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會現場 ? 深圳國際家具展主辦方
建道ArchiDogs作為主辦方合作媒體,在展覽前期就對本次深圳國際家具展參展方、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務所的設計作品和建筑理念很感興趣。此次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務所參展的項目位于1號館國際精裝住宅館的“見筑視界”——全球建筑與生活聯展,其聯合創始人及合伙人董灝也在論壇環節進行了分享。趁著這次機會,我們對董灝進行了專訪。


Crossboundaries參展項目
“北沙幼兒園”展板與模型 ?ArchiDogs


董灝在深圳國際家具展
論壇活動中的分享現場 ?深圳國際家具展主辦方
董灝認為 “建筑是科學,是對自然的尊重?!?建筑空間應追求“道法自然”,結合場地、光照、氣候等因素。而在眾多人造環境中,教育空間又是對人影響最大的地方。
在本期專訪中,董灝不光與大家詳細描述了他眼中專業的建筑設計,還回顧了很多求學和求職的經歷,以及與太太藍冰可合作開辦事務所的故事。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建筑人生。
01
教育場所塑造孩童人生
要讓生活因建筑而美好
江蘇北沙幼兒園&海口北大附中
█ 您曾參與設計過很多的教育類建筑,好的學校該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教學環境?未來的學校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D:基于研究,當代人一生中有86.9%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剩下10%左右的時間即便在戶外,更多時候也是在經過設計者改造的空間里活動。因此,人造環境,今天已在你我的生活中占了絕對主導,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群行為。其中,就空間對個人影響力而言,教育場所或許是最為突出的。
私立國際學校,雖在教育界存在已久,但是近十年,才慢慢進入國內大眾視野。尤其,隨著近年來教育領域發生的變革,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教育者強調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鼓勵學生自己探索、求知。他們也希望通過空間設計,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于是今天的教育空間也越來越顛覆“標準”。
我們總結了未來學校的六個要點。第一,要提供滿足學生個人活動的空間;第二,要有適應多種形式的集體教學的空間;第三,教室內外的空間應該是流動的,以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第四要強調建筑室內外,人工與自然的交流。第五要求校園空間內材料和色彩設計符合不同年齡段的需求;最后一點是智能化,云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



Infinity 6彈出式學校 ?白羽
█ 您在深圳國際家具展分享的兩個項目:北沙幼兒園和海口北大附中學校,他們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D:這兩個教育項目有他們的共性,同樣也有差異。因為使用者不同,我們需要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需求進行建筑設計。
北沙幼兒園地處江蘇鹽城的一個五級城市,在這里最關鍵的問題是空心化很嚴重,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壯年都去城里了。村莊里都是留守兒童,這體現了一種農村的衰敗,一種文化的衰敗和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因此我們結合環境設計了群落式布局,底層是游戲室,上層是睡眠室,當組團逐一散落后,組團與組團之間就形成了院落,小朋友就可以在里面即興玩耍!尺度也消解成了一個最多兩層高的建筑組群,既尊重了自然,又與環境和諧共生。

北沙幼兒園草圖 ?Crossboundaries
幼兒園建成之后,由于建筑的形式自由開放,自然演變成了村莊的中心,也促成了許多當地社區活動在其中開展。我們通過建筑學的手法和理念,更多地解決了社會學的需求。它不光是留守兒童的幼兒園,也是幼童美好人生的開始,是空巢老人的聚集場所。友情、關愛,理解和成長,都在這里自然發生。


北沙幼兒園 ?吳清山
而北大附中??趯W校地處海南??冢@整體的設計布局和功能使用有別于常規的中學設計。除了基本的教學,體育和住宿功能外,學校還設有藝術文化中心、技術創客中心以及社團俱樂部等多種功能空間。我們以充滿意外偶遇的互動式學術空間(Serendipitous learning space)為這次建筑設計的教育類空間概念,通過三種不同類型的學習空間觸發不同類型的學習模式和師生互動行為。
這三種主要空間類型分別是:標準教室、休閑輔導空間以及共享交流空間。第一類私密性比較高,適合班級式的課堂學習;第二類著重激發學生之間的課間輔導或者交流,位于錯落布置的教學用房之間;第三類為開放式空間,主要分布在每層靠近中央庭院的周邊,用于午間用餐,休閑等活動。


北大附中??趯W校剖面 ?Crossboundaries

學術中心-教室 ?Crossboundaries

學術中心-開放空間 ?Crossboundaries

學術中心-公共區域 ?Crossboundaries
在建筑設計中,我們還結合??谑刑厥獾牡乩須夂颦h境以及本土化的干欄式建筑特點,采取建筑架空防潮、遮蔭屋檐、屋頂和墻面綠化、外窗遮陽導風、水面降溫、雨水收集、太陽能與中水利用等各類適宜技術,為師生們創造了一個舒適、節能、環保、宜人的生活學習環境。

