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三亞市宣布,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ZHA)贏得三亞濱海文化區項目國際設計競賽,為三亞市再添重量級文化新地標。

Sanya Cultural District / Zaha Hadid Architects. Image ?Negativ
雖然扎哈已經離世,但是她創辦的事務所依舊活躍在建筑界的一線,團隊將扎哈的設計哲學和審美理念延續到一個個新的項目。事務所在華的每一個新作,都會引發國內業內、業外積極的討論。

圖源網絡
為何扎哈在華會有如此的影響力?
又該如何形容扎哈 · 哈迪德?
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女性,自帶“流量”和爭議的頂尖建筑師,脾氣火爆的野心家,敏銳而才華橫溢的實踐者。距離她猝然離世已有七年,如今我們仍在咀嚼她留下的作品。

?Steve Speller
2003年扎哈率領事務所第一次進入中國。從此,“扎哈風格”的城市地標在古老的中國土地上不斷涌現,前衛先鋒的建筑形態融合進快速發展的城市肌理。
無形之中,當我們談論起外國建筑師的中國實踐,一定會談起扎哈。
而這位“建筑女皇”和中國的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中國之旅
1981年,高鼻梁、深眼窩的外國人面孔在中國尚不多見。中國剛剛從計劃經濟中蘇醒,接受來自日新月異的世界的沖擊。
31歲的扎哈就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盡管城市枯燥而昏暗,這位伊拉克出生、倫敦求學的青年建筑師還是被這里迷住了。

圖源網絡
扎哈購買了她能買到的所有顏色的中山裝:包括黑色,煤灰色,綠色和藍色的。她坐火車在各個城市之間旅行,成為很多中國人第一個見到的外國人。她還帶了隨身聽(Sony Walkman)和磁帶,被她的中國朋友借去聽一整夜。

圖源網絡
“那是一次非常、非常重要的旅行。”扎哈后來回憶,“在那時我就意識到,這里可以做很——多建筑。”

?Zaha Hadid Foundation
這次旅行之前,扎哈剛剛成立自己的建筑工作室。而在旅行后不久,她的作品才正式獲得國際關注:在香港山頂俱樂部設計競賽中,她的作品打敗了592份方案,拔得頭籌。

?Zaha Hadid Foundation
她將自己對蘇聯構成主義的興趣和堅實的數學基礎轉譯成激進的設計語言。密集變化的山地地形中,建筑吞吃了一小片空間,將其變成水平的、對向城市的尖刀,與香港垂直生長的形態對話。
她的圖面表達也別具一格,既像富有野心的蘇聯先鋒派構想,又像破碎而漂浮的現代藝術夢境。

?Zaha Hadid Foundation
磯崎新力排眾議將這份作品推為第一名。慶功宴上,扎哈推出了一個跟自己的作品長得一模一樣的蛋糕。

圖源網絡
沉浸在喜悅中的她尚不知道,此時距離她的第一個建成作品還有九年。這份超前的設計,必須等待成熟的數字化技術才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戰成名
2010年五月的一個夜晚,廣州大劇院在六年的建設之后正式向公眾開放。首場演出,劇院選擇了英國編舞大師阿庫 · 漢姆(Akram Khan)的作品。然而全場的目光最終停駐在了門口的建筑師身上:扎哈,她是這個晚上的絕對焦點,是這里真正的女王。

?Iwan Baan

?Iwan Baan
廣州大劇院的規劃早在1993年就提上了日程。政府希望在新的商業和文化地塊中打造一個向所有公眾開放的文化地標,為學生和藝術家們提供平等的展示舞臺。

?Iwan Baan
扎哈擊敗了庫哈斯拿到了落地的機會,后者是她在AA讀書時候的老師。呼應流動的珠江江水,扎哈設計了兩個圓潤而富有動態的礫石狀體塊。這種不規則的形態在扎哈的作品中反復出現,成為她的代表性風格,也是她理念的具現化:自由的建筑形態不應被功能所閾限。

