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頂尖項目提升設計認知
2012年,那會兒我在東南大學建筑系讀大四,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有幸參與了Zaha Hadid在南京的首個項目——青奧國際會議中心項目的駐場實習。
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十年之前的那段時光我經歷了職業生涯太多個第一次,也深深的塑造了我對于設計的理解。
第一次去工地看項目,第一次挑材料看Mockup,第一次遇見一個項目可以有那么多顧問圍繞著一個強有力的概念執行(酒店,景觀,室內,幕墻,擦窗機,直升機,燈光), 第一次邊做設計邊施工, 第一次發現原來現場的工地是要用激光定位儀去控制的 (Zaha說她的項目是360度需要精確,而鉛錘只有90度),第一次去和施工隊現場會議相互拉扯,第一次知道設計費可以以億為單位。
初出茅廬的我也鬧了不少笑話我那時候真的年輕,上班第一天問“為什么圖紙畫好了還需要駐場調整方案”項目負責人笑著說“你還太年輕了~”
是的,事實上,設計可能不僅僅是梁板柱,更是復雜條件下對于理想的城市空間的一個勇敢的突破,它的起點非常純粹,而過程異常喧囂,到了終點則再次回歸純粹。
在這個喧囂的過程中,我也漸漸對浪漫且復雜的項目如何落地有了深刻的認知。
02/ 嚴謹的工作流程帶來對建筑職業的啟蒙
那段于我而言漫長的實習,只是整個項目中一個短暫的階段,期間的推敲和打磨恰如我們理解的工匠精神,反觀我們今天城市化過程中設計管理粗放,依靠華麗的詞藻過度包裝的項目,顯得多么荒謬和無奈。
后來有人開玩笑,說這個項目如果能從頭到尾做完,看到任何項目都會覺得太簡單,這不無道理。對我而言,這個項目無疑成為了我在后續實踐中的一個標尺。
對我而言的意義就是,它在我心中放下了一個標尺,之后的實踐都會和它去比一比量一量。
Zaha事務所的項目對于落地項目的控制是異常嚴格的,BIM模型的反復比對,主次結構與機電系統的碰撞檢查,在一個三邊工程(設計、審查、施工)之中,要保持設計的水平,還要維持一個設計的高度,對于團隊的考驗是嚴峻的,所有人都圍繞著如何將設計概念落實到具體的建筑上這一主題展開每天的工作,嚴肅但高效,這其中透露的,是建筑師對項目品質的執著與追求的精神。
在之后的建筑實踐之中,我也有意無意地延續了這樣的工作方式,甚至也在無形中影響了我的職業規劃。對于原創和落地性的執著追求也成了我對于自己職業生涯的一種解讀。


塔樓Mockup
03/ 建筑藝術不應該有國界,懂得欣賞才能做好自己
在我實習的這一年,王澍老師榮獲了普利茲克獎,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在北京落成,中國的設計院還浸潤在城市化進程加速所帶來的蜜罐之中。城市的發展除了需要建筑設計中的前衛思想作為領跑標桿,更需要默默付出的建造工程技術,而我們所理解的建筑學,就在這一個個矛盾中前行著。
我也想給后輩建筑學生們一些建議,無論你對設計的看法是聚焦在民族或世界、著眼當下或面向未來,都該趁著年輕,盡可能的去擴展自己的認知邊界,去感受不同的設計思維與城市空間,更重要的是,體驗空間如何塑造或激發人的行為與共鳴。
建筑是以人生為單位的職業,最大的收獲往往出現在多年后的一瞬間,對設計越發的包容,但對美的執著不會消失?;蛟S在自己的舒適圈中擁有一個圈內最優解是無可厚非的,但認知能力的延展所帶來的人生寬度也不失為另一種更大的財富。
我現在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在再來談自己的感受更像是對自我的重新的解讀,不同于身在其中的當下感受,這種回憶裹挾著自己多年的實踐歷程,成為了我現在獨立實踐的精神依靠。
由季欣主持設計的部分在建項目
作者|季欣
校對 | Dipo
專欄編輯|Monica
發文編輯|Yiwen
審核編輯|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