北大附中海口學?,F狀 ?白羽

北大附中??趯W校 ?Crossboundaries
隨著近些年來教育領域的變革,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強調終身學習的能力。教育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鼓勵學生自己探索求知。他們也希望通過空間設計,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 作為“沒有圍墻的幼兒園” 北沙幼兒園的概念突破了傳統,從設計、落地到運營之間是否遇到過一些困難?現在的使用效果如何?
D:一開始的時候肯定會遇到一些阻力,例如繁瑣的技術難題以及與業主的溝通障礙。但這些都是作為建筑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對我們專業能力和溝通能力的考驗。的確,教學模式和使用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筑設計,但我認為依然有很多創新的空間。而且我們的業主通常有很強的教育觀點,但如何將這些觀點整理、轉譯為建筑空間,并以合適的形式表達出來,則是建筑師的工作。

北沙幼兒園 ?郝洪漪
我認為在與甲方的溝通中,最重要的還是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度。建筑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建筑師需要對項目有一個綜合預判。我的太太及事務所的合伙人——藍冰可,作為一個擁有德國教育和實踐背景的建筑師,在建筑品質的把控上也會提出很多前瞻性的要求。初期業主或許不理解,但項目建成后,他們會在實際使用中體會到其中的益處,這也幫助我們建立了與業主之間的相互信任。

北沙幼兒園外景 ?吳清山
除此之外,同理心也很重要,要跳出建筑師的個人視角,多從甲方和終極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設計中不要制造沖突,而是要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點。

北沙幼兒園 ?吳清山
之所以北沙幼兒園沒有設置任何一道圍墻,是因為無論是心理還是物理上,這里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座幼兒園建筑,更是一種理念、一張藍圖,以喚醒整個社群對兒童的珍視——即便在一種不甚理想的社會和家庭格局下,也可以創造出從前那種 “老安少懷” 的鄉村圖景中描繪的教育氛圍。自2018年建成以來,這座幼兒園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土,亦成為村中居民喜歡的社交場所。父母或祖父母們聚集在此,在接送孩子之余,有了更多融洽的交流,這也實現了我理想中的教育建筑。

房前屋后到處都可以學知識或捉迷藏,就像在村里一樣 ?吳清山

幼兒園不僅是孩子的樂土,也成為村民喜歡的社交場所 ?郝洪漪
█ 北大附中??趯W校的項目中借鑒了購物空間的組織形式,將其與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聯系在一起,可以解釋一下這一理念嗎?
D:Critical Thinking這個理念是,我們一定要有一種讓現狀和生活變得更好的想法:不是說 “反正現在學校長這個樣子我就覺得挺好”。生活要變得更美好,一定需要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有批判性思維。同時,這個要求不是簡單的、無意義的抱怨:首先,利用批判性思維,把看到的、可以提升的部分總結下來,按照邏輯編排好;接下來,就要求我們要有創意;在此之后,和他人一起合作落實這個創意。

北大附中??趯W?,F狀 ?白羽
在創意的落實過程中,人和人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十分正常。過去的教育認為,豆子從一邊裝進去,另一邊出來時最好完全一致;而今天的教育是應該讓一百個豆子出來時各不相同。正是因為存在不同的意見,所以大家才需要溝通和交流,從而才得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這也正是我們建筑師存在的意義。

圖片北大附中??趯W校 ?Crossboundaries
02
“網紅”實屬行業必然
經驗助力設計一體性
█ 除了項目的多元領域,Crossboundaries的命名還有哪些深意?作為人員構成多元的事務所,有著哪些獨特的創作方式?
D:事務所的名字Crossboundaries就是把兩個英文單詞組合在一起,意思是 “跨界”——跨越國界、專業界限、文化界限。就像我和冰可,我是中國人,她是德國人。我們團隊也是保持一半的中國建筑師和一半的外國建筑師的規模,大家來自不同的成長和教育背景,形成一種多元化的組合,也使事務所擁有旺盛的創造力和活力。


