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攝影,顧名思義是對建筑的拍攝。有別于風景、人像,更多的是透過攝影,傳達建筑師的設計理念以及建筑本身與公眾、環境和生活之間的關系。隨著相機和手機拍照功能的日新月異,“日常碎片的捕捉與記錄”逐漸成了家常便飯,似乎只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伴隨 AI 技術的到來,攝影究竟是瞬間的定格,還是事實的欺詐,也成稱為了當今熱議的話題。

由一級注冊建筑師蘇哲維與紀實攝影師何震環創建于2012年的“存在建筑攝影工作室”,更于2017年成立了聚焦于景觀攝影的子品牌“Holi.河貍”。直至今日,都堅持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建筑學與視覺藝術,強調集中更多精力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而非坐在電腦前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并在保持作品真實、質樸的基礎上,不斷探尋讓圖像更加生動的可能性。

ArchiDogs 筑格傳媒與存在建筑&Holi.河貍(以下簡稱存在)以及獨立建筑攝影師們,在運河萬科中心分享建筑攝影背后的故事,深入探討建筑攝影與建筑學之間的關系。
攝影師介紹

蘇哲維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2012年創立存在建筑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何震環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2012年創立存在建筑
紀實攝影師

林瀾
存在建筑、河貍景觀攝影合伙人/COO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北京大學光華MBA

陸昀
合伙人
2017年加入
紀實攝影師

梅可嘉
梅可嘉攝影工作室 - 創始人+攝影師
北京原地建筑 - 建筑設計師
建筑設計師轉攝影師

劉章悅
建筑攝影者/不定期作家
自由的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陳曦
攝影師,視覺藝術家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浙大城市學院 建筑攝影課程主講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攝影碩士
浙江大學 建筑學學士
主題演講:
關于“存在建筑”的氛圍感——決定性瞬間和平淡日常的交界
演講嘉賓:
? 蘇哲維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何震環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林瀾 存在建筑、河貍攝影合伙人/COO
? 陸昀 存在建筑、河貍合伙人

01 “存在建筑”的基因與底色
“存在”的基因有兩個部分。一是人的基因,“存在”是一個由全員i人組成的9人團隊。一致的是,每個人都對生活和當代藝術充滿好奇心,共同的審美和價值觀吸引大家更緊密地協作。另一個基因是地域基因,“存在”的團隊成員都定居在成都,并且在成都生活過很多年。成都的松弛感與拒絕內耗的團隊文化高度同頻,并且持續滋養著團隊,帶給他們輕松的創作氛圍。
建筑學背景出身的團隊尊重建筑的尺度,不用廣角鏡頭去夸大和改變建筑比例。如實地還原建筑尺度,是“存在”對紀實攝影最基礎的認知,這也是“存在建筑”最重要的底色。
攝影是做減法和提煉的藝術,一張照片最終呈現的往往是精準控制的結果,包括人物、建筑、天空、比例、最佳的拍攝時間等等。但是,“存在”更傾向于探索拍攝中宏觀復雜的場景,呈現不同角度和距離中未預知的場景。尊重環境的復雜性,是“存在建筑”另一個重要的底色。


海口云洞圖書館 -mad ?存在建筑
在“存在”的攝影視角中,好照片不僅是一張簡單的、干凈的、極簡的照片,更需要呈現一種可控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不僅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更反映了時代的背景和所處城市的屬性,這對建筑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未知和驚喜,對“存在”而言,比“可控”更有吸引力。
02 決定性瞬間和平淡日常的交界
“決定性瞬間”, 是紀實攝影的概念。布列松提出這一美學攝影觀念,是指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將決定性意義的場景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
“平淡日常”具有高度的重復性和可替代性,某種程度上似乎是“決定性瞬間”的反義詞,而拍攝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這種平淡的日常。
把“決定性瞬間”和“平淡日常”疊加到一起會產生一個微弱的交叉點,這就是“存在”攝影的意義。拍攝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廣場時,現場有零星的三五成群的參觀者,容易出現凌亂的狀態。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在現場所做的只是等待,保持頭腦、雙眼和內心的一致,在最好的時間按下快門。用三腳架合成或許可以得到一張構圖完美、動作舒展的照片,但這不是“存在”追求的完美。



