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
2024年6月29日至2025年1月5日,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1917-2019) 首個大型博物館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于香港西九文化區的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開幕。
一場與貝聿銘跨越文化與時間的人生對話,籌辦歷時7年,展出6大主題,超400件展品。

? Flickr user: Rory Hyde (CC BY-NC-SA)
沿著貝聿銘的足跡,回顧解析其作品中對建筑的革新和對世界各地城市的改變;探尋他如何將人生經歷、哲學思想融入建筑創作,思考建筑與人生的聯系。
從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到香港中銀大廈,從美秀美術館到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貝聿銘(Ieoh Ming Pei)以其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和對幾何形狀的精湛運用而聞名。他游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把自己的作品帶到了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作者|柳青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首個大型回顧展M+開幕

? M+博物館
M+博物館推出的特別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已于2024年6月29日開幕。展覽的項目涵蓋了貝聿銘七十年職業生涯里各個階段的作品。此次展覽也是貝聿銘首個建筑作品回顧展。
展覽將展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拍攝的貝聿銘的經典之作,以及一些較少人知的作品,讓人們從當代的目光對貝聿銘的作品進行鑒賞。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席爾瓦(Giovanna Silva)、穆罕默德?薩姆吉(Mohamed Somji)、田方方和米田知子。同時也會展出貝聿銘已建成和一些未實現項目的實體模型,以及一系列的繪圖,草圖,錄像和多項檔案紀錄。

? Giovanna Silva

? Mohamed Somji
本展覽分為六大主題
跨文化底蘊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
藝術與公共建筑
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
權力,政治和賞識青睞
重構文化和歷史原型
通過這些主題,講述貝聿銘這一生,是如何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背景下,結合當地文化脈絡,卻又不失個人風格和主見地創造出為世人驚嘆的作品。
貝聿銘個人經歷

? RIBA via The Telegraph
出生于廣東廣州的貝聿銘,祖輩是蘇州的望族,高中時期便對建筑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繼而又在哈佛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

? 中國銀行大廈
從哈佛畢業后,貝聿銘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自此70多年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上百項,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并在1983年獲得了第五屆普利茲克獎。

? Greg Kristo
幾何形態的運用,光影的控制,空間的流動性,世界各地傳統文化與現代主義的結合,都讓貝聿銘成為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筑巨擘。
貝聿銘作品回顧
貝聿銘的作品遍布全球,與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著不一樣的鏈接,肯尼迪圖書館,訴說著肯尼迪總統的故事,美秀美術館則蘊含了深刻的東方哲學,多哈伊斯蘭博物館將伊斯蘭文化融入建筑。
約翰 肯尼迪圖書館

? Daniel Cooper
讓貝聿銘在美國名聲大噪的作品就是肯尼迪圖書館。建筑大膽的造型在當時的美國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被認為是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 Daniel Cooper
美國國家美術館的成功,讓貝聿銘得到了總統夫人杰奎琳的賞識,讓他來進行肯尼迪圖書的設計工作。這座圖書館為了波士頓近郊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 肯尼迪建造。

? Daniel Cooper
大樓由兩層高的圓形基座,高聳的三棱柱體和一個玻璃立方體組成。三棱柱體有十層高,白色的體塊與黑色玻璃體相嵌,形成鮮明的對比。玻璃體是一個通高的默思廣場,站在廣場里,可以感受到暴露的結構網架與實體墻面形成的沖突感,弧形的墻面也讓空間體驗更加豐富。

? Daniel Cooper
同時大量的玻璃幕墻讓自然光可以進入室內,同時讓游客能夠欣賞波士頓港灣壯麗的美景。

? Daniel Cooper
幾何元素被貝聿銘恰到好處的運用在建筑中,這也成為貝聿銘建筑風格的標志性特點之一。
美秀圖書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桃花源記》

? Miho Museum
被東方文化浸潤長大的貝聿銘,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還原到了日本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在這個美麗的避世之所設計建造了美秀美術館,被譽為“地上的天堂”


? Miho Museum
美秀美術館的創始人是日本女首富小山美秀子,她對藝術與精神追求極高,而貝聿銘的設計,讓美秀美術館不僅僅是一個收藏藝術品的地方,更是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

? Miho Museum
美術館的主體建在一個山頭,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大部分建筑都藏在地下。到達建筑主體之前,需要走過一段兩側種滿櫻花樹的道路,穿過時光隧道,美術館豁然開朗的出現在眼前,接連再走過一座斜拉吊橋,才能真正的到達美術館。

? Miho Museum
建筑主體設計有著強烈的現代主義幾何圖形風格,三角形,棱形元素反復出現在建筑中,并嚴格對稱。屋頂的形式借用了日本傳統房屋的造型,材質卻使用了玻璃,玻璃頂的運用讓室內明亮通透。

? Miho Museum
貝聿銘在美秀美術館的設計里融入了他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東方文化的哲理,以及日本傳統文化元素,貝聿銘獨特的生活和學習經歷造就了這個為世人驚嘆的作品。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在這個博物館的建造中,我的角色僅僅是一位建筑師,但是,這個項目對我來說十分特殊。它幫助我進入和了解一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貝聿銘

? Yueqi Li
設計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時的貝聿銘已經是91歲高齡,為了更好的理解伊斯蘭文化,貝聿銘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從伊比利亞到莫臥兒印度,再到中國以及西班牙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最終在埃及開羅的伊本·圖輪清真寺,才找到了他想要的伊斯蘭精髓。

? Yueqi Li
屹立在海里的博物館,遠看是由多個立方體重疊堆砌而成,包含了一座主樓,一棟翼樓,以及一個圍合的中央庭院。簡潔的石灰石讓建筑外觀十分純粹,建筑立面的開窗沿用了阿拉伯傳統的拱形窗,同時利用雕刻,浮雕等裝飾性元素強調了伊斯蘭文化的藝術傳統。

? Yueqi Li
在突出的立方體主樓內部的中庭頂部是一個大的穹頂,穹頂的內部是不規則的八邊形。自然光可以透過穹頂穿透并反射,在室內形成柔和的光影效果。

? Yueqi Li

圖源網絡
在面對大海的一側是一大面玻璃,讓人們可以看見碧海金沙。而光線透過玻璃進入室內,變化的光影在白色的墻面不斷變化,讓建筑內部也充滿了生命感與靈動感,也讓人們通過大窗戶欣賞多哈灣的美景。


圖源網絡
貝聿銘在設計中強調簡潔、功能性和材料的坦誠,計注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同時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建筑在時間變遷中仍然具有時代感。貝聿銘的跨國事業,讓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他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和借鑒。

《貝聿銘全集》
《貝聿銘全集》是迄今為止最權威、全面的貝聿銘作品集,遴選了貝聿銘各個時期以主要負責人或建筑設計師承擔的50個建筑項目,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貝氏接受項目委托的背景、進行項目設計和建造時的構思與具體實施過程,所經歷的種種波折和項目完成后產生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其作品的評價等。這50個建筑項目按時間順序排列,時間跨越60年,串聯起來就是一部貝聿銘的建筑生涯史,展示了貝聿銘一眾卓越的建筑作品和其超越時代的建筑思想。




發文編輯/網站審核|Yirou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