團隊合影 ?Crossboundaries
對于創作方式和特點,我們沒有分組或是按項目走,我和冰可在工作上也沒有具體的職責劃分。我們希望在跨界的同時突破專業的壁壘,因為大到街區、建筑單體,小到室內空間、空間中的標識等都是人生活的空間的一部分。它們共同作用于人的感受和行為,不能用割裂的態度去對待,因此我們也希望團隊內的每一位建筑師都能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早在2005年這種一體化的設計成為業內共識之前,我們就已經在這么做了。
█ 在事務所進行從建筑、室內到家具標識一體化的設計時,如何把控不同尺度和維度的設計,以實現項目的整體性?
D:這是對一個職業建筑師的能力要求,但不是一個基本的職業要求。這個世界上肯定有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個正常人,我也是。在把控不同尺度和維度的設計,以實現項目的整體性這點,我謙虛的說,這其實是一個基于豐富實踐經驗導致的結果。
當一個建筑師對建筑本體有一個自我認知,篤定自己的建筑設計時,必然會對室內空間進行統一地把握,從而產生一個整體化的設計,這種建筑語言的貫穿必然是一體化的。
█ “跨界” 這個詞被廣泛運用到各個領域后,仿佛是一件很容易效仿和提升熱度的事情,很多設計因此變得 “網紅” ,成為很多人的拍照打卡地。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D:我個人不會膚淺解讀大眾美學訴求。“網紅建筑、跨界” ,這完全是BAT行業引領時代的一個必然。現代的傳播途徑打破了很多行業壁壘,信息不對稱的時代被打破,象牙塔與大眾直接的聯系與交流的邊界也變得模糊。很多“圈內”流通的事件與討論話題,可能和大眾就差三個小時與兩個微信群。
基于建筑形象或是容易造成“網紅”打卡的項目類別,比如民宿或是書店,我覺得這其實是全人類對中產階級文藝生活的一種向往,反而是促進了大眾對于建筑以及相關文化的全民審美的提高。先不用以建筑師專業角度考量,單是帶起話題性,引發民眾對于建筑文化的關注方面,我覺得就是一種美好的存在。因為建筑畢竟是一個與人的日常生活、社會行為息息相關的實踐學科,作為一名建筑師,我是以這樣歡迎的態度來面對這個現象的。
03
“流竄”
是思想碰撞的開始
也為獨立埋下了伏筆
█ 您這代人選擇留學的并非多數,尤其是對于藝術類院校,是什么經歷和契機讓您下定決心留學海外?
D:我是1991年上大學,在北建工,現在叫北京建筑大學。在本科這五年,除了上課,我最大的收獲是 “流竄” 在北京的各個高校,旁聽非專業課程。其中最常去的是北大和北影。我那時年少懵懂,覺得國內的建筑教育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而我認為讀建筑最關鍵的其實是教會你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這與藝術是相通的,而不是說教你怎么畫立面和效果圖。如果是那樣的話,學到最后就只是蓋出一棟精致的房子。所以我想走出去,去美國上學。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Internet
█ 在美讀書期間,哪些經歷打破了您在國內接受建筑教育時產生的認知?又是如何重構的?
D:作為一名來自亞洲的青年,當然不可能不帶批判地完全接受當時主流的西方現代主義。如何將之與自己的文化、社會現實相結合,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單復制,我的答案肯定不是反抗,也不是照搬,而是融合。
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種迷茫和無所適從的情緒一直伴隨著我。光是接受資訊但不能完全消化的狀態我就持續了兩個多月。接下來的過程,對于我這樣生于70年代,全盤接受的是傳統教育,學習基本是被動獲取的這代人來說,在思維上就是一種“重創”。

