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ristopher R.Ng-Hardy
注冊景觀建筑師,Sasaki資深設計主管,
伯克利客座教授,康奈爾客座教授,
ASLA會員

Junko Nakagawa
Atelier Ten(A10)咨詢公司設計主管
中川淳子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可持續設計顧問,并且擁有注冊建筑師執照。她擅長為規劃項目提供可持續設計方面的咨詢。淳子與克里斯一起參與了希臘埃利尼科大都會區公園項目,提供了可持續設計與低碳設計的關鍵指標的建議,提供技術分析,將低碳設計策略整合到景觀設計中。
參與本次采訪的兩位設計師Christopher R. Ng-Hardy與Junko Nakagawa在2022 ASLA會議上與來自CMG(一家美國城市設計和景觀建筑實踐公司)的設計主管Lauren Bergenholtz, 以及來自Wintergreen(一家美國建筑與規劃設計公司)的主持設計師Justin Winters共同舉辦了低碳設計工作坊,介紹了在規劃設計各個階段的低碳策略。
工作坊主要討論了五大議題:
1.設計對自然界中碳循環產生的影響;
2.科學制定減碳目標的原則;
3.降低碳足跡的具體方法;
4.與客戶溝通低碳理念;
5.低碳項目的管理方法。
設計過程中各階段的低碳策略
█ 在項目的規劃階段,碳良知APP與“Path finder”等工具如何幫助設計師制定科學有效的低碳減排目標?
C:規劃階段的重點是制定一個科學可行的碳排放、碳中和目標,既包括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隱含碳排放,又包括落地后運用與養護過程中的運營碳排放。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反復論證的過程,將影響后續各種類型的場地在項目中的面積比例、材料選擇以及具體施工方法。
目前標準的碳追蹤工具大多服務于更偏后的設計階段,如擴初設計(DD)。因為該階段大多明確材料的類型和數量,以方便地計算項目的碳排放量。很少有在項目前期用以計算碳排放的工具,所以我們開發了碳良知APP(編輯按:Carbon Conscience App,一款由Sasaki開發的適用于規劃與設計初期階段的碳排放計算工具www.sasaki.com/voices/introducing-the-carbon-conscience-app/)?
碳良知APP提供數據,并幫助設計師打造從低碳排放至零碳排放,甚至碳負的規劃架構。設計師可以在這款APP上設置場地的用地性質、建筑樓層、基本材料、自然區域與生態系統類型等。根據輸入的內容,對比不同的用地類型組織、結構系統、景觀面積以及幕墻材料的碳排放、碳儲存及植物固碳量。設計師可以通過嘗試將草坪變成濕地,鋼結構建筑變成木結構,混凝土鋪裝變成石材鋪裝,有效地減少碳排放。此外,規劃階段還可以通過一些政策工具進行碳轉移,比如在場地外造林,從而吸收項目所排放的碳。
該APP目前還處于測試階段,大家可以免費使用并給予反饋。

APP使用界面等 ? Sasaki
█ 可以結合具體項目和我們聊聊APP的應用場景嗎?
C:淳子和我一起參與了希臘埃利尼科大都會區公園設計項目,并使用了碳良知APP幫助公園實現高標準的碳中和目標。
雅典大都會公園設計項目是對雅典舊機場以及2004年雅典奧運會場館區域進行適應性改造。目前場地80%的區域是硬質地面,20%的區域內存在多樣的生態系統。未來這個比例會反轉,硬質區域會減少到20%,綠化空間擴展到80%,使之成為全歐洲最大的海岸公園。這是一個復雜的復合開發項目,包括了建筑、公共空間、棲息地重建等內容。并且這個項目是由私人開發商開發,他們將會負責前期的建設與后期的運營,這對我們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規劃非常有利。該項目不僅需要考慮材料本身的隱含碳,也需要將材料壽命、材料更換的成本統一考慮,也會更多考慮植物的固碳作用以及后期運營產生的碳足跡。
由于這個項目位于地中海氣候區,當地植物類型無法固定大量碳,這讓實現碳中和變得非常棘手。從我們收集的數據判斷,就算竭盡全力,該項目仍需要35年才能實現碳中和。如果項目位于蘇州,利用本土植物實現碳中和將會容易很多。最后,我們決定采用大規模造林以及濕地重建,盡量避免 “綠色清洗”( Green wash),讓 “低碳”淪為一種營銷手段。


