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_日韩aⅴ在线免费观看_成年人免费看片网站_91在线影视_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_www.日本久久

EN
"/>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
2022/08/05
作者

國際知名建筑學者

建筑設計方法研究專家

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榮休教授

東南大學建筑國際化示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2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

198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筑系,獲碩士學位

1994年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獲博士學位

1985至1994年,任教于東南大學建筑系

1994至2019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系

2019年至今,任教于東南大學建筑國際化示范學院

顧大慶老師一直深耕于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領域,初心不改。在高校任教期間,顧老師不僅是一位“思者”,關切著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思索著建筑教育的底層邏輯;更是一位“行者”,全心投入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積極推進課程的改革。


此次訪談既包含顧老師對求學和任教經歷的回顧,對建筑實踐與研究的看法,又有其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對建筑教育制度的反思。顧老師以建筑教育家的身份,在多年從事建筑設計教學的基礎上,與我們就如何更好地討論設計、如何教設計、什么是成功的建筑學教育等問題進行討論。希望這篇訪談能夠給建筑學生甚至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思考。

01/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緣起

01/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緣起


█  您是如何接觸并進入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領域的?


G: 這和我在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下簡稱“南工”或“東南”)讀碩士期間讀到的書有關。在外文資料室新到的一批原版書中我發現杰弗里·布羅德本特(Geoffery Broadbent)所寫的Design i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and the Human Sciences, 厚厚的一本,書名很有吸引力。正巧劉光華先生也在資料室,我就問他這書能不能看,得到他的鼓勵,我就比較仔細地看了這本書。若干年后才出了中文版,書名是《建筑設計:建筑與人文科學》。和當時流行的各種建筑設計歷史和理論書籍不同,這本書對設計科學進行綜述,比較全面地介紹二戰以后的設計方法學。其核心內容有兩個,一個是建立設計問題的理論模型,即以系統論觀點將建筑設計問題描述為由環境系統、建筑物系統和人的系統三個子系統組成的綜合系統;二是將建筑設計的過程描述為分析、綜合和評價的思維模型,其中又以分析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發展了各種分析建筑設計問題的圖解方法。以這本書為引子,我又找到關于設計方法學的其他資料,特別是Architectural Design雜志連續有相關的文章,發現熱衷于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主要來自英國工業設計界,還有在美國的數學家出身的建筑理論學者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這些閱讀的基礎上,我開始對設計方法學形成一些看法,覺得該理論實際應用于建筑設計似乎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對建筑設計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因為提供了對設計問題和設計過程的解釋。于是我的碩士論文從設計方法開始,以設計教學結束。鮑家聲老師剛從美國回來擔任系主任,力推設計教學的改革。他參加了我的論文答辯,很認同論文的觀點,我因此留校任教,從此進入到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這個領域。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21.jpg

左一《建筑設計:建筑與人文科學》封面 ?Internet      

左二 顧大慶碩士論文《建筑設計技能及其教育問題研究》

封面 ? 顧大慶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理性教學為目標的設計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基本的方向問題。在我和同齡人的求學時期,一年級基礎訓練是巴黎美術學院的傳統,以學習繪圖的基本技巧為主,從線條訓練到渲染技巧,不太討論設計問題。那個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學習設計先要學習設計的語言,就是作圖的方法和技巧。到了八十年代初,包豪斯的形式訓練被引入中國,即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的“三大構成”課程體系,可以說是設計的形式基礎。所以當我們開始籌劃新的設計基礎課程時,系里讓我們去無錫和上海調研,無錫輕工是最先引入構成教學的設計院校之一,而同濟大學則是建筑院校中構成教學做的最好的。我們在同濟看到了莫天偉老師主持的構成教學制作的白色折紙模型,這些模型的形式很有趣,但是覺得跟建筑設計的關系似乎并不大。傳統的渲染訓練是我們要反對的,構成訓練似乎也不是完美的答案,是不是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呢?80年代初南工建筑系已經與瑞士有學術交流。當時正巧瑞士建筑師柏庭衛(Vito Bertin)在系里教二年級的設計課,采取了做模型的研究方法。通過同學趙辰的介紹我們就認識了,邀請他參加一年級教學的研究。在他的宿舍里看到他用瓦楞紙板、打毛衣的竹針和白紙做的臺燈,燈罩還可以上下移動,給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僅形式感很強,很實用,還很符合結構和制作的原則。由此我們意識到他受到的教育和我們全然不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一個較好的設計教學教育的改革方向,既不是單純的作圖訓練,也不是單純的形式訓練,而是綜合性的設計訓練。