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廣場-石上純也建筑設計事務所 ?存在建筑
在“存在”的攝影中,珍惜空間里人的狀態,珍惜人和場地強烈的連接和互動。這也是“存在”價值觀中的決定性瞬間。
03 東西方紀實攝影師對“存在建筑”的影響
在藝術領域,模仿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必經之路?!按嬖凇迸臄z初期,也受到荷蘭攝影師 Iwan Baan 非常直接的影響,包括紀實攝影融入建筑攝影的風格,以及對人和建筑關系的處理。
“存在”深知他們的根在中國本土,也受到諸多中國紀實攝影師如蔡山海、嚴明、張克純的影響,他們對某個地域的人文背景的敏感度、對自然背景和環境背景的理解等等。東西方紀實攝影帶給他們很多養分:紀實攝影包括抓拍,但不局限于抓拍;沒有脫離時代背景和當地人文背景的擺拍也是一種對生活和文化的總結。

重慶江津江小白農場-未韜建筑 ?存在建筑

重慶來福士廣場-Safdie Architects ?存在建筑

重慶三峰百果園垃圾焚燒發電廠-湯樺建筑設計 ?存在建筑

成都城市音樂廳-gmp、中建西南院 ?存在建筑

北京朝陽公園廣場-mad ?存在建筑
在項目拍攝的實踐中,有輕松安靜地的擺拍照片,有交代建筑更多人文信息的照片,有“不日?!钡娜粘U掌?,也有產生情感共鳴的人的停留照片。他們希望建筑攝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建筑,讓公眾能從照片里找到“參與感”。
04 “存在建筑”的長期主義
“存在”一直在自我博弈,在“創作”和“服務”之間不斷博弈。
在他們的工作中,滿足客戶的期待和需求是作為商業攝影師工作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創作的空間是“存在”的內核。12年的拍攝,他們已經不太在意客戶對“創作”部分的認可度,達到自己想要的就可以了。


水井坊博物館-家琨建筑 ?存在建筑
回看12年前的照片,當時無意識的感性的照片,今天看來對建筑空間的把握和對建筑尺度的還原仍然是準確的。而這種狀態是“存在”一直保持的,這也是一種長期主義,長期“不進步”也是一種長期主義。
所有關于團隊成員的基因、成都對他們的影響、他們對紀實攝影的理解,都構成了“存在”照片的氛圍感。
建筑Café
Café主持:
? 陳律名 筑格傳媒ArchiDogs 品牌咨詢總監
Café嘉賓:
? 蘇哲維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何震環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林瀾 存在建筑、河貍攝影合伙人/COO
? 陸昀 存在建筑、河貍合伙人

Q&A
當建筑師想要網紅的氛圍,希望大家看到照片能來現場,你們會如何呈現建筑師的理念?
蘇哲維:我們近期拍攝成都的麓湖 CPI 島,是一個比較網紅的非標商業項目。這個項目是十棟零散的建筑坐落在小樹林里,有非常好的商業環境,建筑師拍攝之初希望能表現人與環境融合的氛圍。最終,我們給設計師拍攝的每一張照片,畫面里的人享受商業的松弛感都呈現出了最佳的狀態。


麓湖CPI島-幾里建筑 ?存在建筑
Q&A
那如果反過來的話,當建筑追求畫面里沒有人出現的時候,你們會怎么選擇?
陸昀:我們首先還是堅持自己的風格,盡量給他們我們覺得好的照片。為什么要拍人?因為這個項目是需要有人的,這是基于我們的審美做出的選擇。例如CPI項目,這是一個商業更新項目,出現人是合理的狀態。但是有些項目也可以表達得很干凈,比如教堂這類莊嚴肅穆的建筑。

