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景 ?陳顥
“村中村”是TAO在深圳南頭古城里完成的第一個城市更新項目。這是一個原本由多棟建筑和產權地塊組成的一個城市組團,對其部分保留部分拆除更新后形成了一個新社區。“村中村”既是一棟建筑,又是一個微縮的小“城中村”。一個開放的混凝土結構整合了地段里所有新老要素,成為這里不斷變換的生活的舞臺。

臨街立面 ?陳顥

頂層看向周邊 ?華黎
“村中村”是由6棟建筑擁簇而成的小區塊,位于南頭古城東街中段,原是密度較高、庭院布局封閉細碎、人群難以觸及的地方。在組團的中心是一始建于清朝的文化保護建筑,其建筑、屋頂和主體結構由古建專家參與修葺。在多年的建設中,臨時且見縫插針的加建體現了城中村里持續有機的變化和獨特的活力。但同時自主自發的建造導致內部現有的庭院格局封閉,交通及視線閉塞,組團內部的改造也因不同建筑物的情況各異。外部新的介入如何與舊有的建筑物共生,城市發展的新腳步如何與歷史的記憶對話,如何在構建新體系的同時兼具包容性是本項目的重要議題。

場地鳥瞰 ?跡·建筑事務所(TAO)

場地原貌拼貼 ?跡·建筑事務所(TAO)

場地分析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當以宏觀的視角審視城中村時,可以感受到相較于城市,這里的空間呈現出一種瞬息萬變的活躍狀態。沒有嚴格秩序的制約,街道、建筑空間的尺度、密度、使用方式都隨著時間推移而快速演變,如一個無形的有機體一樣生長變化。而正是在這種狀態下,催生出一種不同時代的產物,以及不同性質空間的共生關系。

概念草圖 ?華黎

概念拼貼 ?跡·建筑事務所(TAO)

軸測爆炸拆解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改造設計下,一個完整的混凝土屋頂遮蓋系統脫穎而出,在原有的馬賽克一般的城市肌理中形成新舊語言的對話。同時也成為獨立于現有城中村形象的新秩序。




1:50手工模型 ?跡·建筑事務所(TAO)

軸測爆炸拆解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在屋頂遮蓋下,新商業空間穿插進來,風格各異的碎片在柱網結構里為城中村的靈活多變找到新的生長方式,賦予多種生活場景和空間體驗。

剖透視 ?跡·建筑事務所(TAO)

臨街立面 ?陳顥

定義與未定義空間 ?華黎

一層展覽空間 ?華黎

社區展覽 ?華黎

一層展覽空間 圖片來源:卷宗
平面布局上,屬于不同產權人的原有地塊被最大化保留。在有限的用地之內,一系列巷道空間被創造出來,開放通透的中心庭院成為穿過狹小空間之后的意外驚喜,延續了城中村街巷肌理的同時,也為商戶提供了向上生長的空間。


平面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1:50手工模型 ?跡·建筑事務所(TAO)


巷道空間 ?陳顥
組團中心的古建筑則成為了南頭古城“奇廟”社區公共客廳,用于舉辦各類社區活動,持續連接鄰里關系與促進交流。

剖透視 ?跡·建筑事務所(TAO)

臨街立面 ?Rico

奇廟社區活動空間入口 ?華黎

二層看向保留的古建筑 ?華黎

奇廟社區活動空間 ?陳顥
從中心庭院一個窄長的直跑梯可上至二層半室外公共平臺,相較于底層領域感、私密性較強的商業空間,開敞的二層平臺更強調其多功能性和公共性,可舉辦展覽、社區活動、聚會、休憩等功能。

1:50手工模型 ?跡·建筑事務所(TAO)

剖透視 ?跡·建筑事務所(TAO)

巷道空間 ?陳顥

通向二層樓梯 ?陳顥




二層共享社區空間 ?陳顥
為了實現屋蓋的大跨度結構,建筑采用全現澆木模混凝土這一種結構即建筑的建構方式,裸露的混凝土立柱構成了垂直方向的支撐結構。自然光通過屋頂開洞投下斑駁光影,呈現木紋混凝土粗野質感,透露出其原始、混沌的氣質,與周邊歷史建筑形成對話。


二層共享社區空間 ?陳顥


夜景 ?張超建筑攝影工作室
歷史與當代,紀念與日常,私權與共享,定義與未定義,這種自然共生狀態賦予村中村獨具的混沌美學和別樣活力,同時也是對整個城中村所具有的即時性和多樣性的一種繼承,持續的融入周邊有機生長變化當中,發揮其作為復合型城市空間的魅力。

街景 ?陳顥
其他技術圖紙

總平面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剖面圖 ?跡·建筑事務所(TAO)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村中村
業主:深圳市南山區建筑工務署
代建單位: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南頭古城規劃及設計管理: 萬科城市研究院、萬路設計
項目地點:廣東,深圳,南頭古城
項目功能:商業、共享社區空間
設計單位:跡·建筑事務所(TAO)
主持建筑師:華黎
設計團隊:華黎、王玥、李文杰、馬千然、謝依澄
結構及機電設計:深圳市博萬建筑設計事務所
建筑面積:680 m2
結構體系:鋼筋混凝土結構
設計時間:2021
施工時間:2021-2022
攝影:陳顥、華黎、張超建筑攝影工作室、R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