我們是1985年開始設計新的一年級設計基礎課程,這一版的教案中最特別的就是抽象的立方體練習,主要是柏庭衛的貢獻。我們設想這個練習包含平立剖面圖的概念、基本作圖、空間界定要素和空間生成,以及模型制作的節點和建造等綜合性的抽象練習??臻g構成的訓練包含平面圖形的點線面解讀、點線面的3維投形、立方體內部空間的組織、外部的圍合與開啟等問題。這是一個9x9米的立方體,但是并沒有具體的功能,我們稱其為“準建筑”。這個練習基本上體現了我們對設計基礎教學的基本態度,即一年級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應該是教學生如何去做設計,而不是如何畫圖,更不是單純的造型訓練。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5.png

立方體練習,南京工學院,1986年4月 ? 顧大慶



02/ 三類建筑教育體系比較



█  您怎么看待不同的建筑學教育體系?


G: 對不同教育體系的興趣源于我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英語: ETH或ETH Zurich; 德語: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下稱ETH)的博士論文,主要涉及三種建筑教育體系:法國的巴黎美術學院(布扎)、德國的包豪斯和美國的得州騎警。前兩個學校已經有很多的研究,第三個則很少人了解。當然,ETH的學術環境為研究得州騎警提供了獨特的條件。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學校,如何放在一起來研究?關鍵問題是要找到其中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三個學校對于設計教學的場所,即設計工作室(Design Studio)的不同定義。也就是說三個學校設計教學理念的差異最終體現在對設計教學場所的不同定義、對師生關系的不同規定,以及具體做事的不同方法。具體來講,布扎對應“圖房”,包豪斯對應“工作坊”,得州騎警對應“設計實驗室”。這里很難展開來講,有興趣的可以去讀《建筑師》98期“圖房、工作坊和設計實驗室——設計工作室制度以及設計教學法的沿革”這篇文章。建筑學的淵源是美術學院,后來才成為大學內的一個專業。大學內通常的授課方式是一個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一群學生坐在下面聽課記筆記,設計教學則不同,是十多個學生在一個老師指導下做設計。如果要在大學內找到一個類似的教學場所,那就是各種科學實驗室?!霸O計實驗室”這個說法曾經在美國很流行,不僅僅是簡單的換個名稱,其實也包含了設計教學的不同定義,比如理性地探討問題的態度,以教案為基礎的教學,研究性的設計教學等。這個研究對我的意義是讓我從一個建筑教育歷史沿革的宏觀角度來定位自己所做的事情。


對這三個學校的教學法研究聚焦于設計基礎教學,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模式。布扎是以作圖的方式學習古典建筑的柱式語言,其基礎是美術的素描訓練,柱式渲染就成了這套教學的經典體現。包豪斯是以模型的方式來研究形式和材料,后來傳到日本形成了三大構成的知識體系,進而影響到我們國內。包豪斯的基礎課程對美國建筑院校的影響特別大,反而對歐洲的建筑院校影響很有限。而得州騎警這一撥年輕人一方面高度認可布扎的教學方法將古典建筑設計變得可教,另一方面對包豪斯憑感覺的形式訓練持有懷疑,他們的理想是要將現代主義建筑變得可教。所以,博士研究實際上進一步確認了我在留校執教后對設計初步教學問題的一些模糊的判斷。



03/ 教案演進



█  能聊聊您所從事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的幾個階段嗎?