煙臺昆崳山花海-大小景觀 ?河貍景觀攝影

巴黎UNIC-mad ?存在建筑
Q&A
現在信息媒體爆炸的時代,很多人對空間的理解是靠“照騙”,你們會怎么平衡這件事情?
陸昀:我們的照片后期都很克制,除了基本的修瑕,更多的是對色彩的還原,表達一種感覺和氛圍感。在范圍之外的增加或減少的改動,我們都是拒絕的。
Q&A
很多人會覺得拍攝只是一個工作,不會跟藝術掛鉤。你們在拍攝的過程中,會不會想要去做一些更加藝術性的呈現?
蘇哲維:我們一直都在往這個方向嘗試,一旦有新的感受和靈感,我們都會想把它融入到工作里面去。這也是我們對自己工作的愛惜。
Q&A
幾年前建筑拍攝只會在項目竣工時拍定妝照,然后就沒有后續了,或許過幾年就拆了?,F在越來越流行,隔幾年又來拍這個建筑,再呈現一個畫面。你們有沒有接過類似的項目或者你們自己有沒有曾經這么拍過?
蘇哲維:有,其實很多,而且我覺得你這個話題很好,可以讓建筑師再增加一部分拍攝的預算(笑)。建筑生長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像劉家琨很多拍攝項目都不是新的,都是過了兩年再拍,還有一些景觀項目也需要給植物生長的時間。我們最近給魏春雨老師拍攝項目,魏老師就覺得材料太新了,沒有時間的感覺,他想要等到項目沒有那么新了再來拍。我相信這種共識會互相影響,會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注重表達建筑的使用痕跡。
Q&A
有一個感性一點的問題,人們會說“安靜的時候是天使飛過,光落下的瞬間是上帝出現?!蹦銈冊谂臄z的時候,曾經有沒有感受到這種精神性的瞬間?
蘇哲維:我們拍攝MAD中關村項目的時候,等了一天,馬上就要日落,突然閃過一道金光,也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那還是很愉悅的。但這種愉悅對我們來講是很短暫的,可遇不可求,遇不到也不強求。

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mad ?存在建筑
Q&A
當建筑師的作品非常有意思但他不知道怎么表達時,你們在拍攝過程中會不會給他一些其他方向的建議?
林瀾:我們從來不主動要求客戶溝通更多的項目細節。拍攝前期,我們通常不太愿意提前踩點,而是保持一種創作的感性和神秘感在現場發揮。拍攝完成后,會把選圖直接給客戶,而拍攝過程的細節溝通,對我們來說不是必要的。
Q&A
你們有沒有被問過要不要辦一個攝影班?
蘇哲維:這么多年一直有人問我們這個問題,答案都是沒有。我們不是一個技術先行的團隊,攝影理念對“存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是個小團隊,集體對理念的認同是非常一致的,但這也是相對個人化的理念,不應該影響太多。
如果同行都變成這樣,審美就會變得單一,這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攝影師,需要保持自己理念的獨特性。
圓桌討論
圓桌主持:
? 栗茜 ArchiDogs筑格傳媒創始人/首席品牌咨詢官
圓桌嘉賓:
? 梅可嘉 梅可嘉攝影工作室創始人/攝影師
? 劉章悅 建筑攝影者/不定期作家
? 陳曦 攝影師/視覺藝術家
? 蘇哲維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何震環 存在建筑、河貍創始合伙人
? 林瀾 存在建筑、河貍攝影合伙人/COO
? 陸昀 存在建筑、河貍合伙人

Q&A
在座攝影師大部分是建筑背景,大家為什么會放棄畫圖,轉行做建筑攝影?
陳曦:我覺得“轉行”這個說法可能不是特別合適。建筑攝影,尤其是商業性的委托建筑攝影項目,收入來源本質是建筑設計費的轉移支付,那轉行只能算跨了一半。在當前行業趨勢下行的前提下,這個轉行是打引號的轉行。我希望在此之外,能找到更多的跨界機會,這也是我對轉行的個人見解。
梅可嘉:從建筑設計到建筑攝影,對我來說只是轉換了一種工作方式。拍攝的時候關注的點,跟之前做建筑設計時的策略和方向還是很接近的。
劉章悅:我辭職的時候對自己的時薪進行過統計,發現時薪變少了,這是一個契機讓我覺得可以暫停一下,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作為一個建筑拍攝者來說,的確需要付出非常多的體力和精力,我就想趁著自己年輕闖一把。
林瀾:我轉行已經很多年了。在此之前,我開過餐廳也做過其他跟建筑毫無關系的工作,我身邊也有朋友在做UP主,也有做蛋糕的,大家都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得很好。綜合來說,是世界變得更多元了,信息也更通暢了,大家有了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所以我算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跟建筑相關的狀態。這樣橫向的拓展,反而會給建筑提供另一個角度的理解。
Q&A
建筑攝影其實也是建筑設計延續的一個環節,它是建筑跟城市、生活緊密結合之后的記錄,甚至是建筑師對整個項目的總結。你們能不能創造建筑師設計之初沒有想象的視角,讓他們感到驚艷?或者當你們理解不同時,能不能完成建筑師預設視角的記錄?
蘇哲維:這部分工作可能占我們整個拍攝的50%-60%,完成建筑師的訴求,這是我們的工作基礎,我們也有能力去完成。但是超出建筑師預期的拍攝內容是更重要的部分,這也是我們今天分享的內容。當我們完成這部分時,不會去做過多解釋,而是把照片交給建筑師去評判。還有一大部分的建筑師會完全交給我們自由發揮,當得到這種信任的時候我們會壓力更大,也會拍得更全面一點。
陳曦:我覺得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帶給建筑師意料之外的畫面是職業建筑攝影師的基本素養,雖然建筑師在模型里看了無數次建筑,但是攝影師投入在現場的時間可能會比建筑師更多。另一方面,攝影本身具有偶然性,有些建筑師或者游客發的某個瞬間的照片,很有可能會比我們在現場拿著專業器材拍攝一兩天更好,這也很正常。時間、天氣、人的狀態都是不可復制的,這也正是攝影的魅力所在。