?Zaha Hadid Architects
同時,建筑不乏對實際功能的考量。能容納1800人的劇院盡管形態上不對稱,但擁有近乎完美的聲學效果,并給予每個觀眾良好的視野。數量眾多的小燈提供了足夠的照明,讓天花板星星點點,宛若星海。

圖源網絡
試驗意味著創新,也意味著重重困難。不夸張地講,廣州大劇院是結構工程師的“噩夢”。建筑沒有垂直的柱子或者墻面,全部都是傾斜扭曲的幾何設計。
其對于工程精度的要求更是前所未有,復雜的曲線和斜面對于當時從未有過此類經驗的施工方來說是難以言喻的挑戰。

?Iwan Baan

?Zaha Hadid Architects
廣州大劇院重塑了廣州的城市名片,作為世紀之初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大師之作”,其先鋒的設計沖擊和影響了一代人的建筑審美。同時,廣州大劇院也是粗糙的,其不甚平整的立面細節是當時建造技術的真實寫照。

?Daniel Da Rocha
但作為扎哈的第一個中國作品,它很好地展示了建筑師與場地、與城市、與另一文化背景的交談。玻璃和花崗巖板交織的外殼反射出周圍摩天大樓的光輝,彼時的中國已經與扎哈初到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Iwan Baan
在廣州大劇院方案贏得競賽的一年之后,扎哈獲得了建筑界的至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Kevork Djansezian
未竟之作

?Hufton+Crow
2016年,扎哈突發心臟病去世,留下位于全球的36個未完成項目。此后,“扎哈遺作”的稱謂不斷出現,每次都能賺足大眾的目光。
位于北京的麗澤SOHO可能是最后一個由扎哈親自操刀的設計。即使是最后一作,扎哈也出人意料地達成了世界記錄:建筑扭曲的、雙螺旋形狀的兩部分構成了高達200米的、世界上最高的中庭。

?Hufton+Crow

?Hufton+Crow
如此顯眼的設計動作既是形態的探索,也是解決設計問題的必然。麗澤SOHO建在五條地鐵線的交匯處,地鐵隧道沿對角線橫穿場地,將建筑體量分成兩部分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地鐵隧道的影響。自然光線也得以通過中庭最大程度地進入室內空間。

?Zaha Hadid Architects
魚鱗狀的雙層玻璃幕墻擁有精心考量的角度以促進自然通風,讓室內一年四季都擁有宜人舒適的微氣候。熱泵和光伏科技的應用也為辦公建筑的巨大耗能提供了補償。

?Hufton+Crow

?Hufton+Crow
在不斷增長的實踐中,“環保”作為新的議題逐漸加入到扎哈的中國作品中來。建筑不僅是為今天而建,更是為未來的使用者而建。

?Hufton+Crow
扎哈的理念和設計即使在她去世后也不斷影響著她的團隊。沿用扎哈去世前定下的方案,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澳門摩珀斯酒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相繼完成。

長沙梅溪湖文化藝術中心 ?VirgileSimonBertrand

澳門摩珀斯酒店 ?Ivan Dupond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Hufton+Crow
扎哈事務所也不斷發布新的中國項目,有人戲稱,“如果沒有來自扎哈事務所的地標,很難算是真正的大城市”。

廣州無限極總部 ?Liang Xue
尾聲
廣州大劇院落成時,英國《衛報》嘆息這樣初衷的作品沒能建在英國,而正是廣州給予扎哈設計上的自由,才讓其完成了這件探索近二十年的、“不可能”的作品。

?Seven7Panda
如今,這份自由也將變得不再輕易。城市化的快速擴張時期步入尾聲,扎哈作品的高成本、長建造周期必然面對更具批判性的目光。
建筑形態和功能上的優美也不再是大師作品的唯一目標,市民在建造過程是否環保、是否呼應周邊環境和城市文脈等方面擁有了更高的期望。

?VirgileSimonBertrand
遺憾地是,扎哈本人與中國的故事已經在倉促中畫下了句點。我們只能透過她作品的一角望向過去,同時也望向未來。
專欄編輯|Mel
發文編輯|Miranda
審核編輯|Qicy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