G: 正如我在上一個問題中所闡述的,我們今天是在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架構下進行建筑設計教學的工作,這個背景決定了對設計教學的不同態度。我是將設計教學看作為是一種學術研究活動,設計基礎教學的任務就不是單純地幫助學生打基礎,而是研究建筑設計的基本觀念和方法,具體體現在設計教案的設計?!敖贪浮本褪且粋€設計課程的規劃性文件,包括教學的目的,內容,方法,評價等細節??梢哉f一個教案就是關于如何做設計的知識體系。每個教案的設計反映了特定階段對建筑設計的認識。我在設計基礎教學研究上的“進步”具體體現在幾個教案的設計上。


1985-1986年的第一個教案對我的意義就是確定了將“設計”,而不是作圖技能和單純形式訓練作為設計基礎的核心議題。不過對于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其實是不清楚的。1987年去了瑞士,開始接觸到克萊默教授非常理性化的設計教學體系,一步一步從簡單到復雜的操作,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1989年回到東南大學后就開始以克萊默的經典設計練習為主要架構設計了一套新的教案,這是一個移植和借鑒的過程。1994年我博士畢業后去了香港中文大學,96年柏庭衛也加入中大,這是一個五湖四海的學術環境,教師的學術背景各異,很難形成共識。我和柏庭衛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就是香港隨處可見的集裝箱建筑,很符合克萊默的體系化設計教學方法,合作的同事也能夠接受,于是我們就發展了一套新的教案。一方面延續了克萊默結構有序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又具有香港地方的特色。這不是一個簡單地移植的過程,而是根據特定教學條件的再創造,是一個質疑、改造和轉化的過程。最后形成了《建筑設計入門》和《香港集裝箱建筑》兩本書。2000年中大建筑系開始實行主題工作室的新體系,我和柏庭衛負責“建構工作室”的教學,這個時候我們敏銳地認識到建筑設計實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著名建筑師的設計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所謂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方法來解釋。如何根據這些新的變化來設計一套新的教案就成了我們的研究課題,其結果就是《空間、建構與設計》這本書。從2009年到2019年我又將這兩門課程進行進一步整合,比如原先的集裝箱建筑課程是一個學年的課程,現在進一步提煉成一個學期的課程,原先的建構課程是針對本科的高年級,現在成為另一個學期的基礎課程。2019年至今回到東南,面對的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如何針對規劃、景觀和建筑三個一級學科的一個共同的設計基礎課程。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6.png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22.jpg

以香港集裝箱建筑為基礎發展的《建筑設計入門》課程以及出版物,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系,1996-2000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9.jpg

建構工作室設計教學展覽,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

 ? 顧大慶

 

上述的幾個教案的設計分別針對不同的問題,但是研究的方法其實并沒有改變,就是從克萊默那里學到的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設計過程練習化,通過結構有序的手段將設計變得可教。大體來說,一些基本的議題一直沒有改變,比如城市議題,空間議題,建構議題等,只是討論的角度和教學的背景有所改變。總體上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入、研究方法不斷純熟,教案設計不斷精細化,教學效果不斷提升的過程。



04/ 從城市出發的多尺度設計基礎教學



█  能具體說說最近幾年東南一年級設計基礎教學的發展嗎?


