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一新”還是“令人失望”?
陷入輿論漩渦的大師作品
2011年,大同市美術館作為大同市御東新區的“五大館”之一正式動工。在“建設古今并美的雙城”指導方針下,大同市政府在與古城墻遙相呼應的御東新區興建五座地標性建筑,并邀請包括普利茲克獎得主諾曼 · 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磯崎新(Isozaki Arata)在內的明星建筑師進行設計。

? 澎湃新聞

? 澎湃新聞

磯崎新設計的大同大劇院 ? 建筑學院
福斯特事務所負責美術館。他們給出的設計方案是四個彼此相連的金字塔,展覽部分則深入地下。從遠處望去,整個建筑宛若從地面上逐漸升起的雕塑。

? Yang Chaoying

? Yang Chaoying
美術館的核心空間是高度37米、跨度80米的中央大畫廊。項目負責人曾在采訪中表示,項目的目標是打造“城市會客廳”,讓以“中央大畫廊”為代表的一系列空間成為民眾、藝術品和藝術家互動的場所。

? Yang Chaoying

? Yang Chaoying
然而,在等待十年后,民眾卻對于終于開館的大同市美術館有了不同看法。
其中,美術館的金字塔造型是討論的焦點之一。有人認為,這種造型是福斯特事務所對其風格的又一次演繹,帶來視覺沖擊的同時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

微信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也有人提出,這種過于現代化的造型與大同市本身的風貌不協調:

微信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此外,超大尺度的展陳空間也飽受爭議。有人覺得這是富有前瞻性的設計,為未來各種尺寸的現代藝術作品提供了展覽空間。

知乎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也有人覺得,大同市美術館的展品尚不足以支撐如此大尺度的展廳,過于寬大的空間是資源錯配。

知乎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這并非外國大師們在中國的文化建筑作品第一次碰壁。
普利茲克獎得主、法國著名建筑師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設計的蘇州灣文化中心被稱贊“俯瞰視角令人驚艷”;

微信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 邵峰

? 邵峰
同時,它也被指尺度失衡、給人帶來心理不適,并當選2021年“中國十大丑陋建筑”。

微信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第十二屆中國十大丑陋建筑評選部分內容 ? 建筑暢言網

? 邵峰
? 邵峰
由另一位普利茲克獎得主西澤立衛(Nishizawa Ryūe)設計的濟寧市美術館,也面臨著“有失水準”的質疑。蜿蜒的片狀屋頂沿續西澤立衛一貫的設計語言,這次卻收獲了“尷尬且不協調”的評價。

? Paulo dos Sousa

? Paulo dos Sousa

微信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能做出廣受贊譽的作品,明星建筑師們的設計能力肯定毋庸置疑。來自中國的委托方們也被吸引,將大體量地標性建筑的設計放心交予他們。
然而,大師們的發揮有時卻得到兩極分化的評價。形式突兀還是突出?空間合適還是浪費?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中國作品,是方案太失敗,還是設計太超前?
? Paulo dos Sousa

? Paulo dos Sousa
“水土不服”?沖突和沖擊
文化差異是背后原因嗎?
總結項目收到的評論,大部分離不開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語境。而此類爭議的發生,則既有文化相遇帶來的沖突,也有超前設計帶來的沖擊。

扎哈設計的廣州大劇院 ? Iwan Baan
具體而言,首先是與中國傳統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沖突。在建筑方面,一些傳統的理念從古代延續至今,在當代中國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風水學至今仍是選宅相地的參考之一。

安藤忠雄設計的上海國際設計中心,戲稱“馬桶樓”
? Tadao Ando
同理,文化建筑作為城市地標、整個城市氣質和精神的體現,市民往往希望其形式具有美好的寓意。因此,一些與“寓意不佳”符號類似的建筑,即使出自大師之手,也容易不被大眾接受。

? 中國新聞網
如法國設計師保羅 · 安德魯(Paul Andreu)主持設計的國家大劇院,因其半橢球形的結構狀如“龜殼”,在方案公布之初就收到了許多反對意見。

? 北京本地寶

豆瓣網友評價 ? 來源互聯網
此外,一些過于“象形”的項目也難討民眾的歡心。大家更渴望這類項目能在概念上闡釋中華文化的內核,而非僅僅在外形上簡單復制文化元素。

? Lacaton & Vassal
如2021年普利茲克獎得主拉卡通和瓦薩爾事務所(Lacaton & Vassal)曾提出的廣州博物館新館方案,建筑師設計了五座“神羊”雕塑貫穿整棟建筑。即使是對于知曉廣州“五羊傳說”的市民,也有些難以接受。

? Lacaton & Vassal

? Lacaton & Vassal
同理,由保羅 · 安德魯設計的太原市博物館也被網友批評連續排開的紅色建筑體量過于死板,不能很好闡釋“紅燈籠”的建筑概念。

? 來源互聯網

? 來源互聯網
而對于另一部分項目,“水土不服”或許只是暫時的,“難以接受”更多是因為建筑的形式和功能跳出了大家原有的認知框架,讓人受到強烈的新鮮感的沖擊。
如普獎得主扎哈 · 哈迪德(Zaha Hadid)操刀的廣州大劇院。在建筑建成初期甚至是尚未完工階段,就有批評稱其“過于放飛自我”,高昂的成本和漫長的建造周期只是“徒費金錢”。

? Iwan Baan

? Iwan Baan
廣州大劇院是扎哈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個建成作品,吸引了無數或好奇或崇拜的參觀者。人們靠近建筑中自由而流暢的曲線,在屬于未來的空間中漂浮和漫步。
? Iwan Baan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座建筑的前瞻性逐漸被發覺,它奇思妙想的形體融入越發現代化的城市肌理而不顯突兀。時至今日,廣州大劇院仍然作為扎哈的得意之作被放在事務所網頁前列。

? Iwan Baan
總的來看,“水土不服”其實是多方面矛盾的體現。其中既有中外文化交匯所必然面對的差異和隔閡,又有新銳的建筑理念暫時帶來的驚異和不解。因此,我們自然有了如下的疑問:我們要如何評價這樣的建筑?
“歷久彌新”,時間沉淀后的評價
對建筑的評價應基于建筑本身

? OMA
2012年,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設計的中央電視臺新臺址主樓竣工。有人戲稱其是“大褲衩”,有人說大樓風水奇差,還有人說工地起火是對這座古怪建筑的報應。
但如今,這座大樓是很多建筑學學生仔細分析和研究的參考案例。巨型結構帶來的獨特形式、環狀功能排布賦予的立體流線,在如今看來仍然充滿實驗性。

? OMA
可以承認的是,庫哈斯當時的方案不被接受,部分原因的確是其超前性。邀請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師之一為中國設計一棟建筑,既是幸運,也是沖擊。
? OMA
中國已不再是十年前的中國。隨著社會審美的提升和建筑行業的發展,我們正在逐漸展開對于城市和建筑的理性思考。大師也不再是十年前的大師,褪去光環,建筑本身的質量才是評價的關鍵所在。

? OMA
我們或許很難迅速對一個項目的“水土不服”做出判斷——是沖擊帶來的短暫不適,還是劣質導致的大失所望。但經歷時間的沉淀之后,我們能再回看這些大師的中國項目,再度思考它們究竟是否是屬于這片土地的、好的建筑。
專欄編輯|Mel
發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Zy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https://www.archdaily.cn/cn/974718/da-tong-yi-zhu-bo-wu-guan-foster-plus-partners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8748566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0076009
https://mp.weixin.qq.com/s/rG4Zt1scTJK1j4wA9j2ZhA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