留學期間的照片 ?董灝
在教育形式上,東西方最大的差異其實在K12基礎教育階段就非常明顯。我們不能像西方同學主動并審視的去判斷問題,從出發點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更不用說從邏輯上判斷推演整個項目?,F在回過頭想想,我能扛過那段灰色時光,可能和我的性格有直接關系,可能也算是一種幸運。
我從小是個樂天派,對于世界總是充滿好奇心??赡苁羌彝シ諊容^民主開放,我還是有著一顆探索世界的心。即使面對初到異國的種種不適,我也并沒有對自己產生懷疑。北京人大大咧咧的性格幫了我,不著急,慢慢磨。多聽多看,自己安靜地去思考。特別是班里同學來自世界各地,通過項目合作,我非常迅速地明白了他們的思維邏輯,隨時在思考也反推他們為什么會這樣處理。同時美國有著清教徒的包容與開拓精神,所以到了后期,我就漸入佳境,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留學期間的照片 ?董灝
█ 從Pratt 畢業后您在海外工作五年,之后回國就職北京院,請問您當初的創業契機是什么?
D:2005年,在北京院(BIAD)四五年以后,東西方差異帶來的優勢、碰撞,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恰巧那年我們做了寧波博物館的投標,得的是第二名。第一名得主是王澍老師。這個項目給我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因為在這個項目當中,當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空降式的西方優質設計資源,有時候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這其中關乎文化差異,也關乎商業利益平衡。如果說之前讓我感到迷惑基本是受非主觀因素影響,那么在這個項目之后給了我一個強烈的理由:要獨立出來。
█ 您曾經建議甲方多為設計背后的實際功能而非立面和效果“買單”,是因為在實踐中有過哪些相關的經歷么?
D:建筑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建筑師需要對項目有一個綜合預判。而并非只是立面和效果而已,更重要的是設計背后的實際功能。
作為建筑師需要有理解和挖掘甲方的能力,很多時候,英文中叫“UNSPOKEN NEEDS”甲方自己都不能夠認知到自己“真正”的需求。這時候就更要求建筑師自己的專業度。
█ 實踐之外您同時也在學校任教,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多重角色的狀態?
D:我的多重角色不是一個刻意選擇的結果。當然,現在的社會對于一個身份的 “認同” 或是 “定義” 也越來越復合和模糊,我認為更多是全新的時代需要職業人員的能力具有多樣性。你白天可以是一個律師,晚上可能是一個夜店DJ,這種跨行業的反差,現在比比皆是。相對我這樣,只是圍繞著建筑師這一個身份衍生的,建筑師事務所的合伙人或是教授,這些角色轉換相對容易很多。
對我而言,兼顧多重角色是一個慢慢學習成長的過程。人生就是經驗型,我們都是會在一生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樣才是完整的生命體驗。
04
建筑是一種人生選擇
一個人的格局
決定一件事的走向
█ 結合您的經歷和認識,認為建筑行業未來會如何發展?
D:未來建筑學的焦點關乎科技進步: 特別是材料的技術性革命,建筑新材料和新技術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大家有機會可以去讀一下Kenneth Frampton寫的《現代建筑史》( Modern Architecture History),里面寫到“十八世紀時鐵是人類第一次使用非天然材料作為建材 ”,之前我們用的木材、石材都是自然直接采集的材料,而鐵是我們提煉出來的。今天,新的技術,如5G,太陽能,BAT的出現,全新定義了世界原有規則秩序,這可能是跨時代的革命。也會有新的建筑材料,比如自發電磚墻的出現,這種革命性的改變,對于未來的生活方式、建造方式、建筑設計是具有顛覆性的。
從現在疫情環境下看,人類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比如大家在天南海北各自的家中就可以進行線上學習,大家都在很快的適應這種變化??墒谴蠹疫€沒有適應新的次序,依舊以工業時代的生活方式進行。在我看來,“數字時代”它有別于過去所認知的“審美”習慣,包括我們過去認為的一些形式美的思維定式。未來建筑我認為可能都不是固定的,它的形式和空間可能會隨著人類一天里不同的需求、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需求而改變,去呼應人的需求。這樣的話它就不能用傳統美學標準去評價。
有可能在未來,房子跟衣服一樣可以隨時改變,無限位移。這可能是歷史性的改變,是從建筑材料本質進行的改變。就像以前有了鋼鐵,建筑形式就改變了一樣。而未來的改變則是顛覆性的,甚至于,大家的行為模式都會發生改變。這就提到2018年我們和原研哉在鳥巢做House Vision的時候,就已經在探討未來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在新材料產生的情況下發生的改變,這次疫情也是把這種模式推到了極端。我想,在未來世界,我們走出家門的理由可能會變得更 “有意義” 了。傳統的建筑概念,其實并不能很準確地適應人的心理需求。在未來,隨著科技發展,我相信那將會是一個 “量身定制” 的建筑時代。



2018 House Vison 現場照片 ?Mini Liu
█ 您認為年輕建筑學生畢業后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對學生群體和剛入職的年輕建筑師有哪些建議?
D:建筑師是一份職業,一種人生選擇。如果想在現在這個信息時代立足,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四個C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Creativity(創造性), Communication(溝通), Cooperation(合作)。這也是建筑學的特點:我們將來做任何項目,和其他藝術院校、其他同學不同的點在于,他們可以獨立完成,但我們做再小的項目也需要組織其他人一起參與。一個再簡單的項目也是由建筑專業、結構專業、設備專業、水暖電專業合作,施工的時候包括施工團隊,同時還有甲方,大家一起完成的。而這個過程就需要溝通、合作的能力。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件事情的最終走向和結果。老子在《道德經》中對空間做了一下定義:“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我想,其實這不單指建筑與空間,其中也包含了人生哲學的思考,如果人生是一棟建筑,面對的不是窗與空間,我們要如何構造“建筑”人生呢?
訪談|鑫然
文案|馬元鳴
編輯|鑫然、激清
主編|栗茜
審核編輯|Yibo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