G: 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只有建筑學一個專業,而回到東南就面臨三個一級學科的共同設計基礎的新問題。以前的認識是把建筑設計作為三個專業的共同基礎,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有沒有一個新的思路呢?我們對新的基礎課程提出了幾個新的要求,即跨學科,跨尺度,跨媒介,以及空間主題。跨學科自然不用多解釋,教學的內容要包含三個專業的基本概念、知識和方法;跨尺度意味著教學的內容要在城市尺度和建筑尺度之間不斷切換;跨媒介強調多種設計媒介的綜合性訓練,不單單是作圖技能,模型制作技能,還包括攝影、電腦軟件運用等等,媒介訓練與設計練習有機結合;最后空間主題指的是將空間作為三個專業的共同基礎,無論是城市尺度、還是景觀尺度及建筑尺度,都圍繞空間這個核心。


在這些共識的基礎上,我們決定新的教案要從城市尺度開始,就是如何來認識南京這個城市。第一學期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城市”,包括城市格局、城市肌理,城市街區,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幾個議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作業就是按照1:1000的比例制作了一個城市大模型。再接下來的設計練習就要以南京城市為背景,對南京城市進行幾種設計干預,“場所”這個課題就是研究如何通過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置入一個板片構成的“亭子”來激活城市空間;“中庭”這個課題就是探討如何在保持一個城市建筑體量不變的條件下重新塑造內部空間;“棚屋”這個課題就是探討如何在現有沿街建筑基礎上通過簡易的加建手段擴充內部空間,同時對城市空間產生影響。以上三個課題分別研究了板片、體塊和桿件的空間構成,并且結合了各種設計媒介的訓練。這也體現了我國現在城市發展從增量城市到存量城市的轉變,相應地,設計的策略是針灸式的改造和改善。我們將這個教案命名為“現實城市”。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0.jpg

南京城市模型  ? 顧大慶


第二學期的教案改變了組織架構的基本思路,不再是針對“現實城市”,而是要重新設計一個“城市”,即“想象城市”。這主要是由于2020年初受疫情的影響,學生不能返校,改成遠程線上授課,原先繼續在南京城市的框架下做練習的設想無法實現,于是就變成重新設計一個城市的街區,并且以此為基礎探討城市外部空間的設計和建筑單體的設計。這些議題看似和第一學期的重復,其實是在一個更高層次上的深入。具體是三個課題,即集合形式、開放形式和單體形式??臻g仍然是核心議題。集合形式是在城市尺度來探討空間組織的形式問題,以“拼貼城市”作為研究工具,以圖底關系作為組織原則,學生要用給定的建筑平面要素來設計一個城市街區并通過短文寫作和圖像表達賦予特定的城市生活。開放形式聚焦于城市外部空間的設計,研究如何運用外部空間設計的基本要素來設計體現“透明性”原則的豐富的城市空間體驗,也即對一個外部空間能夠進行多重的空間解讀。最后聚焦于單體建筑的空間和形式研究,探討不同的空間組織策略的可能性,比如體塊挖去的策略,板片分割的策略等。同時發展一套從概念到建造的設計研究方法。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1.jpg

現實城市,2020年秋,

作者:林毅城,指導教師:周詳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2.jpg

想象城市,2022年春,

作者:黃韜睿,指導教師:高舒琦,朱昊昊 


東南這輪教學研究從2018-19年就開始了,至今已經有四年。第一年的任務是“破”,打破原有的課程架構,嘗試新的可能性;第二年的任務是“立”,基本上確定了一個課程的基本結構,即幾個大課題的主題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第三年的任務是“實”,進一步充實完善每個課題的內容和方法;第四年的任務是“質”,主要是通過教學環節的落實來提升教學質量。設計教學是團隊合作,離不開老師的配合,我也只是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3.jpg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4.jpg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5.jpg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6.jpg

學生設計作業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2022年

 ? 顧大慶



05/ 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定義“建構”



