱世桃花源反向吸引游客,改變傳統 “目的地”為導向的旅游,通過進入鄉村“體驗過程”為核心,心境上的改變,使旅游(Travel)升華成旅行(Journey)。那么整個藝術季的調性,就不一樣了。
“當你汗流浹背時突然感受到風的吹拂,到土的柔軟,空氣的味道時,這也許就是它們吸引人之處。”
——北川富朗
北川團隊盡可能篩選不同領域和類型的藝術家,讓他們駐場理解大地藝術的核心宗旨:“藝術服務于環境”。并讓藝術家與居民協作,參與除草、曬谷等過程,激發創作靈感使作品真正融入鄉野。居民們也自然成為了作品的導覽員,形成“認可自己”的價值觀閉環。

松代梯田計劃

Kohebi志愿者團隊招募
流線與意境的營造
“遠遠的,我們被風中搖曳的白色窗簾吸引,順著視線方向,穿越農田與草皮,來到作品跟前,碩大的方框猶如房間的那扇你我都曾遠眺發呆、做夢與幻想的窗,從白框望出,你看到或想起了什么?”

為了無數失去之窗|內海昭子|2006越后妻有
材料與環境的感動
“以「木」之名的合掌屋佇立于隧道口,暗示著旅程的開始。初入隧道,壁燈的微光映照著以「土」之名的混凝土墻,引導著旅客前行。以「金」之名的隧道洗手間,單面透鏡變形了隧道、新奇感使人駐足圍觀。鄰近終點前,環繞的圓鏡泛出以「火」之名的橙紅光。最終抵達終點,以「水」之名的鏡池使半圓的隧道回歸完整,遠方的風景沿著墻壁的不銹鋼板,超現實的模糊感嘗試著和旅客對話。”

光之隧道|MAD|2018越后妻有
文脈與記憶的延續
藝術家五十嵐靖晃和由瀨戶大橋連接的沙彌島、瀬居島、與島、巖黒島、柜石島這五個島嶼上的漁民和居民,運用地方漁網,一同編織創作了「天空織網」。景觀透過網眼被重新捕捉,將居民、大海、島嶼的記憶聯系在一起,讓游客感受與看見居民眼中的自然。2016年更是加入了西邊的本島、牛島、広島、手島、小手島,10島近100人,一同打造巨型織網。

天空織網|五十嵐靖晃|2013瀨戶內

天空織網|五十嵐靖晃|2016瀨戶內

天空織網|五十嵐靖晃|2016瀨戶內
藝術背后,面臨的問題
以上的成功是從藝術的視角看結果,當我們以振興的視角出發時,會發現近年的兩大藝術季,也有不少作品和現象被人詬病。例如第三部分提到的「名家效應」的建筑與藝術,身處鄉野里的民宿卻價格不斐,一些藝術作品與地方的關聯度微乎其微等等。此外游客過度探索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正常生活,也是一大矛盾點。
這些事件,是由于地方自主性和認可性、策劃團隊無法頻繁溝通、游客素質等問題產生的。當策展團隊離開之后,鄉村又回到曾經的蕭條狀態。最終落到“策展團隊認為居民扶不起;村民認為沒要求誰來振興”的窘境。
“當村民擁有能自行孕育出在地魅力的能力,并且可以思考他們家園的未來,才是藝術祭最大的價值”,要想實現北川先生的這個夢想,確實有一定難度。
金繕:時間的痕跡
“可以有藝術,但沒必要”是前些日子很流行的一句話,藝術的價值在于它有別于方程式,沒有模板,沒有對錯。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也恰好是他的弱點。居民不擅長藝術,又何苦讓他們接受藝術呢?
回到最初的提問:藝術真的能起到振興鄉村的作用嗎?村民真的需要藝術嗎?你或許意識到,不是解法出了差錯,而是問的問題不對。倘若換成村民需要被振興嗎?村民知道自己所擁有在地“資產”的魅力嗎?或許能找到解法。
有一種傳統工藝技術——金繕。它不是整個更新,而是補丁式的哪里壞了補哪里。金繕不僅僅是一種工藝,更是一種哲學,將破損和修補視為物件歷史的一部分,而非掩飾時間的痕跡。
北川先生模式的成功在于激發當地特色。進行田野調查的期間,找出屬于地方的特色。通過不斷的溝通與說明會,從居民自身熟悉的事物出發,激發他們對自我的肯定、認同與熱愛。若熟悉務農,那就推廣農業,豐年祭、采收體驗等等。若是漁業,那就推廣海釣、料理教學等等。這些都成熟了,最后才是藝術的植入,提升環境和品味,起到點綴與加分的效果。
類比金繕工藝,師傅可以只用生漆(在地特色推廣)修補破損的器皿(鄉村),也能在生漆中加入金、銀粉等混合物(藝術),讓使器皿乘載了新舊的對比,多了一絲韻味與美感。
能讓人自發感受到“do no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的藝術,才能真正承載“橋梁”的功能。
專欄編輯|Yihan
發文編輯|Shixin
審核編輯|Zy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1118740905.html
https://www.echigo-tsumari.jp/
https://setouchi-artfest.jp/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0587?template=fashion
https://www.koryu.or.jp/Portals/0/nittaichiteki/fellow/2017/2017liyahui.pdf
https://echigo-tsumari.bhm.idv.tw/2018-echigo-tsumari/art-mix-with-nature/for-lots-of-lost-window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