希臘埃利尼科大都會區公園項目的碳中和預測 ? Sasaki
J:這是一個超大尺度項目,占地超過243公頃,因此前期規劃與景觀設計會對場地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可持續設計顧問,我們提供了很多定量數據,進行了大量對比計算。如果沒有數據支撐,很難說服客戶采用我們的碳中和策略。
在項目的不同階段,我們使用了相應的工具進行分析。從前期規劃到概念階段,我們使用碳良知APP分析整體布局,并根據A10的數據調整APP,使其適應地中海區域的氣候與植物類型。之后的方案階段到擴初階段,A10使用了另一款叫Path finder(編輯按:一個由舊金山CMG景觀設計公司開發的碳足跡計算工具,主要用于施工階段碳足跡計算https://climatepositivedesign.com/)的工具,計算具體的碳排放以及碳中和時間。

Path finder ? CMG landscape
█ 規劃階段之后,減碳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C:在具體措施層面,最大的減碳措施是大幅減少混凝土鋪裝路面的面積。希臘人非常喜歡混凝土,他們非常擅長混凝土材料的各種工藝,對于混凝土的使用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混凝土壽命非常長,比波士頓的混凝土60年的使用壽命要長很多。因此,相對而言,在希臘混凝土的全周期碳排放并不高。盡管如此,混凝土的碳足跡還是很高,所以我們說服客戶將50%的混凝土鋪裝換成水泥穩定級配碎石鋪裝。
另一個可以替換混凝土的材料是石材。雖然石材在美國是一個高檔材料,但是其本身的碳足跡很低,并且場地50公里范圍之內就有采石場,運輸的碳足跡很低。但這是一個特例,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地區。
我們還發現在雅典,使用木材對減少碳足跡沒有很大作用。雖說木材中一半的質量都是碳,但是希臘本地沒有成熟的木材產業,使用的木材大多依賴從北歐或東歐進口。根據這些實際情況,我們相應修改了碳良知在此項目上的參數。


希臘埃利尼科大都會區公園,材料再利用 ? Sasaki
還有一個策略是減少草坪的面積。我們建議只在使用頻率高的地方鋪設草坪,比如室外劇場區。需要為這些區域布置灌溉系統以及排水盲管,提供額外的養護工作。其他的區域種植不需要澆灌以及排水的本地自然植物群落。通過這種方式減少額外養護,即可在運營期間減少碳排放。事實上,對于地中海植物,過度灌溉會導致疾病。如果客戶想要實現低碳運營,就需要更多的使用本土植物,參考本土的植物群落而非外來物種。

希臘埃利尼科大都會區公園,生態修復 ? Sasaki
█ 在植物固碳方面有什么具體的方法和考量?若在中國干旱半干旱區域中開展低碳項目,需要注意些什么?
C:在植物選擇方面,需要避免“漂綠”,避免為了達到理想的碳吸收量而種植過量的植物。植物設計通常受限于本地的氣候條件。若想降低后期運營的碳排放,就不能種植外來物種,種植密度也不能過大,以避免種下去的植物在幾年內死去。
之前提到過的雅典項目的本土生態系統在碳吸收方面就存在局限性,通過研究參考案例,我們發現當地的河流生態系統固碳效率最高。因此,我們在一定的、科學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河流生態系統的面積。由于場地中所有的河道都已經硬化,幾乎找不到原生的河流生態系統作為參考,所以我們對于植物的選擇非常謹慎,做了很多實驗,避免人為引入不必要的濕地植物類型。
對于位于中國干旱半干旱區域的低碳項目,我的建議也是一樣的:植物的種植與選擇需要在本地生態條件允許下進行,即使這意味著碳吸收量無法達到理論最大值,也好于植物因為缺乏養護而死亡或者被入侵物種取代。
█ 針對施工階段,如何減少碳排放?
C:我覺得材料選擇和施工工藝對于減少碳排放有很大影響。在希臘項目中,我們發現地域氣候會影響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地中海氣候區中的材料,其壽命遠長于其他區域。在踏勘中,我們曾發現一塊擁有2500年歷史的大理石條凳仍可被使用,這也是希臘盛產大理石雕塑的一大原因。
另外,作為美國人,我曾在布魯塞爾曾驚訝地發現他們本地的花崗巖小料石鋪裝路有幾百年的歷史。當地人每次重建道路并不會丟棄這些材料,而是一次次反復利用它們。同樣的施工方法也存在于巴黎,這些花崗巖料石除了邊緣變得圓潤外,其基礎用途與價值并未隨時間而降低太多。

