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Dogs 筑格傳媒聯合馬達思班建筑師事務所(MADA s.p.a.m.)和大馬設計(DAMA Design)創始人馬清運老師,以“深·綠 DEEP GREEN” 為名,探討中國鄉村實踐的同時,回應2023年威尼斯雙年展(以下簡稱威雙)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
距11月26日閉展還剩不到一個月,本文借此,除了回顧DEEP GREEN獨立展,更延續上篇「市場越差,建筑師就越要做展覽?」的內容,談談何謂建筑策展。
01
何謂策展人
信息時代的“跨學科”趨勢
阿德里安?喬治(Adrian George)在《策展人手冊(The Curator’s handbook)》中提到,“策展人”一詞最早出現在14世紀中葉。當時,富人們熱衷于收藏各式奇珍異寶,數量多時,便會為其留出名為“奇珍閣(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房間,而策展人正是幫他們看護、監督藏品的管理員。乍聽之下,你或許覺得這只是普通的管家,其實這一身份相當于今天的“高級策展人”。

成立于1572年,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舊宮(Palazzo Vecchio)中的私人奇珍閣 - 弗朗切斯科一世房間(Studiolo of Francesco I) 圖源網絡

最早對公開收藏室的圖像記錄:費蘭特·伊佩拉托(Ferrante Imperato)的自然歷史研究收藏室(Dell'Historia Naturale, 1599)圖源網絡
隨著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與展覽的日趨成熟,策展人的角色定位也逐漸明確。但有趣的是,這些文化設施自20世紀開始,逐漸從單純的館藏展出轉變為藝術的實驗場,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方案的勝出與落地,很好的說明了這個現象。

建立于1677年,位于英國牛津市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被認為是第一座現代公共博物館 圖源網絡

建立于1890年,位于比利時的皇家安特衛普美術館(KMSKA - 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Antwerp)圖源網絡

建立于1977年,位于法國巴黎的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圖源網絡
02
建筑與策展
故事、敘事、理念與傳播的多元模式
策展人也逐漸疊加了一層名為“藝術”的buff。當策展人不再服務于作品,更多的是作品因策展而改變時,“策展人(Curator)”就進化為“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意為“有獨立表現形式和理念的策展人”。例如威尼斯雙年展、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等跳脫于美術館、博物館等傳統展陳機構的展覽。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 圖源網絡

由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魯安東;鏡像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系副主任王子耕;荷蘭新建筑協會(Het Nieuwe Instituut)的館長和藝術總監陳伯康(Aric Chen)策劃的2022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 圖源網絡
總策展人通常具有獨到且前瞻的思維與洞察力,并主導整個展覽的主軸與方向,更有甚者,對整個行業發展也起到巨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策展”早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無論是過去管理員身分也好,或上述具有獨立表現形式的專業人士也罷,不外乎都需要他們有深厚的學術與研究底蘊,以及管理統籌的能力。
因此,對同樣需要這些能力的建筑學來說,兩者也漸漸在信息時代所帶來的“跨學科”趨勢下交織在一起。建筑不再只是設計與建造,而策展也不僅僅只有規劃與布置。它們二者,都有一個重要的共性:敘事。
03
DEEP GREEN 1.0
2023威尼斯雙年展獨立展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ArchiDogs筑格傳媒作為“建筑策展人”,除了為設計團隊進行品牌提升之外,近幾年不斷的迭代更新專業的展陳策劃,展示與優化設計團隊的理念與作品、為觀者提供豐富的體驗之外,積極探索線下展陳、交互投影、虛擬展示、傳播賦能等多元模式。

線下展陳

交互投影

虛擬展示
「“深”既是深層的,也是人的獨立精神;“綠”是人與自然共存的意愿」
DEEP GREEN所倡導的是超越綠色建筑的局限,不是技術和指標所營造的、以目的為導向的人工綠。當設計師介入鄉村,能夠從在地文化、社會生活、消費習慣等感知層面,思考自然的底層邏輯。
這一主題延續了馬老師在2014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獨立展「燦C.A.N.計劃」的主題「農業都市主義(Argi-Urbanism)」,結合中國自2018年開始關注的議題「鄉村振興(Rural Revitalization)」,希望世界看到中國不僅只有大型開發,也有很多人致力于為村民與鄉村發展而設計。

主策展人-馬清運教授致辭

米蘭理工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副教授Meriggi Maurizio致辭
在有限的展覽經費與時間周期下,除了契合主題之外,我們也希望藉此提案聯合設計師、政府、院校與企業。這一項目也得到了浙江大學建筑歷史與遺產保護國際中心的意大利教授Paolo Vincenzo Genovese的大力支持,作為獨立展的策展顧問。