█  在您的著作《空間、建構與設計》中,您把建構的問題很快切入到實踐上,沒有就建構在理論層面或歷史角度進行討論,您覺得抽象思辨的建筑理論和具體的建筑實踐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G: 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是我們如何去構建這個課程體系的,二是建筑理論與建筑實踐的關系。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系建立了主題工作室的設計教學新體系,即設計教學不是按照傳統的年級遞增的組織,而是按照設計教師的學術興趣分成不同的設計工作室,每個工作室負責若干年級的設計教學。我們的想法是建筑設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比如城市的角度,人的角度,建造的角度等。我和柏庭衛都有瑞士的教育背景,于是就提出建構角度,即建構主題工作室。但是什么是建構?我們并沒有采取理論朔源的方法來定義建構,而是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首先是找出一個最能體現建構概念的建筑,比如上海博物館通過建筑的形式來表達“天圓地方”的概念,是一種象征形式。荷蘭的施羅德住宅實際的建造方式藏在粉刷后面,表現的是板片的構成,是抽象形式。Zumthor的老人公寓用了混凝土,石材和木材幾種材料,分別表達水平樓板,垂直結構支撐和空間圍合,這是建構形式。按照這種分析思路我們可以界定建構研究的范疇。再進一步我們還能區分出材料的表達和結構的表達等不同的設計。


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思考方式,因為很直觀,不會被抽象定義的模糊不清和理解歧義所誤導。當然就引出第二個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們有意避開了對建構這個重要學術概念的理論思辨,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就沒有理論。相反,我們對所謂“建構”設計的理論闡述是通過設計教學的實踐慢慢形成的,一開始比較模糊,逐漸開始清晰,今年覺得用這個詞比較能反映我們的認識,下一年又覺得應該換一個詞來表述。大家如果仔細去比較不同時期的教案和相關論述,就不難發現其中的不一致性。這恰恰是一個實驗性、探索性的設計教學所應有的特質。不能簡單地說是實踐導致理論,或理論指導實踐,兩者是一個互動的關系。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23.jpg

建筑的形式表達類型以及空間-建構研究的范疇,

摘自《空間、建構與設計》


對于研究性設計教學而言,通過設計教學最終能夠形成一套對做設計的理論性說法很重要。在《空間、建構與設計》這本書里,所謂的“建構”理論集中體現在第二章“要點”內,其中尤以“方法”一節最為重要,比如操作與觀察的互動關系,操作的清晰性與形式語言的清晰性,簡單操作與豐富體驗等,都是對如何才能做出好設計的精辟闡述,是一套新的“構圖”方法。



06/ 用模型啟動設計



█  您一直非常強調設計教學中的模型制作,能從教學出發談談制作模型的意義嗎?


G: 我本科時的設計課都是作圖和渲染,在碩士階段參加了瑞士建筑師溫格爾(Peter and Hedi Wenger)夫婦的設計課,第一次做了模型。后來看到柏庭衛在二年級設計課上做的模型以及他做的其它模型,很受啟發,于是就開始在最早的設計教案中嘗試模型制作,典型的就是那個立方體練習。后來去了瑞士,克萊默的設計課都是以模型制作來啟動每一個階段的設計。模型制作對空間概念的建立有非常直接的幫助,對于構造概念的培養也很有幫助。克萊默就強調要注意模型的交接處,最能看出設計的問題。模型啟動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方法,現在東南的基礎課程還是堅持這個原則。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建構工作室教學研究中我們進一步發展了模型制作方法,即不但功能決定形式,場地決定形式,建造決定形式,模型制作的操作方法也決定形式,于是模型制作就從設計研究的輔助手段變成形式生成的工具。這個也是受實踐建筑師的啟發,比如通過折紙來研究一個教堂的空間形式,最后雖然是用混凝土來建造完成,但是折紙的形式保留了下來,成為空間的主要特征。這是和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建造邏輯決定形式很不一樣的。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19.jpg

空間-建構設計練習的結構,不同設計階段的模型研究方法,

摘自《空間、建構與設計》


我們還對模型工作方法做了更加精細化的區分,比如概念模型,單一材料模型,多種材料模型,建造研究模型,空間氛圍研究模型等。這些都體現在《空間、建構與設計》這本書里。把模型方法進行如此體系化梳理的并不多見。



07/ 兩類設計教師的比較



█  您如何看待實踐型設計教師和研究型設計教師在教學上的差異?


