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Netflix
童年,是一段無法復制的歲月。兒時的建筑師們,在青春的扉頁上勾勒著絢麗多彩的人生宏偉藍圖——他們或許期盼著“追星成功”,將熱愛融入設計與生活;或許夢想著探索數學和幾何的奧秘、雕琢心中的雕塑、駕馭音符的翅膀……亦或是堅定信念立志成為一名建筑師。隨著時間流轉,那些童年的夢想并未隨風而逝,反而在心底生根發芽,如啟明星般為建筑師們引領著前行的方向。
細數建筑巨匠們的成長軌跡,不難發現,他們童年時的巧思與建筑職業成就之間,仿佛有一條條看不見的絲線緊緊相連,編織出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圖畫。

隈研吾與父親 ?Kengo Kuma & Associates
作者|Long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Bjarke Ingels
——“BIG就是為設計樂高之家而生的”
說起前瞻性的建筑設計,就不得不提丹麥第一家“本土全球化”建筑事務所BIG(Bjarke Ingels Group)。BIG的主創建筑師Bjarke Ingels是圈內炙手可熱的明星建筑師,入選《時代》雜志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他的作品斬獲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獎等國際建筑獎項。

?CNN

Via 57 West ?Nic Lehoux
CopenHill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 ?Laurian Ghinitoiu
他總是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將所有不利好和不合理的因素化作項目推動的必要條件。從哥本哈根的“8字住宅”到紐約的Via 57 West,再到倫敦的蛇形畫廊和CopenHill垃圾發電廠等等,Bjarke Ingels 將“實用的烏托邦”貫徹建筑作品始終。而這份對“烏托邦”的執著也源于他年少時對漫畫和樂高玩具的熱愛。

Bjarke的父母 ?Netflix

?BIG
Bjarke Ingels最初的兒時夢想是成為一名漫畫家。可是他對漫畫的一腔熱愛還是無法打動執拗的父母,最終他進入了巴塞羅那的建筑學院就讀。Bjarke Ingels將他秉持的“兼容的而非排斥的建筑”獨特理念融入了名為《是即是多-漫畫建筑進化論》(YES IS MORE)的漫畫書中。它以插畫和漫畫的形式講述30個BIG建筑項目的背后故事,被眾多學子奉為建筑啟蒙之作。

Bjarke Ingels 樂高人 ?Lego

King Toronto Residences ?BIG
The Spiral ?Laurian Ghinitoiu
同時,樂高是他成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從BIG建筑作品中常見的積木元素,就可以看出Bjarke Ingels是一個十足的樂高發燒友。他常常使用樂高來推敲設計方案,像是多倫多一號公館(KING Toronto)、螺旋塔(The Spiral)等作品就有顯著的樂高積木堆疊的體塊形態。漫畫宇宙的無盡可能和樂高的奇妙組合構造,潛移默化地引導Bjarke Ingels打造一個又一個創意與實用并存的烏托邦小世界,也指引著他將最純粹的追求和使命轉變為現實。
樂高之家鳥瞰 ?Iwan Baan
樂高集團的第三代繼承人Kjeld Kirk Kristiansen可謂是BIG的“伯樂”。Kristiansen發起了在樂高故鄉——丹麥比?。˙illund)創始人之家和第一代工廠附近建造一座兼具城市空間和體驗中心的建筑企劃。Bjarke Ingels也如愿以他所愛的樂高積木為媒介去打造夢寐以求的樂園,成為了該項目的建筑設計師。Bjarke Ingels也直言,“BIG就是為設計樂高之家(LEGO HOUSE)而生的!”

?Kim Christensen
紅色創意區 ?Iwan Baan
藍色認知區 ?Iwan Baan
這座“樂高之家”運用經典樂高積木的等比例縮放來定義建筑尺度,它由21個經典積木體塊相互交疊而成。這些積木體塊圍合出2000平方米的樂高廣場。體驗區由四大樂高色系——紅色、藍色、綠色和黃色劃分,使在體驗空間內學習和活動的探索過程注定是一段振奮人心的色彩之旅。

?Iwan Baan
建筑的斜面空間也由極簡的樂高體塊堆疊而成,可供游客攀登和休憩,趣味橫生。
扎哈·哈迪德
——“誰說女性不擅長數學?”
若要提名20世紀最偉大的女建筑師,許多人都會想到伊拉克裔英國建筑師扎哈·哈迪德。她一生都在為世俗的偏見抗爭——始終站在對抗國籍、性別乃至建筑偏見的第一線。她在2004年成為了首位斬獲普利茲克獎的女性。扎哈的建筑設計作品以流暢柔美的參數化曲線和標志性的幾何形態著稱,這讓她在“建筑界女魔頭”名號外,也收獲了“曲線女王”的美譽。

?Thierry Ehrmann

1985年扎哈在她的倫敦辦公室 ?Christopher Pillitz / Getty
扎哈對線條和幾何的鐘情,可以追溯到她的小時候。名門之后的她出生于尚在文明開放年代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彼時的伊拉克崇尚男女平等,女性同男性一樣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自由的風氣和優渥的家境讓她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設計臥室、衣服和家具等等。女性建筑師在當時的伊拉克也很常見,這讓11歲的扎哈萌生了成為建筑師的想法。

