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平米濕地小筑是一個微小的實踐項目,設計團隊以尊重自然為基礎,從形態、功能、立面、選材等方面賦予建筑和諧融入周邊肌理的特質。

景觀 & 觀景
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結合
濕地擁有優質豐富的自然資源,湖水清澈,動植物種類眾多。項目基地位于濕地組團陸地以東最末端,三面臨水。
如何最大限度將自然景致引入建筑,并以簡潔質樸的設計語言回應自然?如何充分滿足業主提出的觀景需求,又將建筑形態及立面悄悄隱入自然?
“景觀”與“觀景”成為本案設計天平的兩端,城理設計在把握二者微妙的平衡中,打造出既生態又高品質的濕地小筑典范。

設計線索 & 空間秩序
去場地中充分挖掘與剖析
本項目設計的核心訴求是觀景,而且是室內觀景。室內觀景的最大特點是被限定了觀察邊界,因此與室外觀景相比,它更易被有效控制。
那么,被限制的邊框該多大?人視角度是站還是坐更好?觀者情感該聚焦還是不經意引發?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設計項目空間序列的關鍵線索。
如何把握以上線索,需要設計師深入場地充分挖掘,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再做分析和突破。團隊利用無人機模擬了未來基地建造范圍內的各種角度和視高,以此來尋找和篩選濕地框景內容。

西向景觀縱深感極大
結果頗出人意料,東西最佳觀景視角處于不同視高。西側廣闊縱深的濕地內陸景色從二層高度欣賞為佳,而東側毗鄰水面一線展開的景色,則最好在岸堤的一層觀賞。

南北側山體未有破壞跡象,但輪廓起伏小,較為平實
南北兩側的景色則都相對平實,缺乏足夠吸引,可選用較小的框景精心構圖,去除掉平庸內容。
于是,篩選過的事實成果為建筑一二層的虛實構成帶來了較為理性的論據。
體塊形成 & 結構挑戰
建筑與自然的相互滲透
根據濕地景觀環境控制要求,小筑占地規模受限。團隊在項目面積180平米的基礎上,通過拉拽、切割、錯位的手法,最終形成了一個上下有別,虛實分明的組合體塊。
體塊利用二層節制而精準的開口,以及一層面向東側的透明性空間,回應了觀景核心訴求,也令建筑的功能性、審美性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濕地景觀水中有陸,陸周環水;多樣化植物隨著水陸反復交映而連續出現。這樣的景觀形成一幅開合變化有致,充滿節奏與韻律的連續畫面。因此,為了保持觀賞體驗的豐富性與完整性,無柱空間顯然是最佳選擇。

濕地特征為水中有陸,陸周環水
基地進深較小,抹去整整一排柱子無疑對建筑結構產生挑戰。此時,建筑師提出基本結構設想模型,即整體采用鋼結構施工,二層屋架采用鋼絎架,東端吊柱,以減弱一層樓面出挑梁的撓度影響。
這樣做還可以減少該出挑梁的截面高度,把對一層空間施加影響的結構撓度影響轉移到屋面鋼絎架上去。此外,在僅有的一層兩排鋼柱間增加斜向支撐,用以抵抗項目所在地由于夏季強烈臺風而帶來的建筑側向位移影響。


結構概念圖解
結構工程師經過計算,帶來更加精準的結構模型,并進一步提出建議:首先,柱間斜向支撐不必要,可取消;第二,由于建筑進深太淺,出挑部分和有柱部分基本進深比例為1:1,需要采用抗傾覆結構措施,建議一層鋼柱加大埋深,同時一層底板整體澆筑,增強柱的抗拉性,用以整體提高建筑結構的抗傾覆能力。至此,結構設計挑戰迎刃而解。

結構設計最終模型




建造 & 選材
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
濕地氣候潮濕,加上常受臺風影響,雨水強風易侵蝕建筑表皮。這一狀況頗耐人尋味,越是自然氛圍充沛的環境,越會加速材料腐朽和風化的速度,大自然仿佛以一種反諷的態度,把人為加工的材料快速分解、回歸本原。
因此,在本案的設計及建造中,不僅常規防水措施要到位,建筑選材亦至關重要。建筑的一層東側,采用了通透的大幅玻璃幕墻,面向西側的一段則選用了實面作為呼應,后勤用房等功能房間都被藏在內部。


建筑中唯一的樓梯藏于西側實墻后

樓梯盡頭設計開窗,以光線引導空間
團隊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從生態、經濟等因素出發,大量回收周邊石材加工廠邊角料,選擇與設計宗旨吻合的材料,反復篩選顏色、歸類尺寸,不同石材拼合出肌理豐富、質感卓越的天然建筑外墻。


建筑二層使用了經過碳化處理的條形杉木板和木棍,可抵御潮濕易蛀腐的外部環境影響。同時,碳化后的深色木板肌理也加深了材料的真實性和潛在的耐久性。

建造過程中,現場工人在固定木板時使用了大量的銀色鉚釘,并且沒有嚴謹的對鉚釘的位置進行控制。施工方在后期以為需要用深色膩子填補看似“不整齊”的銀色鉚釘,讓外墻看上去顏色均勻統一。但建筑師及時勸阻了“二次修補”,認為工人的偶然行為,恰巧令銀色鉚釘的隨機位置與碳化木板材質的拙樸性有機相融,就像小筑本身,在濕地邊的出現也是浪漫而隨機的。
寫在最后
三個半月的設計與施工實踐,造就了順應地塊、符合當地氣候及季節特色的濕地小筑,其規劃與布局、空間與形態,完美呼應自然景致。流動的水與靜態的小筑在此相互滲透、交融、對話,愿歷經歲月洗禮,其本色不改。



發文編輯|Gogh
審核編輯|Yibo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hz@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