G: 建筑教育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共識,即要由具有建筑設計經驗的人來教設計。布扎學校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教學場所,就是“圖房”,圖房是一個學生自治的組織,大家集資聘請著名的實踐建筑師(評價標準是能夠幫助學生在設計競賽中獲得名次)每個星期定時來指導學生的設計,這些建筑師并不是美院聘任的教師,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兼職教師。后來建筑教育成為現代大學架構中的一部分,出現了全職設計教師這一群體。盡管如此,設計教師也還是能夠一邊教學一邊實踐,這一點和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很接近,設計教師需要通過持續性地參與設計實踐來維系和發展自己的設計能力。到了1980年代,國外大學開始重視學術研究,建筑學也不能例外,就出現了研究型的設計教師,也就是說他們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實際的設計項目上,而是從事設計教學的研究。我大概就屬于研究型設計教師這一類。當然,有時候也不是能很容易對這兩種類型進行明確區分,要看一個設計教師的主要工作方式。確實也有一些特別優秀的兩者兼而有之。


這兩種設計教師在教學上一定是有區別的。對于一個實踐型的設計教師,他能夠做好自己,將自己的設計經驗通過示范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就已經足夠,“改圖”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他是不是能夠講出一通設計的大道理,是不是具有一種明確的方法,并不是特別重要。這種能夠幫助學生做出好的設計的能力已經非常難得。實踐型也就是經驗型,關于設計的知識以經驗的形式存在于教師的個體。研究型設計教師則不一樣,雖然主要的精力不在參與實際設計項目上,也是一定要會“設計”的,設計能力的維系是通過設計教學來完成的,光憑經驗就不夠了,需要有研究“設計”的能力,了解設計思維模型,能夠研究別的建筑師的設計方法,總結不同的設計方法的特點,將設計方法練習化,變得可以描述,可以通過系統化方法來學習。所以,研究型設計教師的教學是依靠研究來支撐的。除了設計教案的研究,我們實際上還要做很多設計研究的工作。比如集裝箱設計練習離不開我們對香港集裝箱建筑的研究,空間-建構的設計教學離不開關于當代建筑設計趨勢的研究等等。


從設計課具體的內容來看也是有區別的,經驗型的設計教學比較強調建筑的類型,不同的年級做不同類型的建筑設計有約定俗成的規定,規模從小到大,內容從簡單到復雜,這是一種課程組織邏輯。而研究型的設計教學強調研究的議題,每個設計課都是在探討特定的設計議題,并不太受建筑規模的約束,也不太在意是否一定要做一個完整的設計。現在一般都認為沒有必要追求設計的數量,而是要在一個設計課題中擴展研究的深度。具體來講不是8周一個設計,而是更長的設計周期。這個對傳統經驗型設計教師是個很大的挑戰。



08/ 淺談楊廷寶先生的設計精髓



█  前段時間建筑界有活動重溫楊廷寶先生的建筑設計,您怎么看待楊先生的設計?


G: 去年是楊廷寶先生誕辰120周年,東南大學舉行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在南京老美術館舉辦的楊廷寶先生生平和建筑設計成就展覽以及《建筑學報》的紀念???。你們提到的今年5月份的《楊廷寶建筑作品解析》是去年一系列活動的延續。結合那個展覽,東南組織了一些年輕學者對楊廷寶的一些重要作品進行深度分析,最后的成果在這個會議上進行交流。我對去年紀念活動的貢獻是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建筑學報》上,是關于楊廷寶先生的設計構圖的研究,分析了三個建筑:東北大學圖書館、延暉館和和平賓館。所以也算是對楊廷寶先生的建筑設計成就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布扎的建筑設計方法核心是“構圖”(composition),不僅僅是指立面的構圖。構圖是關于建筑的體量與平面,平面與剖面,平面與立面等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是如何將設計的要素整合為一個整體的方法,我想這也是王駿陽老師將“構圖”翻譯為“組構”的原因。具體到楊廷寶先生的設計構圖,他在賓大受過嚴謹的古典建筑構圖訓練,但是他其實很少討論構圖這個話題,這和布扎設計訓練的經驗傳授特點有關,老師通過示范來向學生展示如何進行“構圖”,學生通過觀察來領會“構圖”的奧妙。這樣訓練出來的建筑師能夠做出好的設計,但未必能夠用語言來解釋設計的精妙之處。楊先生就是一個典型。要學習楊先生的設計構圖,基本上找不到他對構圖的闡述,我們需要通過分析的方法來揭示每個建筑背后的構圖邏輯。所以研究方法就很重要。