扎哈童年照片 ?BBC

扎哈在巴格達的家里 ?BBC
雖然扎哈始終保持著對建筑的熱愛,但是在她的人生規劃里,數學搶跑在了建筑的前面。童年時父親送給扎哈的不對稱鏡子,激發了她對錯位和不規則圖形的興趣。1968年,扎哈進入到貝魯特美國大學數學系(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學習,她對此是這樣解釋的:“數學是一切建筑的基礎,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建筑師,就要先學好數學?!敝钡?2歲移居倫敦,扎哈才進入建筑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開始接受建筑教育。

Malevich’s Tektonik ?Zaha Hadid Foundation
扎哈從數學和幾何理論中汲取靈感,讓直覺的理性與理智的感性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她在AA的畢業設計《Malevich’s Tektonik》是對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的致敬,運用抽象藝術實體化的表達,展現出超越平面本身的建筑形態。

1990-1993,維特拉消防站 ?Christian Richters
2007-2012,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Iwan Baan
她后來的作品——德國魏爾的維特拉消防站和阿塞拜疆巴庫市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等等,將解構主義和非線性的設計一以貫之,打破傳統設計的界限,賦予建筑作品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層次感。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俯視圖 ?NKCHU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室內 ?Hufton+Crow
扎哈的遺作是榮獲“人類新七大奇跡榜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單點放射構型的世界最大單體航站樓,支撐拱形屋頂鋼結構的8個C型柱和12根塔柱,無不體現曲線和幾何結構之美,完美映襯了她天馬行空的構想。

?Martin Slivka
Melissa Shoes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扎哈在一次頒獎典禮上開玩笑道:“誰說女性不擅長數學?”她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女性不僅可以擅長數學,而且能設計得一手好建筑,她也將兒時做過的設計品類,例如家具、鞋子、飾品等等,逐一帶入大眾的視野,推動著設計的邊界,讓世界看到女性建筑師的力量,掀起建筑界的新浪潮。
阿爾瓦羅·西扎
——“不想做雕塑的建筑師不是好建筑師”
葡萄牙建筑大師阿爾瓦羅·西扎一生獲譽頗多。他于1992年成為普利茲克獎得主,于2012年摘得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是推動當代建筑發展的重要建筑師之一。

?álvaro Siza office

?FG+SG–fotografia de arquitectura
西扎的建筑設計風格具有“詩意的現代主義”色彩,普利茲克獎評審團給予他的評價中說道,“西扎借由光來塑形他的設計,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樸實感并坦率地展現在世人眼前?!彼脑O計總是看似簡單卻富有濃厚的雕塑感和靜謐感,而這來自兒時他對雕塑的熱愛,成為雕塑家是西扎的少年時的夢想??上КF實是殘酷的,在當時的葡萄牙從事雕塑藝術并不能帶來穩定的收入,這也讓入學波爾圖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的西扎一度陷入迷茫。

安東尼·高地的作品米拉之家 ?Fundació Catalunya La Pedrera

西扎的早期作品勒薩德帕梅拉游泳池 ?Fernando Guerra|FG+SG
此后,在一次巴塞羅那的旅途中,西扎受安東尼·高迪的建筑作品影響,決心踏上建筑師的道路,在大二那年轉入建筑專業。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向來緊密聯系,雕塑始終與西扎的職業之路如影隨形。他想要把雕塑的概念拆分融入建筑中,將建筑同當地文化建立聯系,來增強建筑室內外的表現性:他不是為整個地域而創作,而是針對建筑所在的“地點”,解讀特定的風景、地形、乃至人。他的作品也被稱為“可居住的雕塑”。

Iberê Camargo Foundation 博物館 ?Fernando Guerra|FG+SG
博物館中庭 ?Fernando Guerra|FG+SG

博物館建筑外部細節 ?Ronaldo Azambuja
坐落于巴西的波托·阿雷格里的Iberê Camargo Foundation 博物館建造于1998-2008年間,它選址在一處面朝大海的斜坡上,簡單的白色表皮處理和極具雕塑感的輪廓讓這棟建筑與環境相互融合。西扎為了盡可能保持建筑本體的紀念性和雕塑性,整棟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且盡可能減少開窗。坡道上的洞口平齊于內墻面,塑造出如開鑿洞口般的立體感。

Le?a do Balio修道院俯視圖 ?Filipe Braga

修道院外部庭院 ?Filipe Braga
西扎也常在他的建筑作品中留有獨立雕塑的“彩蛋”。Le?a do Balio修道院擴建工程近期完工,西扎重塑了這個初建于羅馬時期的修道院,使其成為圣詹姆斯朝圣之路上的新文化地標。他運用白色混凝土作為外立面材料展現修道院的新式生命力,增建了兩棟40余英尺的塔樓,且以位于外部庭院的大理石藝術雕塑“Viandante”表現“朝圣旅程的長途跋涉”,加強新舊建筑的聯系。
丹尼爾·里伯斯金
—— 被建筑“耽誤”的音樂家
丹尼爾·里伯斯金是一名波蘭、猶太裔美國建筑師,更是敢于用建筑揭露歷史的“博物館之王”。他一生的作品都離不開“戰爭”和“博物館”的主題。1989年里伯斯金的方案在柏林猶太博物館新館國際招標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設計權,猶太博物館新館也成了他的成名之作。

