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st luxury
美國建筑設計事務所執業現狀
前輩說:“我理解的美國設計公司一部分是大型設計集團,還有類似一些大師級的事務所,其他就是一些個人小型事務所了?!?/span>

?ArchDaily
前輩描述的這一印象準確嗎?大致不差,但可以再補充兩個腳注。
第一,美國對于設計事務所規模的大小劃分與國內的認知可能不在一個尺度上。按AIA報告中使用的劃分區間,10人以下為小型事務所,10人-49人為中型事務所,50人以上即可算作大型事務所了。國內動輒百人甚至千人規模的設計院在美國是極個別的存在。
第二,在上面的劃分標準下,小事務所占絕對多數(75%以上),其中還包括大量的單個建筑師獨自執業的模式。這些小微型的事務所很多直接服務美國廣袤的獨棟住宅(single family house)市場,以及與此對應的大量行政服務需求(報建、蓋章等)。這一點在美國之外也許不容易直觀認識到。

?AndreyPopov
這些大、中、小型事務所具體占比如何?他們都做一些什么項目?整體回款怎么樣?有什么新的技術趨勢?我們下面依次看看具體的數據。
規模與人員
根據2022年的普查估計,全美共有建筑師事務所約19000家。具體來看:
- 10人以下的小型事務所占75%,為絕對多數,總數大約有14000多家。其中,僅有一人的公司有5000多家;人員2-4人的有6500多家,5-9人的有2800多家。
- 10-49人的中型事務所占全美事務所總數的18%
- 50人以上的大型事務所只占總數的7%。

事務所規模分布。數據來源:AIA 2022 Firm Survey Report, 下同。
可以看到,大型事務所盡管總數并不多,但它們雇傭了超過50%的從業者,并且占有了行業近60%的設計費。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雖然人才和資源有向這些大事務所緩慢集中的趨勢,但無論是公司個數、員工數目還是計費額度,上述這些占比從2005年至今變化不大。換句話說,近20年來,美國建筑設計行業總體上的規模分布是較為穩定的。
事務所內部的人員構成如何?是否像國內的綜合大院一樣,各個專業大多是齊全的呢?
從統計可以看出,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占大中小事務所雇員的絕大多數(75%),其中37%為注冊建筑師,另外16%為其他專業人員,剩下的12%為非設計人員。從2015年到現在,數據的趨勢是建筑師事務所內部自有的工程顧問人員在減少(從25%下降到16%)。

?Mary Mazurok
這些各工程專業,如果不自有,則必然外聘。AIA也統計了各類外聘服務的占比,最高的自然是結構、暖通、市政和景觀顧問。會記和法務顧問占比也非??壳啊V档靡惶岬氖?,外聘服務占比在大、小事務所之間沒有顯著區別。以50人以上的大事務所為例,88%采用外聘結構顧問,97%采用外聘暖通顧問。
一句看似廢話的結論是,美國的建筑師事務所是以建筑師為主體的,這反映了整體設計服務行業的高度專門化。
在這一前提下,建筑事務所近年有向設計相關的多行業服務模式轉變的趨勢,而單一行業模式(即僅做最狹義的建筑設計服務)占比在歷年下降,2022年首次低于50%。不過,有必要說一下AIA定義的單一行業非常狹窄,室內設計、前期功能策劃、選址研究、舊建筑再利用、法規顧問等都被視作多行業或跨行業服務。所以這一趨勢可能更多地反映的是工程建設整體市場,尤其是新建工程市場的下行。
市場與計費
建筑設計服務市場的整體環境如何呢?AIA的報告首先援引了美國統計局的全國非住宅建設支出,作為建設市場整體走勢的參考。很明顯可以看出:2008年有一個明顯的峰值和此后的急速下行,隨后緩慢爬升,直到2021年體現出疫情爆發帶來的拐點。

美國歷年全國非住宅建設支出
2021年的非住宅建設總支出為5470億美元。同年,建筑設計服務的總計費凈額為402億美元(注:這里包含了住宅市場,因此不能簡單地與前面的5470億美元直接比較),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6.7%,若加入通脹因素,則下降了9.4%。
從利潤率來看,全美事務所的平均利潤率為16.2%,單個員工平均“年度產值”為12.7萬美元。
- 按員工平均“產值”計,大、中型事務所明顯更高,分別為15.8和15.1萬美元,小型事務所為11.8萬美元;
- 但按利潤率看,小型事務所稍高一籌,為17.7%,大型事務所為16.7%,中型事務所為 14.6% 。
- 按項目類型分,專精住宅市場的事務所利潤率最高,為19.6%;商業、工業項目事務所為15.1%;機構類項目事務所為12.7%。

?FREEDOM ARCHITECTS
我們再來更細致地看一看美國建筑事務所的計費方式。
各類計費方式中,34%為定額費用(lump sump fee),即包干價;32%為專業服務外加可報銷費用;19%為按小時計費(不論是否設置上限);12%為按造價的百分比收取;僅有1%為按面積的百分比收取。

這一比例與國內主流的面積計價方式很不同,體現出成熟的行業體系對于時間成本的敏感度,行業更習慣于直接為設計服務定價。
從獲客方式的統計上看,約70%計費項目來自于老客戶,并且大部分都是直接委托或非競爭性選擇(58%)??腿侯愋蛣t與事務所的專長類型關系密切:專長于住宅類型的事務所78%的客戶為開發商和個人;商業類事務所的主要客戶為B端的公司(41%),次要客戶為開發商(24%);機構類事務所的主要客戶類型為各級政府(45%),下一檔為學校、醫院、教堂、博物館等機構客戶(13%)。