楊廷寶如何來描述他的設計呢?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他基本上是從如何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解釋,不談形式問題。一個比較官方和結論性的觀點就是認為楊廷寶先生是現實主義建筑設計的典范,這確實很中肯。但是這并不是說他對于形式是沒有態度的。他多次批評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螺旋式展陳方式不符合人的行為,約翰遜制蠟公司的“蘑菇柱”因構造問題導致的漏水,這兩例都是為了形式而犧牲實用原則,可見他追求的是形式與問題解決方法的統一。能夠按照實用原則來做設計的建筑師應該很多,但他們成為不了楊先生,原因在于缺少像楊先生那樣的高超的構圖能力。一個好的設計體現在每一個部件都在它恰當的位置上,每個細節都經過嚴密的思考。舉個具體的例子,東北大學圖書館樓梯的設計,從第三層到第四層由于體量的限制改變了位置,突出在樓板下方,正好藏在拱形天花內,而拱形天花一方面形成內部空間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也投射到立面上,成為立面構圖的主要特征。后來有有心人找到意大利的教堂也有將樓梯藏在穹頂內的方法,說明楊廷寶也許是借鑒了這個方法。其實問題不在于是否借鑒,而是楊先生是如何巧妙地將幾個問題成功地整合在一起。簡單而言,楊廷寶先生的設計體現在整合能力上,把各種支離破碎地東西恰如其分地整合在一起。


顧大慶專訪|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思者”與“行者”20.jpg

楊廷寶構圖研究,1,東北大學圖書館,1929-30年;

2,延暉館,1948年;3,和平賓館,1951年,

作圖:張佳琦,原文發表于《建筑學報》,2021年第10期



09/ 反思建筑設計教師的聘任體系



█  央美建筑教育論壇上,學者們就“建筑學教師任職資格和博士學位的充分必要性”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您怎么看這一問題?


G: 這是幾年前在央美的一個學術活動上我對教授建筑設計課的老師需要博士學位這件事的質疑,沒有想到后來在媒體上傳開來,可見大家對這個問題很關心。因為近些年來各個建筑院校招聘教師的條件就是一定要有博士學位。問題是設計教學需要博士學位嗎?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國際上著名建筑院校的師資構成,比如ETH,教建筑設計的的教授很少有博士學位,但是教技術課程和理論課程的教授基本上都有博士學位,這就很清楚說明這是兩類不同的人才,教設計的教師需要具有能夠做設計的能力,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現在會有那么大的麻煩,主要是建筑學是在研究型大學的框架下,而研究型大學強調的是學術研究,特別是傳統概念的那些學術研究,于是申請自然科學基金,發表SCI論文也成了建筑學院教師的主要任務。這個趨勢造成的一個問題,就是當設計教師都不太會做設計時,如何才能夠維持建筑設計教學的基本水平。國內外的研究型大學中的建筑院校其實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國外出現問題的時間要早很多,但是并沒有出現國內現在面臨的嚴重危機,一方面對于設計師資不需要博士學位基本上有共識,另一方面實踐建筑師可以通過兼職的方式參與設計教學。而國內的大學采取嚴厲的博士化政策,也基本上沒有實質意義的兼職制度。所以,中國建筑院校面臨的設計師資問題要嚴重很多。關鍵是要改變當前的設計教師的學術評價體系,改變設計教師的聘任條件。2020年年底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舉辦了一個《國際研討會》,就是想要在這方面做些貢獻。新一期《建筑學報》我的文章“從寄生到共生 —— 建構一種建筑學與研究型大學新型關系的理論敘述“則是對這個議題進一步的探討。



10/ 堅信建筑學教育的價值



█  在克萊默的研討會上有嘉賓談到了建筑行業下行的背景,甚至還提到學生就業的問題,您對此有什么看法?以及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建筑學教育有什么思考嗎?