?Ilan Besor

柏林猶太博物館?Günter Schneider
里伯斯金不僅在用博物館重現戰爭的歷史,更是對他個人歷史的映射。他曾生活在二戰后的波蘭,他是那段恐怖故事的經歷者。為里伯斯金灰色的童年帶來色彩的是一架亮色的紅色手風琴。當時里伯斯金的父母想讓他學習樂器,但是考慮到彈奏鋼琴勢必會引起鄰居的不滿,于是選擇了手風琴這種可以放置于公文包中的樂器。里伯斯金在音樂方面頗具天賦,是公認的“音樂天才”。他兒時非??炭嗟爻浌诺湟魳?,尤其是巴赫的樂曲。他7歲時登上電視臺同以色列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爾曼合演,同時他也是美國以色列文化基金會獎學金的獲得者。

里伯斯金和父母姐姐的合影 ?Family archive via Newsweek

里伯斯金兒時演奏手風琴舊照 ?Family archive via Newsweek
在母親的勸說下,19歲的里伯斯金放棄專攻音樂,考入紐約庫珀聯盟學院(Cooper Union)進行系統的建筑教育。他也坦言,他是通過音樂愛上了建筑這個行業。里伯斯金認為,“將音樂變成一些有形的和令人愉快的東西。這就是音樂和建筑的相通之處?!?他在猶太博物館新館后,又相繼設計了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舊金山現代猶太人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和圖書館建筑中,都存有一些被留存下來的有聲讀物和音樂制品,在這些建筑里欣賞音樂時,音樂能夠讓那些痛苦的經歷變得栩栩如生起來,音樂就像一把能夠真正開啟建筑的鑰匙。

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 ?IxK85 via Wikimedia Commons

舊金山現代猶太人博物館 ?Femando Herrera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Elliot Lewis Photography
里伯斯金堅信“真相是歷史的女兒”,歷史不應該被掩蓋,設計博物館是為了讓人們可以更好地直面過往的暴力、戰爭和屠殺等事實,并指引著人們來緬懷歷史,追憶歷史,并展示希望。從小受音樂熏陶的他更著重于從心靈和精神入手,這些經歷豐富了他的想象空間。于是他在柏林猶太博物館新館設計中充滿著隱喻——幽閉的空間、鋸齒形態閃電狀的開口、扭曲的地面……這些都是他希望通過親身感受傳達給游客的。

柏林猶太博物館新館外立面 ?Libeskind

扭曲的地面和墻體開口 ?BitterBredt

外表面細部 ?Michele Nastasi
當然,里伯斯金在持續產出建筑佳作的同時,從未放棄過音樂。他主持了法蘭克福的名為“生活的一天”(One Day in Life)的24小時巡回表演,并親自策劃75場以上的連續表演。每場音樂會都會根據巡演的具體舉辦地點確定主題,實現了音樂和建筑的相輔相成。

?AOF, Wonge Bergmann
結語
—— 不同出身和經歷的建筑師的殊途同歸
不是所有建筑師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建筑。正如建筑大師貝聿銘所說的,“生活就是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建筑師是最后一個‘你必須知道一切’的行業。”在這些建筑巨匠的故事里,每一份的年少輕狂,每一次多看、多想、多畫的不懈嘗試,都在往后的設計作品中,凝結出了對美學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思考。

?香港M+博物館
在此,致敬每一位以筆為舟,以夢為帆的建筑師們,正是他們對童年構想的不拋棄不放棄,以建筑語言區書寫著城市的傳奇,為世界建筑史留下諸多經典之作。此外,他們逐夢的經歷激勵著后輩建筑師們持續探索,去勇敢追尋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發文編輯/網站審核|Yirou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Reference
http://www.archcollege.com/mobile.php?a=appDetails&id=21925&m=index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440116460085297&wfr=spider&for=pc
https://m.jiemian.com/article/1604837.html
http://www.cnlandscaper.com/ganhuo/show-1203.html
https://mp.weixin.qq.com/s/D5M4Fe9lkIJpordMXcQTMg
https://www.sohu.com/a/256408704_69380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UM24CM0521C1P6.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8980878166694&wfr=spider&for=pc
https://worldarchitecture.org/articles/ccvgf/top-designers-explore-how-childhood-experience-has-affected-their-work.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911270/a-er-wa-luo-star-xi-zha-de-zuo-pin-tong-guo-ronaldo-azambujade-jing-tou-kan-ibere-camargo-foundation
https://www.iw-space.com/scope/monastery-leca-do-balio-leca-do-balio-matosinhos
https://www.chinaasc.org.cn/news/11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