布魯塞爾街頭的彈石鋪裝 ? Internet
這種傳統的建造方式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很少。美國也有這種傳統的石匠工藝,尤其在美國東北部,有大量用石頭做主體結構的住宅,它們很多用石頭壘起成墻。直到1900年,波特蘭水泥才開始大量并廣泛地被用于建設中。由于冬季寒冷的氣候,水泥使用壽命只有不到60年。反復地建設、修繕將會導致大量碳排放。我們有時過于依賴高碳足跡的大規模的建設施工方法,而忽略了傳統智慧。
這些發現讓我想到可以從傳統建造方法中獲得啟發,學會將這些低碳建造的方法變成一種能大量復制的、用于工業生產的建設方法,這樣就可以在施工中實現真正的低碳建造。
具體來說,一個可行的路徑是依靠新的技術來降低成本。比如石材需要手工切割打磨,但隨著90年代數控技術(CNC)的廣泛使用,石材加工的成本降低,與混凝土的價格差異不斷減小,最終到達可以被接受的程度。因此,石材也開始慢慢代替水泥,成為一種鋪裝的選擇,從而幫助項目減少碳足跡。
低碳的設計并不意味著高造價,有的時候低碳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低成本的建設和后期運營。我們需要不停的實踐,在不同的項目中學習,從而真正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中國雙碳目標的落實途徑
█ 中國在頂層設計中制訂并明確了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您覺得在建成環境層面,低碳設計在中國會如何發展?是否有具體措施可以幫助實現該目標?
C: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將會非常復雜。尤其對數據研究得越深入、對結果就越挑剔,這一目標就越難實現。這樣的頂層設計如果輔助以大規模的系統性變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可以實現的。
海綿城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有一系列的設計指標,規定綠地的類型、做法與面積,并設置明確的標準,幫助城市進行雨洪管理。可以看到在短短的5-6年時間,這個標準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公共空間的建設方式。我希望低碳設計在中國能以類似的方式推進,并且幫助改變城市建設的方式。尤其是作為下一輪的城市建設的重點,二、三線城市能夠將低碳作為城市規劃的標準之一,這樣將有利于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在具體措施層面,我們也有一些比較容易實現的措施。例如減少運營碳排放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現有區域進行更新或再開發(urban infill)。這些區域已有的基礎設施會大大方便人們修建新的建筑,增加高品質公共空間。我們不應該在城市邊緣的自然空間中新建項目,因為這樣會破壞現有的自然棲息地,導致大量的碳排放,并減少碳吸收。

校園開發案例 ? Sasaki
在中國,可以制定政策將城市建設項目的碳排放與城市外部濕地、森林等自然修復項目的碳匯項目結合起來。利用碳良知APP得到項目的潛在碳足跡,從而讓客戶知道他們需支付的具體的碳轉移費用。用這些資金支持農村地區的發展,進行大面積的生態修復,比如重建濕地或紅樹林。這種開發模式對于城市發展與鄉村發展非常有利。為了達到低碳目標,政府需要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將建設項目的碳排放與生態系統重建聯系起來,實現碳中和。
出品方:ArchiDogs 筑格傳媒
監制:栗茜
采訪:吳逸青
專欄策劃:朱激清,Monica
采訪提綱:吳逸青
拍攝:吳逸青,李倩宇、邢藝凡
后期:唐悅
文案:吳逸青,朱激清
助理:王怡寧,黃河翔
特別鳴謝:ASLA, Sasaki, Atelier Ten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