黃山-九龍峰兒童營地-羅宇杰工作室 ?存在建筑

深圳濱海文化公園-歐博設計 ?河貍景觀攝影

福州登云湖兒童探索營地-張唐景觀 ?河貍景觀攝影
Q&A
現在整體行業下行,你們在商業化運營的時候,會不會有所變化或者轉型?
蘇哲維:好像沒有什么變化,可能因為我們生活在成都(笑)。
林瀾:的確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感知到行業的下行,也去嘗試過一些偏藝術或者其他類型的項目。在經歷過這些橫向的甚至有些變形的探索之后,會發現“存在”自身的專業和理念是最重要的,那我們現在在做的和這幾年的方向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梅可嘉:我是22年開始做建筑攝影的,出道即低谷,再往后會覺得每年都在好一點。對于我們剛起步的新人來說,很大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挑項目,可能是和自己個人風格不太匹配或者不太擅長的內容,但是為了生存,還是會接下這個項目。這個工作可能沒有辦法在各個方面都讓自己感興趣,還是會有一點壓力。
陳曦:建筑攝影這個話題,得回到它的定義來講。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建筑攝影其實是建筑圈里的,但是當我們回到更廣義的概念,其實是以建筑為拍攝對象或者以建筑為表達對象。從這個層面來講,建筑攝影作為媒介可以去挖掘更多的空間。
劉章悅:我做行業數據分析報告的時候其實是想入行之前準確的了解一下整個行業的狀態。后來我發現大環境、行業趨勢是一個宏觀的問題,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面對的情況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有項目來找我了,我就會努力把項目呈現好,其他的時間會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覺得來日方長。
Q&A
建筑攝影的出海,跟在國內拍攝有什么差別嗎?相對海外的攝影師獲取項目會更容易嗎?
蘇哲維:我們出海經驗非常少,并沒有太直觀的感受?;谖幕J同的問題,我們并沒有什么優勢,需要做多于國外同行很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樣的認可。
林瀾:我可以和大家聊一聊拍攝以外的事情。給石上純也拍攝日照美術館,項目來源是Iwan Bann發郵件推薦了我們,收到郵件的時候我們也很震驚。攝影出海,除了文化理念的隔閡,還有現場溝通的問題,會有相對比較高的嘗試成本。
陳曦:對我來說,過去四五年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國內建筑攝影師和國外的頂尖建筑攝影師相比,在技術上完全沒有差距。那出海的難點更多在于照片質量之外的東西,包括商務流程、法律層面的肖像權授權、著作權授權以及其他工作細節。



日照白鷺灣在水美術館-石上純也建筑設計事務所 ?存在建筑
Q&A
建筑攝影,除了已經在做的空間上的、文化上的表達,未來是不是還有可能去探索更有深度的表達,從而可能成為一門學科,或者一個新的專業方向?
陳曦:建筑攝影是一件比較美妙的事情。商業攝影一半受制于建筑師,首先要表達建筑想法;另一半是藝術表達。這時候建筑師的存在會成為一個雙刃劍,當我們看到一個好的建筑,會質疑這個建筑是設計得好,還是照片拍得好。
藝術攝影史上有很多鼎鼎有名的攝影師也是以建筑為拍攝對象的。建筑攝影不能只局限于培養職業商業建筑攝影師,而是要去拓展建筑學和攝影學跨界的部分,還是挺有發展潛力的。
作者|ArchiPR
發文編輯|吳秀秀
審核編輯|Ming,Yibo
專欄編輯 | Sherry Li
網站審核|Zhong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