真正的綠色|浙江大學建筑歷史與遺產保護國際中心
我們將DEEP GREEN分為“邊界、記憶、符號、形態、媒介、對話、協作、共榮”這八大版塊,解讀設計師們介入鄉村方式的同時,嘗試跳脫形式與空間,以更樸實真切的方式探索鄉村,重新審視「綠」在中國城鄉發展中的定位。

來了,威尼斯!以「深·綠DEEP GREEN」回應中國鄉村實踐
█ “協作”展區
大馬設計的“城市之前,成為城市”,以廣東省的新厝林古寨為基地,延續“C.A.N燦”(文化、農業、自然) 的主題。“C.A.N燦”不只尋找文化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更以環境與人類和諧相處為基礎,深度探索田園都市和中國人居的現有表達和未來可能性。
以自然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基礎,討論田園都市和都市田園對深汕特別合作區歷史、自然、人文的影響;從生態、生存、生命、生活出發,深度探索田園都市和中國人居的現有表達和未來可能性。

城市之前,成為城市|大馬設計 & Sync+Lab
█ “符號”展區
鄉村建筑符號是對于地方性環境、氣候、地理狀況、材料的直接回應,也是傳統建造體系的縮影。在先鋒湯山礦坑書店的設計中,藝合境建筑設計事務所通過對廢棄礦坑拱形結構以及光影空間的復現,重新推敲鄉村建筑物質性回應和社會性需求的現代關系。

先鋒湯山礦坑書店|藝合境建筑設計事務所
█ “共榮”展區
LANDartitude景度景觀所呈現的“楊梅超級鏈接”方案,透過楊梅整合包括種植、加工和文化發展在內的“多產業+ 多區域協同發展”。除了為城市居民引入自然生活理念,更以產業鏈為誘因,創造人口回流和村落振興,實現共同繁榮。村落的發展并不只有物理的建設,地方產業和生活的鏈接所塑造的區域認同感,才是核心驅動力。

楊梅超級鏈接|LANDartitude 景度景觀
04
DEEP GREEN 2.0
《深·綠:中國鄉村的未來實驗場》
Deep Green:A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 in rural China
如果說DEEP GREEN 1.0是讓世界看到中國的鄉村振興,那么DEEP GREEN 2.0就是回歸中國看鄉村,挖掘那些默默致力于鄉村振興的人、事、物。因此有別于1.0線上+線下的展覽形式,2.0將以《深·綠:中國鄉村的未來實驗場》圖書出版的形式,從建筑出發,輻射到其他領域。

DEEP GREEN 1.0 宣傳冊
書籍也將延續1.0的主旨,以“協作、符號、共榮、記憶、邊界、型態”6個版塊邀請相關建筑師和建筑師的朋友,通過對談的形式探討對于中國鄉村的思考與實踐,在對應章節中,根據對談中提到的項目、議題、事件等關鍵詞,尋找并收錄相關聯的作品與內容。

ArchiDogs往期對談回顧視頻
“對話”版塊將與先鋒事務所合作,于公共空間展開POP-UP活動,與大眾互動,將“橫向廣度擴展內容”收錄于章節中。

咕咕來儀,大伾山懸崖驛站|繁星建筑工作室
“媒介”版塊,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攝影師、匠人等深耕于“鄉村振興”但不同領域者,通過文字、影像、作品等形式,將“縱向深度延伸內容”收錄于章節中。

書籍章節框架
05
結語
Conclusions
策展的本質是理念的輸出,建筑專業對大眾而言,雖目之所及,但又咫尺千里。如何將看似繁瑣的建筑話題,轉化為大眾所能接受、理解且能產生共鳴的樣子,是ArchiDogs筑格傳媒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Re-Branding的初衷,除了希望透過品牌的重塑,提升建筑師自身價值之外,更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動線、或人群、或空間、或敘事、或感知、或文筆,讓大眾理解建筑師們創作、建造的初心。長此以往,循環推動建筑與生活的連結。過去,技術與大環境的限制,使策展流于表面的陳設與展出;未來,技術與思想的解放,使策展進化為傳遞、宣揚美好愿景的新方式。

發文編輯|Ming
審核編輯|07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media@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
Reference:
《策展人手冊(The Curator’s Handbook)》,阿德里安·喬治(Adrian George),2017
The Dictionary of Art, Jane Turn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