?Fidan Rashidova
凈值與負債 不同規模的事務所凈值相差很大。小型事務所平均凈值為28.5萬美元,中型為204.7萬美元,大型為385.2萬美元。從2019年至今,中小型事務所凈值變化不大,大型事務所平均凈值則下降了100萬美元。
負債規模也呈現類似的梯隊格局。小企業的年平均借貸/負債為2.6萬美元,中型事務所為11.2萬,大型事務所為32.4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新冠期間的小企業貸款政策對于很多公司的存續非常重要。
回款比例 從統計結果來看,大部分請款都能在60天內收到付款,平均來說只有10%的請款會逾期超過90天。但這個數字在大型事務所那里更高,為20%。
類型占比 按類型來看,機構類貢獻了超過40%的設計費總額,其次是住宅類(28%)和商業/工業類(21%)。盡管存在顯著的下降趨勢,機構類項目依然是美國最大的建筑設計類型市場。

從占比來看,在計費總額整體下降的大前提下,商業和機構類項目收費占比下降得更為明顯。住宅類型則仍然堅挺,占比在疫情后顯著增加(從18%到28%)。
具體看一看住宅類型的一些細分數據:已有住宅單元加建9%;已有住宅單元翻新改造16%;新建獨棟住宅18%;新建廉租公寓20%;新建市場化公寓(集合住宅)37%。

AIA還進一步按住宅產品的面積指標作了進一步的統計。不論是獨棟住宅,還是集合住宅,疫情以來的明顯趨勢是,新建項目中大戶型明顯減少,小戶型明顯增多。同樣值得留意的是大、小戶型的劃分標準:對于獨棟住宅而言,180平米以下為小戶型,180-400平米為中等戶型,400平米以上為大戶型。對于我們更為熟悉的集合住宅而言,120平米以下為小戶型,120-180平米為中等戶型,180平米以上為大戶型。

一些趨勢
AIA報告中還提到一些其他趨勢也很有意思,例如改造項目占比逐年增加。按設計費計,改造項目從2005年的約30%穩步升至2022年的約50%,而且各個功能類型(住宅、商業、公共機構)之間沒有顯著區別。
從技術趨勢上來看,BIM工作方式占據美國建筑師事務所的絕對主流。10人以下的小型事務所的BIM使用率首次過半,中大型事務所的BIM使用率近10年來一直穩定在85%-95%左右。報告中還體現了能耗模擬、虛擬現實(VR)、3D打印等新技術的統計數據。其中云計算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前沿技術——很可惜這里的統計是在這一輪人工智能狂潮出現之前。
合同交付模式這一塊的統計非常有趣。在美國業界,創新式的合同交付模式是業界經常被討論的熱點話題,也被寄予了很多期待。不過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設計-招標-建造(design-bid-build)這一傳統交付模式依然占絕對多數(70%),各類Design-Build合計13%,IPD僅占1%。

在這方面,AIA標準合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70%的事務所通常直接使用AIA標準合同。這一比例在機構業主那里更高,為91%。經過多年的逐步完善,AIA標準合約已經成為了非常成熟、對各方利益的平衡性很高的行業標準。
在國際化實踐方面,盡管全球仍處在變局之中,不論是設計費總額還是所占比例,國際項目在疫情以來有一個小的上升——從2015-2019年的5%左右到2021年的7.9%。不過,AIA非常細致地定義了國際項目,這7.9%里包括這幾類情況:美國國外項目,業主為美國實體或美國政府(1.9%);美國國外項目,業主為外國實體(4.4%);美國國內項目,業主為外國實體 (1.6%)。從整體比例而言,美國建筑設計行業設計費總額超過90%還是來自于美國國內,也即我們說的“內循環”。

?Creative Market
小結
AIA調查報告中還包括建成后評估、質量管理(QA/QC)、業主滿意度、人員多樣性等話題,這里不一一贅述。
總的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三方面的小結論:
1. 首先,美國建筑設計服務市場仍然處于疫情以來的一個下行周期內;
2. 行業實踐模式和市場劃分依然處在一個成熟而穩定的階段;
3. 暫時沒有數據看到人工智能的浪潮或其他技術革新對行業帶來提振或顛覆。

?ArchDaily
總體來說,美國建筑師事務所的實踐模式已經經歷過多個經濟周期的考驗,有一定韌性;美國市場廣闊、分散、多樣化,能夠支撐大量的小型事務所;設計行業內分工已細致而成熟。
不過,美國職業實踐的成熟度與高訴訟文化也導致相應的高法律風險,即便是職業保險體系已經成熟的情況下,傳統交付模式依然占絕對主導。在這種模式下,效率并非為第一優先。
美國的建筑師職業體系也不是一直如此。我們將在下篇中翻開歷史,看看美國建筑師職業體系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移植歐洲模式有哪些水土不服;沒有行業協會,和醫生甲方打官司吃過哪些虧;又在哪些地方參考律師行業為自己搭建體系。
專欄編輯|Sherry Li
發文編輯|Xinmiao
審核編輯|Xinmiao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博筑遠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