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案例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結構大獎的評委是這樣評價這座建筑的:以空腹絎架為靈感的鋼木結構和ETFE膜設計,在美學上令人愉悅,并且融入周圍的景觀環境之中。獨特的抗剪連接節點設計具有創新性,并且能夠很好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數字設計輔助完成了幾何設計過程。集成的工作流程使制造商能夠直接使用設計數據,簡化了制造過程,確保了清晰的溝通。高效、細致的設計和整體協作在這一工程中得到了高水平的詮釋。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天府農業博覽園的主展館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由中國建筑設計院崔愷院士領銜設計,并與StructurCraft聯合進行結構設計。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整個天府農博園有5個主場館,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主題來打造的。包括春季青苗,夏季稻浪,秋季谷倉以及冬季瑞雪四個不同的季節場景。而國際會展中心對應的就是夏季稻浪的主題。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國際會展中心坐落在一片廣袤的田野上,如何融入這片自然美景,如何與這篇土地進行對話,創造出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成為設計關注的重點,從而實現“打造田間地頭的農博會”的愿景。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一個更開放、更融合、更綠色的策略被提出來,五組巨型木構棚架撐起道道飛虹,建筑的尺度與廣袤的田野尺度相稱,高低起伏,空透輕巧,望向遠山。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建筑頂部不同顏色的方塊營造出豐收之年的喜慶氛圍,遠遠看去如稻浪般起伏,與夏季稻浪的主題相呼應。而這些設計的來源就是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蔬菜大棚,農舍,魚簍等。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圖片來源:新津縣新聞中心
建筑整體的布局是指狀開放的,讓建筑有更好的可達性,并與田野交織相融。復合化的會議、會展、商業、孵化等功能給建筑的使用提供了多種可能。外廊與遮陽,防雨棚架有機結合,打造出大片半室外活動空間。自然光可以很好的滿足需求,省去了額外的人工照明,更加自然和環保。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被動式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引導與組織氣流營造出的舒適半室外活動空間,使得室內溫度長時間處于適合人體的狀態,塑造了人活動的舒適微氣候環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單位面積的空調能耗,促使展覽部分達到了近似零能耗的目標。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建筑的主結構使用的是膠合木,項目大跨度的弧面,讓木構體系有著明顯的優勢。膠合木為工廠加工現場拼裝,精度高,減少了施工誤差,可現場組裝、施工周期短,全面保證完成質量。同時,項目結構性能和防火性能良好,無需二次外立面裝修,具有節能環保、污染少、能耗低的特點,體現出農博會的綠色生態主題。

圖片來源:新津縣新聞中心
使用木結構也是基于其環保的特性,從生產,加工,到建設,使用,木結構可以大大減少全周期的碳排放,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木質結構源于自然,色彩質樸,在感官上也能給人們更親切,更加貼近自然的感覺。符合農業博覽特色,傳承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體現了建筑生態美與農業自然美的有機融合。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項目還選用了 ETFE 膜作為頂層圍護結構,ETFE具有自重輕、透光性好、易著色的特點、直接現場安裝,與環境更加襯托,在解決基本的遮陽擋雨需求的同時營造出稻浪翻涌”之形。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成都天府農博園建筑群除了主展館,還包括科創林盤,建筑取“青苗”之形,寓意為“春”,智慧融媒中心取“谷倉”之形,寓意為“秋”,文創林盤取“山川瑞雪”之形,寓意為“冬”。

圖片來源:設計一院
青苗館,也是園區內的科創林盤,從遠處眺望成片的青苗,一棵棵青苗從稻田中漏出尖尖角,能俯瞰園區內一整片美景。整個場館由5棟外形像青苗一樣房屋共同組成,包括一座高達24米的觀景塔。5棟建筑分別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分別是:都市現代農業館、藝術場館,異域風情場館、書畫場館、活動空間場館。

圖片來源:設計一院
青苗館的設計負責人劉藝說道:建筑應該像植物一樣,以最合理的方式對環境做出敏感的回應,同時又擁有令人驚異的結構之美。青苗生長于田野,有機的散落在田野,化整為零,回應不規則的用地邊界,從而回應自然,融入自然,與自然對話。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天府農博主展館背后,是農博園四季建筑地景“秋季谷倉”——天府農博園·智慧融媒中心。建筑的外形取自于天府鄉村傳統的谷倉,兩個并立的谷倉寓意著豐收與喜悅。內部有演播廳,全息演播室,專業設備指揮中心,共享辦公室等。讓文化,文旅,文創在這里深度融合。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木結構,加上青瓦,還原了川西傳統建筑的特點,不同于其他館變化的形體,智慧融媒中心更為規整,飽滿,讓“谷倉”更顯豐收的喜悅。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瑞雪館白色的立面,在一片稻田中十分亮眼。整個場館的建筑面積為1031平米,屋面起伏錯落,曲面結構采用3D打印完成。該場館主要是用于:科技農具發布會、論壇路演,開展音樂會、圓桌趴、時裝秀,電競、宴會、親子研學等娛樂性的活動。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瑞雪”代表著一年四季中的冬季。為了描摹出雪落大地、冰雪消融的景象,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袁烽教授以獨具創意的構思,設計出一幢形態起伏錯落的建筑。而預制裝配式的安裝模式,能夠減少建筑材料的浪費,3D打印材料也是可回收利用的,同樣呼應了低碳環保的主題。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天府農業博覽園用創新的方式,重新構建了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利用綠色的科技,讓建筑從田園中來,人們在與建筑互動時又能回到田園中去。
作者 | 劉柳青
發文編輯 | Shixin
審核編輯 | Linqi
版權?建道筑格ArchiDogs,轉載請聯系hz@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hz@archidogs.com,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