G: 我不太確定在那個會議上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因為和會議的主題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最近幾年確實經常聽到這方面的議論。在改革開放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一直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觀念:建筑學的學生畢業就應該從事建筑設計,建筑是個熱門專業,就業也很容易。但最近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學生畢業后去從事其他行業的越來越多,很多畢業生去了房地產,不做設計了,還有一些徹底脫離建筑行業,從事其他不相干的工作,于是反思也就開始了,特別是如果將來很多人不做設計了,是不是還需要花那么多精力在設計教學上?是不是應對將來學生的就業需求在建筑教育中增加其他的知識和技能的訓練?


在我看來,這種觀點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們對專業不自信。行業和市場確實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們是不是要改變專業教育的知識體系以適應這些變化?其實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幾十年前就已經出現這樣的情況,ETH每年畢業很多學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從事建筑設計。我剛到瑞士的時候就聽說了一個觀點,就是建筑教育是最好的通識教育,也就是說無論你將來從事什么職業,建筑設計訓練都很有用。那么建筑設計訓練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那就是培養了一種能夠綜合平衡各種因素,特別是在其中的問題還不是很清楚的條件下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能力,其實就是設計思維的訓練。MIT有位已故的教授——唐納德·舍恩(Donald A. Sch?n),他在《培養反映的實踐者》(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一書里認為建筑設計訓練能夠彌補工科院校里實證主義的缺陷。在他看來,建筑學的設計教學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應對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社會、人文、歷史、結構、經濟、形式、美學等等。建筑學教育是最好的通識教育,在其訓練中所獲的思維方式可以運用至很多行業。所以,關于你提出的問題,我的觀點就是沒有必要去改變建筑教育去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而是以不變應萬變,相反要加強建筑設計的訓練。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對專業有自信,要堅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在大學的層面推廣設計思維的訓練。


后記:

顧老師教育實踐與其訪談中所言似乎都暗示著在建筑教育里,教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在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好的建筑教育,不一定要創造什么,而是啟發學生去創造。同時,建筑學教育的推進也并非只靠少數幾人的辛苦耕耘,還需吾輩師生戮力同心、上下求索!


(本次采訪發生于2022年6月29日,特別感謝在采訪前調研階段東南大學建筑學院費曉妍、尹俊人等同學提供的寶貴信息和建議。)  


建筑學報 | 顧大慶 | 從寄生到共生 —— 建構一種建筑學與研究型大學新型關系的理論敘述 | 2022年07期:https://mp.weixin.qq.com/s/7Yd7JNy2vRZF1vaBZF-NKg

建筑學報 | 顧大慶 | 楊廷寶建筑設計構圖方法初析—— 基于三個建筑的形式分析 | 2021年10期:

https://mp.weixin.qq.com/s/SHBooU6IYkiCsNhSv3slig


訪談/撰文|Chenhao

校對|Jiqing  Yutong  主編|栗茜

發文編輯 | Lqinie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文章收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武邑县| 平乡县| 徐闻县| 浠水县| 洛阳市| 通山县| 南宫市| 囊谦县| 莲花县| 荔浦县| 开江县| 肃南| 阿坝| 乾安县| 庆安县| 抚远县| 延吉市| 莆田市| 北川| 胶南市| 桦南县| 芮城县| 始兴县| 寻甸| 普格县| 肃南| 平乐县| 七台河市| 互助| 利津县| 乃东县| 定结县| 沂南县| 石门县| 永吉县| 鲁山县| 林西县| 三台县| 汉中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